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東山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東山灣是福建著名的港灣之一。它的沿岸分屬東山、雲霄、漳浦三個縣。灣口東山銅陵鎮和漳浦古雷半島,遙相對望,相距僅4000米,口小肚大。灣內水面為2.4萬多公頃。其中水深4至17米的面積有兩萬公頃。這裡是中國東海和南海的交匯處。東海魚類和南海魚類都可在灣內繁殖。[1]

位置境域

東山灣,位於閩南東山、雲霄、漳浦三縣之間,呈不規則梨形伸入陸地,灣口朝南,口門狹窄僅5公里,其間有塔嶼等屏障,是半封閉型海灣,水域面積為155.5平方公里,10~20米等深線水域面積為11.12平方公里,20米以深面積(5.11平方公里)沿塔嶼東西2個水道伸入灣內。最大深度為36米。

東山灣位置在台灣海峽南口的西岸,海域總面積247.89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155.5平方公里,是閩南最大的海灣。該灣三面為山丘環抱,呈不規則的梨形伸入陸地,南北長20公里,東西寬約15公里,灣頂有漳江入海。灣口朝南,口門狹窄,寬僅5公里,其間還有塔嶼等大小島嶼屏障,是個半封閉型的海灣。

東山灣位於北緯23°45′~23°55′,東經117°26′~117°35′之間,有漳江注入,為漳浦、雲霄、東山3縣共有水域。漳江出海處主航道以東屬漳浦,水域東西距10.1公里,南北距21公里,面積約215平方公里。海岸線長58公里。西北為泥沙岸,東北沙質岸,古雷頭向東山一側為動力變質花崗岩岸,底質泥沙,半洋礁以北水深5.3米,以南水深7.2米。1月份水溫18℃,7月份水溫36℃,全年平均水溫23.6℃。海水含鹽量25%,水的比重1.014~1.021,pH值7.8~8.0,透明度0.7米。為不規則半日潮往複流,南北流向。流速漲潮大於落潮,平均潮差1.38米。一般強風風向東,常風風向東南、東,頻率14%;平均風速2.7米/秒,最大34米/秒,平均每月有大於8級的風3天,7~10月多颱風,平均每年颱風影響4.3次。年平均霧日5~7天,最多年份16天,1~4月多霧。年平均相對濕度79%,6月份濕度85%。灣北有梁山擋住北風,東以古雷半島為屏障。灣內有18米等深以內的淺海4.5萬畝。灘涂10萬畝,其中屬於漳浦縣的7萬畝。

東山灣在縣境東南部,自石礬礁以外經峛嶼鎮至陳岱鎮,東北連漳浦縣,東南連東山縣,總面積35萬多畝,屬雲霄縣的面積113743畝。原與詔安灣相連,1961年建八尺門海堤切斷。

東山灣,也稱銅山灣。位於東山島與古雷半島之間,港區寬闊,水域面積189平方公里。底質多為泥砂或砂泥。屬於東山的海岸線長約30公里。塔嶼扼東山灣口,海流分二航門進出:東航門靠古雷半島一側,西航門靠東山島一側。[2]

地質地貌

港澳

漳江灣 ,在縣境東部,從漳江南、北江匯合處的石仔關至石礬礁,入口處南北距離約700米,出口處東南距離約1100米,中部寬約3500米,總面積28495畝,出石礬礁與東山灣相連。

港有雲霄港(城關漳江左右岸)、浯田港、蔗港、東坑港、虎獅港、湖丘港、竹塔港、上路頭港、陽下港、向北港、高塘港、陳岱港、竹港、白礁港、後安港(亦稱後安澳)。澳有青崎澳、徑頭澳、人家澳(亦稱拖尾澳、拖尾灣)、後安澳(亦稱後安港)。

東山縣轄區內東山灣內港澳有:

