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东山湾是福建著名的港湾之一。它的沿岸分属东山、云霄、漳浦三个县。湾口东山铜陵镇和漳浦古雷半岛,遥相对望,相距仅4000米,口小肚大。湾内水面为2.4万多公顷。其中水深4至17米的面积有两万公顷。这里是中国东海和南海的交汇处。东海鱼类和南海鱼类都可在湾内繁殖。[1]

目录

位置境域

东山湾,位于闽南东山、云霄、漳浦三县之间,呈不规则梨形伸入陆地,湾口朝南,口门狭窄仅5公里,其间有塔屿等屏障,是半封闭型海湾,水域面积为155.5平方公里,10~20米等深线水域面积为11.12平方公里,20米以深面积(5.11平方公里)沿塔屿东西2个水道伸入湾内。最大深度为36米。

东山湾位置在台湾海峡南口的西岸,海域总面积247.89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155.5平方公里,是闽南最大的海湾。该湾三面为山丘环抱,呈不规则的梨形伸入陆地,南北长20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湾顶有漳江入海。湾口朝南,口门狭窄,宽仅5公里,其间还有塔屿等大小岛屿屏障,是个半封闭型的海湾。

东山湾位于北纬23°45′~23°55′,东经117°26′~117°35′之间,有漳江注入,为漳浦、云霄、东山3县共有水域。漳江出海处主航道以东属漳浦,水域东西距10.1公里,南北距21公里,面积约21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8公里。西北为泥沙岸,东北沙质岸,古雷头向东山一侧为动力变质花岗岩岸,底质泥沙,半洋礁以北水深5.3米,以南水深7.2米。1月份水温18℃,7月份水温36℃,全年平均水温23.6℃。海水含盐量25%,水的比重1.014~1.021,pH值7.8~8.0,透明度0.7米。为不规则半日潮往复流,南北流向。流速涨潮大于落潮,平均潮差1.38米。一般强风风向东,常风风向东南、东,频率14%;平均风速2.7米/秒,最大34米/秒,平均每月有大于8级的风3天,7~10月多台风,平均每年台风影响4.3次。年平均雾日5~7天,最多年份16天,1~4月多雾。年平均相对湿度79%,6月份湿度85%。湾北有梁山挡住北风,东以古雷半岛为屏障。湾内有18米等深以内的浅海4.5万亩。滩涂10万亩,其中属于漳浦县的7万亩。

东山湾在县境东南部,自石矾礁以外经峛屿镇至陈岱镇,东北连漳浦县,东南连东山县,总面积35万多亩,属云霄县的面积113743亩。原与诏安湾相连,1961年建八尺门海堤切断。

东山湾,也称铜山湾。位于东山岛与古雷半岛之间,港区宽阔,水域面积189平方公里。底质多为泥砂或砂泥。属于东山的海岸线长约30公里。塔屿扼东山湾口,海流分二航门进出:东航门靠古雷半岛一侧,西航门靠东山岛一侧。[2]

地质地貌

港澳

漳江湾 ,在县境东部,从漳江南、北江汇合处的石仔关至石矾礁,入口处南北距离约700米,出口处东南距离约1100米,中部宽约3500米,总面积28495亩,出石矾礁与东山湾相连。

港有云霄港(城关漳江左右岸)、浯田港、蔗港、东坑港、虎狮港、湖丘港、竹塔港、上路头港、阳下港、向北港、高塘港、陈岱港、竹港、白礁港、后安港(亦称后安澳)。澳有青崎澳、径头澳、人家澳(亦称拖尾澳、拖尾湾)、后安澳(亦称后安港)。

东山县辖区内东山湾内港澳有:

东门澳:位于铜山古城东侧,澳中暗礁错落,不便停泊。

西门澳(也称西门兜):位于铜山古城西侧。澳口面北,冬季风浪大,唯夏季可泊船。

澳雅头澳:东接西门澳,澳口筑一防波石堤,可泊船。

大澳、后澳:两澳相连,东接澳雅头澳。大澳有一渔港码头,后澳有一避风港。

佛堂澳(也称白塘澳):与城埯澳俱在莺仔山麓。两澳相连,四季皆可抛锚。

古港澳:位于古港村西侧,属内海湾,古代曾设简易码头,是个渡口。1965年已围垦养殖。

港西澳:位于港西村东侧,属风积海岸,1970年已围垦种植。

八尺门渡口:是东山岛通往大陆的咽喉,1961年八尺门海堤建成,使主岛与大陆连接。

海岸

北天尾岬角位于塔屿西隅。 陈岱镇有鸟嘴、桁尾。峛屿镇有刺仔尾(又称大崎头)、龟仔头(又称龟头)。

砂质海岸:东山湾汕尾砂嘴。红树林海岸生长较好的主要见于东山湾内,在东山湾北旗至漳浦古雷头间,也出现泥砂混合的滩涂。

滩涂 底部平坦,底质沙泥或泥沙,面积1.41万亩。主要分布在东山湾和诏安湾的海岸背风处。沙滩 面积1.89万亩。主要分布于铜陵镇至宫前一带的东南沿海海湾。

县境海岸线,东北起自前亭镇崎沙,与龙海市港尾交界。蜿蜒南下,经佛昙镇、赤湖镇、深土镇、六鳌镇、漳浦(竹屿)盐场、旧镇镇、霞美镇、下蔡林场、杜浔镇、杜浔盐场、古雷镇至沙西镇北旗寺仔社(与云霄县东厦镇交界),长216公里。其中,沙质岸104.65公里,泥质及岩质岸线111.35公里(岩质岸仅六鳌镇虎头山及古雷镇古雷头各一小段)。

海底

东山湾,属河口-基岩湾海湾,基岩、砂质、平原岸,湾内、湾中滩地广布,湾中有砂脊呈扇形分布,湾口有冲刷槽(>20米深),上延变浅为水道 古雷半岛,在漳浦县县境南端,隔东山湾与东山岛相望。面积37.2平方公里,大部分为沙质地。

古雷半岛附近除菜屿列岛外,还有大礵岛、小礵岛、鼠屿、丰屿、壁仔屿、虎屿、大坪屿圣杯屿等。圣杯屿有灯塔。

岛,主要分布在峛屿镇,较大岛屿有大屿,面积8平方公里。其余岛屿有大磉(又作大霜)0.195平方公里、尾涡屿0.061平方公里、马鞍屿0.044平方公里、小彭屿(又名青屿)0.038平方公里、后登屿(又名"汰哥屿"。闽南话麻风病称"汰哥",民国间,云、浦、东3县在这里办麻风村,故名)0.032平方公里、五屿0.0018平方公里、蒲姜屿0.011平方公里、小磉(又作小霜)0.01平方公里。陈岱镇有双屿0.011平方公里、青屿0.00132平方公里。

礁,分布在峛屿镇、陈岱镇、东厦镇,分为明礁(露出水面)、干出礁(退潮时露出)两种。峛屿镇有赤礁、新礁、鼎敢礁、深空礁、白屿礁(又名白礁、白屿、石榴屿)、半洋礁(以上均明礁)、柳谢礁(干出礁)。陈岱镇有白礁(又称白屿)、鸟礁、羊角礁、大礁(又名长礁)、鸡心礁、横头礁、三点礁、网尾礁、虎仔礁(以上均明礁)、和尚礁(干出礁)。东厦镇有石仔关礁、石矾礁(均明礁)。[3]

自然资源

海产资源

条纹斑竹鲨、日本须鲨(哈婆鲨)、尖头针齿鲨(尖头鲨)、沙拉真鲨(铜贡)、黑印真鲨(圆头鲛)、侧条真鲨(乌新)、灰星鲨(鲨条)、路氏双髻鲨(小生鲨)、及达尖裂头鳐(笨鲨)、林氏团扇鳐(三九鲎)、何氏鳐(鸡丝鲂)、赤𫚉(黄鲂)、日本燕𫚉(片鲂)、无斑鳐𫚉(燕鲂)、海鲢、脂