東門澳:位於銅山古城東側,澳中暗礁錯落,不便停泊。

西門澳(也稱西門兜):位於銅山古城西側。澳口面北,冬季風浪大,唯夏季可泊船。

澳雅頭澳:東接西門澳,澳口築一防波石堤,可泊船。

大澳、後澳:兩澳相連,東接澳雅頭澳。大澳有一漁港碼頭,後澳有一避風港。

佛堂澳(也稱白塘澳):與城埯澳俱在鶯仔山麓。兩澳相連,四季皆可拋錨。

古港澳:位於古港村西側,屬內海灣,古代曾設簡易碼頭,是個渡口。1965年已圍墾養殖。

港西澳:位於港西村東側,屬風積海岸,1970年已圍墾種植。

八尺門渡口:是東山島通往大陸的咽喉,1961年八尺門海堤建成,使主島與大陸連接。

海岸

北天尾岬角位於塔嶼西隅。 陳岱鎮有鳥嘴、桁尾。峛嶼鎮有刺仔尾(又稱大崎頭)、龜仔頭(又稱龜頭)。

砂質海岸:東山灣汕尾砂嘴。紅樹林海岸生長較好的主要見於東山灣內,在東山灣北旗至漳浦古雷頭間,也出現泥砂混合的灘涂。

灘涂 底部平坦,底質沙泥或泥沙,面積1.41萬畝。主要分布在東山灣和詔安灣的海岸背風處。沙灘 面積1.89萬畝。主要分布於銅陵鎮至宮前一帶的東南沿海海灣。

縣境海岸線,東北起自前亭鎮崎沙,與龍海市港尾交界。蜿蜒南下,經佛曇鎮、赤湖鎮、深土鎮、六鰲鎮、漳浦(竹嶼)鹽場、舊鎮鎮、霞美鎮、下蔡林場、杜潯鎮、杜潯鹽場、古雷鎮至沙西鎮北旗寺仔社(與雲霄縣東廈鎮交界),長216公里。其中,沙質岸104.65公里,泥質及岩質岸線111.35公里(岩質岸僅六鰲鎮虎頭山及古雷鎮古雷頭各一小段)。

海底

東山灣,屬河口-基岩灣海灣,基岩、砂質、平原岸,灣內、灣中灘地廣布,灣中有砂脊呈扇形分布,灣口有沖刷槽(>20米深),上延變淺為水道 古雷半島,在漳浦縣縣境南端,隔東山灣與東山島相望。面積37.2平方公里,大部分為沙質地。

古雷半島附近除菜嶼列島外,還有大礵島、小礵島、鼠嶼、豐嶼、壁仔嶼、虎嶼、大坪嶼聖杯嶼等。聖杯嶼有燈塔。

島,主要分布在峛嶼鎮,較大島嶼有大嶼,面積8平方公里。其餘島嶼有大磉(又作大霜)0.195平方公里、尾渦嶼0.061平方公里、馬鞍嶼0.044平方公里、小彭嶼(又名青嶼)0.038平方公里、後登嶼(又名"汰哥嶼"。閩南話麻風病稱"汰哥",民國間,雲、浦、東3縣在這裡辦麻風村,故名)0.032平方公里、五嶼0.0018平方公里、蒲姜嶼0.011平方公里、小磉(又作小霜)0.01平方公里。陳岱鎮有雙嶼0.011平方公里、青嶼0.00132平方公里。

礁,分布在峛嶼鎮、陳岱鎮、東廈鎮,分為明礁(露出水面)、干出礁(退潮時露出)兩種。峛嶼鎮有赤礁、新礁、鼎敢礁、深空礁、白嶼礁(又名白礁、白嶼、石榴嶼)、半洋礁(以上均明礁)、柳謝礁(干出礁)。陳岱鎮有白礁(又稱白嶼)、鳥礁、羊角礁、大礁(又名長礁)、雞心礁、橫頭礁、三點礁、網尾礁、虎仔礁(以上均明礁)、和尚礁(干出礁)。東廈鎮有石仔關礁、石礬礁(均明礁)。[3]

自然資源

海產資源

條紋斑竹鯊、日本鬚鯊(哈婆鯊)、尖頭針齒鯊(尖頭鯊)、沙拉真鯊(銅貢)、黑印真鯊(圓頭鮫)、側條真鯊(烏新)、灰星鯊(鯊條)、路氏雙髻鯊(小生鯊)、及達尖裂頭鰩(笨鯊)、林氏團扇鰩(三九鱟)、何氏鰩(雞絲魴)、赤魟(黃魴)、日本燕魟(片魴)、無斑鰩魟(燕魴)、海鰱、脂眼鯡(乾)、圓腹鯡(尖嘴)、中華青鱗魚(青鱗)、金色小沙丁魚(鰮魚)、斑鰳(黃魚)、鰳魚、日本鯷(烏堯)、康氏小公魚(江魚)、赤鼻梭鯷(赤鼻)、黃鯽、七絲鱭(刺魚)、遮目魚(虱目魚)、香魚(溪鰮)、尖頭銀魚(銀魚)、長蛇鯔(狗凶魚)、龍頭魚(西丁魚)、鰻鲶(沙鰻)、中華海鲶(鹹魚)、海鰻(赤鰻)、中華須鰻(鰻)、鱷形短體鰻(油鑽)、尖嘴蛇鰻(硬骨鰻)、小鱗燕鰩魚(飛魚)、尖海龍(海龍)、三斑海馬(海馬)、油野(牛楔)、梭鯔(尖頭)、英氏鯔(青魚)、鯔魚(烏魚)、四指馬鮫(午魚)、真不斑魚(土鲶)、鮭點不斑魚(紅鲶)、鱸魚、多鱗鱚(沙尖)、藍圓鰺(巴浪)、鴿圓鰺(竹葉巴浪)、大甲鰺(甘貢)、竹筍魚(大目鯖)、烏鯧、鯕鰍(三保公魚)、叫姑魚(加網)、黃姑魚(春只)、白姑魚(有頭只)、鮸魚、黃唇魚(金錢鮸)、大黃魚(紅瓜)、小黃魚(黃瓜)、鰭紅魚笛鯛(紅槽)、真鯛(加臘)、二長刺鯛(板魚)、平鯛(蓬頭翅)、黑鯛(烏格)、黃須鯛(黃翅)、帶魚(白帶魚)、羽鰓鮐(馬孝)、藍點馬鮫(馬鮫)、銀鯧(白鯧)、烏塘(塗魚)、紅牙鰕虎全(紅鼻條)、鰕虎魚(紅九)、彈塗魚(跳魚)、大彈塗魚(花跳魚)、鱅(牛尾魚)、牙鮮(西齒)、斑鮮(扁魚)、條鰨(龍舌)、木葉鰈(鐵仔)、焦氏石鰨(海貼沙)、三線舌鰨(淡水貼沙)、短吻三刺(迪婆)、絨紋單角魨(迪仔)、條紋東方魨(歸魚)、黑鮟鱇(虎魚)。

節肢動物2類34種

蝦類17種:日本對蝦(竹節蝦)、長毛對蝦(大白蝦)、斑節對蝦(烏節蝦)、蛤氏仿對蝦(劍蝦)、劍額仿對蝦、短鈎對蝦、周氏新對蝦、刀額新對蝦、須赤蝦、鷹爪蝦、中華管鞭蝦、日本毛蝦、中國毛蝦、刺鰲鼓蝦、鋸齒長臂蝦、脊尾白蝦、蝦姑。

蟹類17種:鋸緣青蟹(蟳)、日本蟳、雙斑蟳、三疣梭子蟹(各)、三星梭子蟹、遠海梭子蟹、日本關公蟹、逍遙縵頭蟹、中華玉蟹、角眼沙蟹、清白招潮蟹、悅耳大眼蟹、中華絨毛蟹、絨毛近方蟹、四齒大額蟹、字紋弓蟹、中國鱟(鱟)。

軟體動物2類45種

頭足類14種:太平洋斯氏柔魚、菲律賓斯氏柔魚、夏威夷柔魚、火槍烏賊、中國槍烏賊、杜氏槍烏賊、小管槍烏賊、曼氏無針烏賊、白斑烏賊、柏氏四盤耳烏賊、紅蛸、短蛸、長蛸、真蛸。

貝類31種:泥蚶、毛蚶、日本鏡蛤、紫蛤、福蚶(珠蚶)、文蛤、菲律賓蛤仔、雜色蛤仔、青蛤、鴨嘴蛤(蛻蜨)、波紋巴非蛤(花蚶)、櫛孔扇貝、華貴櫛孔扇貝、翡翠貽貝、厚殼貽貝、櫛江瑤、褶牡蠣、縊蟶、長竹蟶、疣荔枝螺、方斑東方螺(香螺)、大竹蟶、管角螺(角螺)、斑螺(蚶虎)、扁玉螺(肉螺)、櫛棘骨螺、泥螺、藍斑背肛海兔、結櫛角螺(吹螺)。

棘皮動物3種:五角海星、紫海膽、馬糞海膽。

環節動物3種:方格青蟲、小土參、沙蠶。

腔腸動物8種:黑藤壺、沙海葵、管海葵、海仙人掌、白色霞人母、火水母、銀市水母、海蜇。

擬軟體動物2種:海豆芽、大海豆芽。

其他海產動物2種:偽虎鯨(海豬)、白海豚(白糊)。

海藻類11種:海帶、壇紫英、長紫英、石花菜、腸滸苔、長滸苔、礁膜、江籬、鐵釘菜、紅毛菜、海籮。

東山灣、漳江灣海水浮遊動植物

浮游植物33種

日本星杆藻、長輻杆藻、月形藻、高盆形藻、中華盒形藻、偏環圓篩藻、圓篩藻、窄隙角毛藻、長毛角毛藻、異角毛藻、聚生角毛藻、豪豬刺冠藻、卵形藻、太陽雙虎藻、唐氏藻、中華半管藻、遠距直鏈藻、舟形藻、菱形藻、曲舟藻、剛毛根管藻、中肋骨條藻、芽形雙菱藻、諾氏海鏈藻、直海毛藻、波狀角藻、長嘴角藻、多甲藻、光甲藻、發束藻、波紋藻、隱藻、雲徽形藻。

浮遊動物7類33種

原生動物類:載鎧甲蟲、夜光蟲、尖球蟲、輪球蟲、三角網角蟲。

水母類:球型高鍾水母、多管水母、雙生水母、球型側腕水母、爪水母。

毛顎類:肥胖箭蟲、美麗箭蟲、舒卜箭蟲。

撓足類:中華蜇水蚤、普通波水蚤、亞強真蜇水蚤、針刺擬蜇水蚤、強額擬蜇水蚤、錐形寬水蚤、異尾寬水蚤、瘦尾刺水蚤、背針胸刺水蚤、寬尾角水蚤、太平洋紡錘水蚤。

磷蝦類:中華假磷蝦、寬額假磷蝦。

糠蝦類:圓缺刻糠蝦。

幼蟲類:蝦姑幼蟲、大眼幼蟲、蚤狀幼蟲、磁蟹蚤狀幼蟲、蔓足類六肢幼蟲、多毛類幼蟲。

漁業生產

漁業資源

東山灣南部貝藻類增養殖區,位於東山灣南側,西起八尺門,東至東門嶼,岸線長30公里。水域面積136676畝,占東山灣總面積的36%。其中淺海133586畝,可養殖面積2.5萬畝;灘涂面積3090畝,可養殖面積1599畝。此區出口處地形陡峭,水流湍急,水深20米以上;其餘地形平緩,浪小流緩,水深15米以下。水質肥沃,底質為泥沙和沙泥。潮間帶底層生物量多,餌料豐富,很適宜多種貝、藻、魚類生長。

此區主要貝類資源有牡蠣、短齒蛤、紫蛤、巴非哈和江瑤,魚蝦資源也較豐富。西部以養殖蛤和牡蠣為主,中部以東宜發展珍珠、海帶、紫菜、龍蝦及石斑魚養殖業。全區是江瑤資源重點保護區,也是人工放流魚蝦苗種、增殖天然資源的優良場所。

東山灣面積101500畝,可利用面積63450畝。至1989年,已養殖對蝦7501畝、牡蠣14365畝、泥蚶210畝、蟶300畝、海管養11597畝,未養殖面積29477畝,利用率53.54%。

東山灣海區,位於福建東南部,屬南亞熱帶海區,東北面靠漳浦縣,南向東山縣,西臨縣境峛嶼、陳岱兩鎮,西北與漳江灣相連,東南開口與外海相通。1958年,與東山縣之間的八尺門海峽填海造堤,將東山灣與詔安灣分隔為兩個獨立水系的內海,形成一個三面環山、口小腹大、地勢平坦而傾斜度小的優良天然海灣,其海口最深處為43米,一般水深不足於5米,平均水深20米,平潮差為2.6米,平均流速為2.1海里/小時,總面積35萬餘畝,其中雲霄縣11.37萬畝(淺海面積9.14萬畝,灘涂1.39萬畝),東山縣13.67萬畝,漳浦縣10.15萬畝。

漁港

後澳避風港,位於銅陵鎮西北部,北面臨海,東、西、南三面山丘環抱。此港深約4米,面積6.6萬平方米,其中泊船面積4萬平方米,可停泊150艘機帆船,不受漲退潮影響。

大澳漁港,位於銅陵鎮西北部,與後澳避風港毗鄰,1975年9月興建,1977年竣工並投入使用。港池水域面積36萬平方米。港中碼頭堤長420米,駁岸長100米,13個泊位,可停泊600艘小機帆船。碼頭前沿水深4米,低潮水深2米,使用不受漲退潮影響。港區陸域面積10萬平方米。為國家二類漁港。福建、台灣、廣東等省許多漁船常來此停靠交售魚貨、補給漁需物資、避風。夏汛期間,每日有數百艘漁船進出此港。

鹽業生產

杜潯鹽場,1960年經中央製鹽工業總局批准,轉為地方國營鹽場。杜潯鹽場原來灘地海岸不牢固,經常決堤淹灘。60年代初,生產工具落後,水閘用木板閘或人工堵管涵洞,提鹵用水瓢、戽斗、戽桶。1967年改用手搖水車提鹵,用風力水車和20匹馬力柴油機揚水,海堤砌石護坡,並新建納潮、排淡閘各1座,改人工啟閘為"神仙葫蘆"開閘。1979年又投資15萬元架設電纜,用電動機提水,用潛水泵吊鹵,並有了電燈照明。1989年,原鹽歸坨改船運為車運,集坨改人工肩挑為自動輸送,土坨改為石坨。而後又對老灘實行分期徹底改造,採用深鹵長期結晶,塑料薄膜蓋坎新工藝。從旋鹽、提鹵、封蓋(塑蓋收放)至收鹽、運輸全部實現機械化、自動化。至1989年,該場擁有鹽田面積12743公畝(折合1911.45畝),當年產鹽9500噸,產值88萬元,利潤3萬元。

宋時,漳江下游有黃墩鹽場曬制海鹽。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建礁美鹽場。廳治時期,產鹽區有礁美、坑內、前江等村,鹽業鼎盛時年產達35000噸。並設有雲霄、西林、下河、馬鋪等鹽館10處,負責辦理鹽務。民國時期,始因政府鹽運不得法,繼之私鹽充斥,產品儲藏量大,礁美鹽場停產。民國27年(1938年),縣成立鹽務運銷所,隸屬詔浦鹽場。抗日戰爭期間,海鹽成為戰時後方的重要物資,雲霄成為轉運站之一。民國29年秋,恢復礁美鹽埕1300坎,年產鹽3900噸,由詔浦鹽場統一調至東坑,轉運下河、車墩、梘腳等站至內地,接濟抗戰大後方。民國34年夏,詔浦鹽場移駐雲霄,址於經堂(今建工商局大樓)。秋,以雲霄鹽館各站尚存鹽5萬噸為由,再廢礁美鹽坎。

1958年1月,恢復礁美鹽場生產,設礁美鹽務所管理,是年產原鹽250噸。後一再擴展鹽坎,有礁美、坑內、陳岱、曾江、竹港5個產鹽點。1962年鹽產量增至6565噸,此後,年產保持在2000~3000噸之間。1970年產原鹽3383噸。80年代,許多鹽坎逐漸改為養殖水產品,鹽產量下降。1985年,雙溪口村創辦食鹽精製品加工廠,生產衛生鹽。1986年,7家村辦曬鹽企業生產原鹽1798噸。1989年減至3家,產鹽400噸。同年白礁村利用本地曬鹽加工精製食用衛生鹽。。

水文特徵

海區水文

東山灣漲潮流向北偏西,落潮流向南偏東。灣口西航門平均流速約2節(1節=1海里/小時),最大2.5節,並有強烈的湍流,灣口東航門流速大於2節。

潮流

東山灣海區潮位夏季高,冬季低。農曆每月初三、十八日前後大潮,初十、二十五日前後小潮。據東山海洋站1960~1980年資料:東山灣最高潮位4.98米;最低潮位0.18米,平均高潮位3.8米;平均低潮位1.51米。平均潮差2.30米,最大潮差4.10米;最小潮差0.43米。多年平均海平面2.64米。

潮汐

東山灣海域屬半日潮類型,每晝夜出現2次漲潮和2次落潮。一漲一落歷時12小時25分。一天內2次漲(落)潮的高度幾乎相等,漲(落)時值也差不多。其潮流系自東海南下向右轉,所以北面潮早而長,南面潮遲而小。西岸潮大,東岸潮小。東山灣的潮汐常數為11時20分,其位置在東門嶼附近,12小時17分至灣內澳雅頭。

海浪

東山灣海域以風浪為主,一般南風浪大,北風浪小;外海風浪大,內海風浪小。當颱風襲擊時,常出現6級以上的風浪,甚至可掀起7~8級大浪式波長200~300米、波高6~8米的狂浪。

入海河流

坑內溪,源出坑內山左、大嶺山右,經坑內、下湖、港西入海。1963年,在坑內村前截流建紅旗水庫。水庫下段的溪流仍存。

漳江,漳江幹流(俗稱"北溪")發源於平和縣大峰山,從縣北入境,全長66.2公里,境內58.2公里,流域面積1038平方公里,境內855.2平方公里,徑流總量(多年平均,下同)101122萬立方米,包括客水15329萬立方米。境內經烏螺、車墩、峰頭、下河至西林與火田溪、南溪匯合而成。經城關至高塘分成南、北江,繞過佳洲島至石仔關重新匯合,經船場、竹塔、浯田、湖丘至石礬塔入海,坡降4.2‰,落差(天然落差,下同)817米。匯入的主要支流有火田溪、安後溪、車圩溪、南溪、山美溪。

杜潯溪,發源於梁山蓮花等峰,流經杜潯、沙西2鎮,注入東山灣,長18公里,流域面積126平方公里,平均坡降6.5‰。下游入海處原有杜潯港,已淤,圍墾成田。河道彎曲,1975年人工改造,取直從新墟橋入海。[4]

航道航運

港口碼頭

東山港,舊稱銅山港。位於東山島東北端東山灣內,北距廈門65.9海里;南距汕頭65.7海里、距香港210海里;東距澎湖98海里。港區自然岸線22.2公里,其中深水岸線約7公里。港內水深3~36米,是個不淤不凍的天然良港。明、清時代,它已是大陸同台灣和東南亞的通商口岸之一。1978年,省人民政府批准東山港為對台貿易船舶停靠點。1981年2月,又批准為國輪外貿進出口貨物運輸起運點。同年4月,國務院批准東山港為外輪海面臨時交貨點。1982年4月,國務院批准設立東山口岸機構。同年11月,省人民政府批准東山港為國輪外貿裝卸點。1984年11月,國務院批准東山港為進口廢鋼船直航交接沖灘點。

澳雅頭碼頭,位於銅陵鎮澳雅頭東南側,始建於清道光年間。碼頭長120米、寬4米。民國12年,碼頭原土坪改鋪石,投資國幣1000元,歷時5個月竣工。1965年,省航管局撥款6萬元重修(含阻浪堤),現碼頭長156米,寬6米,石砌直岸線結構。3個泊位(50噸級泊位1個,100噸級泊位2個)。碼頭上備有負荷1~2噸吊機3組。

5000噸級泊位碼頭,位於銅陵鎮西北側的中澳坪。系高樁板梁式鋼筋混凝土結構。平台長213米,寬17.5米,前沿設25噸繫船柱12根、、45噸繫船柱2根。有2個泊位:硅砂專用泊位,綜合雜貨泊位,靠泊能力均5000噸。引橋3座,引堤3座,護岸總長250米。工程於1985年11月動工,1987年9川竣工。總投資1700多萬元。由國家計委建材局、上海耀華玻璃廠投資和省、縣自籌資金及貸款興建。硅砂碼頭建倉庫1座(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堆場1塊(12000平方米)。備有300米長封閉自動輸送帶和裝船時速300~500噸的裝船機1台,8噸輪船吊2台,8噸汽車吊1台,5噸高架吊1台,10噸牽引車3輛,3噸叉車3輛,8噸平板車3輛,5噸平板車4輛。

石油碼頭,位於銅陵鎮後澳鷺鶿礁。T型橋墩式鋼筋混凝土結構。平台長53米,寬7米。由1條50米長的棧橋和1條200米長的引橋與陸地接連。兩側繫船浮筒距離142米。1個泊位,靠泊能力為3000噸。備有柴油、汽油輸送管道各1條。交通部三航局上海設計院設計。1986年1月動工,1987年1月竣工,省石油公司投資200萬元。

小輪碼頭,位於銅陵鎮西北側的中澳坪,與5000噸級泊位碼頭東引堤連成整體。1個泊位,靠泊能力200噸級。

八尺門碼頭,位於八尺門海堤東側。石堤(站橋)式結構。長16米,寬7.2米。靠泊能力100噸級。1983年由廈門港務局撥款3萬元興建。

船場碼頭,在東廈鎮船場村,屬陸島交通和對台貿易碼頭。1993年由交通部、省交通廳、雲霄縣撥、貸款231萬元建,產權屬縣交通局。1993年9月動工,1994年10月竣工,1995年4月由省港航局驗收合格啟用。碼頭下部為灌入式混凝土樁結構,上部混凝土澆注,碼頭長度78米,寬度8米;引橋長度19.5米+25.5米,寬度5米。為100噸級碼頭,兩個泊位。

礁美碼頭,在礁美村,60年代由海軍部隊建,軍用碼頭,80年代末兼作雲霄對台小額經濟貿易碼頭。

八尺門碼頭,在陳岱八尺門海堤。1983年由東山縣後林村建,石台階,兩層各10級,寬8.4米。雲霄貨輪從1986年起,因浯田港淤塞移泊於此

湖丘渡,在漳江入海口湖丘村外,通北岸漳浦縣石蛇尾渡口,水面寬600多米,江海交匯,水深浪大。歷史上由湖丘村置掛帆渡船1艘,渡工2人,每次可渡30多人。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雲霄紳耆集資在渡口建"蒼生待濟亭",供過客避雨憩息。光緒八年(1882年),雲霄廳同知雷其達主持重修,增建上下船棧橋。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多次撥木材、布料,修建渡口渡船。1987年,市交通局撥款置12匹機動船1艘。1996年,渡工2人。

峛嶼渡,峛嶼至東山縣銅陵鎮(原東山城關),東山灣內海渡口,古已有之,峛嶼鄉置,掛帆船2艘,渡工4人。80年代改用機器動力船。1996年,有機動船1艘35座位,渡工2人。

古雷下埯港,主航道平均水深15米以上,水域寬2公里,可同時錨泊萬噸級貨輪3艘,1982年10月國務院批准為國際避風錨地。

外海航線

東山港主要航線有:至汕頭65.7海里;至香港210海里;至榆林650海里;至廈門65.9海里;至上海613海里;至石島1120海里;至天津1321海里;至澎湖98海里;至高雄170海里。

渡口航線

據明林偕春《雲山居士集》載,嘉靖、隆慶間,漳浦、雲霄、東山等地"往往有藉餉船而私至日本者,或始以日本而終以西洋",又說:"番船歲出,其入市吾邑也,內則直至雲霄、舊鎮"。明、清至民國期間,雲霄航海主要北至天津,南至香港,東至台灣、日本。抗日戰爭發生後一度中斷。至大陸解放,台灣海峽處於戰爭狀態,再次中斷。60年代以前,航海船舶200噸以上者多停泊於石仔關,200噸以下者可停泊於東坑或城關。60年代後,由於建水閘航道淤塞,改泊於浯田,1986年後又移泊於陳岱八尺門。1980年後,恢復至上海、廣州、香港航行。

北航線,通航福州、溫州、寧波、乍浦、上海、天津等埠。始於宋元,盛於明、清至民國,通航百噸至200多噸木帆船。抗日戰爭期間中斷,1949年10月後僅通航廈門,1981年後復航至上海。

南航線,通航汕頭、廣州、香港等埠。始於清,盛於清末至民國期間,通航木帆船、小貨輪。抗日戰爭期間一度中斷,1949年10月後僅通航至廣東汕頭,1980年復航至廣州。1992年,省交通廳批准雲富4號輪通航香港。

東航線,通航台灣、日本,通航年代無考,盛於明、清至民國,通航百噸至200多噸木帆船和小貨輪。1949年10月以後停航。

澳雅頭渡口,位於銅陵鎮澳雅頭碼頭。有12條航線:至古雷,航線長12.5公里;至漳浦縣舊鎮,航線長30公里;至漳浦縣嶼頭,航線長25公里;至雲霄縣城,航線長40公里;至雲霄縣峛嶼,航線長10公里;至雲霄縣梅安,航線長10公里;至雲霄縣江頭,航線長10公里;至雲霄縣礁尾,航線長13.5公里;至雲霄縣陳岱,航線長17公里;

八尺門渡口位於後林村西北八尺門海峽,是東山縣通往內陸的主要渡口,歷代政府在此設關卡。其航線至雲霄縣陳岱,長0.5公里。

虎仔渡口位於後林與前坑洞兩自然村之間的青山山麓濱海處,航線自虎仔頭口至雲霄縣礁尾村,長0.5公里。

古港渡口位於古港村西。航線有:至雲霄縣城,長28公里;至雲霄縣礁尾村,長8公里。

風景名勝

風動石,位於東山灣口西緣,銅陵關帝廟左側海濱。高4.37米,寬4.47米,長4.69米,重約200噸。上尖底圓,狀似仙桃搭在一塊臥地磐石上,接觸面僅十多平方厘米;海風勁吹,微微搖晃,或人躺在磐石上以腳蹬之,立即微動,蔚為奇觀,故而得名,譽稱"天下第一奇石"。如人背朝大海,立於石下,仰首觀覽,其勢險絕,搖搖欲墜、令人心怵。

虎崆滴玉,位於銅山古城東門外海濱。為海蝕岩洞,有大、小虎崆,四周絕壁綿延,礁石林立。洞深15米,寬5米,內置一石桌,地面為沖積沙,洞峭壁縫中溢一眼清泉,涓涓流滴,故稱滴玉。泉水清潤甘甜,長年不絕,清光緒年間詔邑翰林林壬曾在此題字曰"靈液"。洞內幽深清爽,於此取泉烹茗,觀覽海景,情趣盎然。

石僧拜塔,位於銅陵關帝廟左側。由南面關帝廟入口處北望,有一塊天然巨石,高約3米,形似披袈裟的禿頭僧人,俯首合掌,虔誠對東門嶼的文峰石塔朝拜,故得名。

東門嶼位於今銅陵鎮東面,介於大門航線與小門航線之間,面積1.9平方公里,為全國四大名嶼之一。嶼上頂端建文峰塔,故稱塔嶼。嶼上有鷹嘴岩,岩上鐫"石齋"兩大字。岩下一石洞為鷹石洞,是黃道周少年讀書處。附近還有一石洞,洞外有楷書"雲山石室",豎華表(南面橫書"黃石齋先生讀書處",北面額書"高山仰止"),為清乾隆十六年(1751)撫閩使者潘思榘所題。嶼上另有漁翁垂釣、雲梯攬勝、文昌觀瀾、佛澳晨鐘、新月浴波等景點。現正興建碼頭、服務站。於1988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風景名勝區(與風動石景區組合,定名為風動石--塔嶼風景名勝區)。

銅山古城,位於今銅陵鎮。明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為防禦倭寇侵擾,派江夏侯周德興來福建沿海布防,徵調漳浦等地民工於當年八月十五中秋日奠基,建銅山所城。清康熙三年(1664)五月,政府強迫民眾遷界,城牆被毀。康熙十九年、乾隆二十三年(1758)、道光十六年(1836)、光緒五年(1879)重修。民國時期,多次拆城石,以建避風港防波堤、中正公園,僅存東門、南門兩段城牆及東門月樓。1980年和1988年,省建設委員會和縣人民政府兩次撥款修復東門兩段城牆,計600米,並於東門城上建一座城樓。

灣口的塔嶼島如中流砥柱,因而灣內風浪不大,灣底質為泥、泥沙或沙,水無污染,溫度、酸度、鹼度適宜。有雲霄漳江淡水注入。水質優良,為多種魚、蝦、貝、藻類增的極好場所。灣內歷來產有長毛對蝦、斑節對蝦、鷹爪蝦、龍蝦等海珍品。魚類有鰶魚、青鱗、鯔魚、銀魚、黃鯛等幾十種。貝類養殖和野生的,主要有牡蠣、泥蚶、螠蟶、扇貝、鮑魚、江瑤貝、翡翠貽貝等。藻類有海帶、紫菜等。

1984年中國科學院、國家海洋研究所以及省科委、省海洋研究所、省水產研究所專家,對東山灣進行了考察,確認東山灣可以開發為牧場化和農場化的漁類生產基地,並已列為中國科學院的研項目之一。[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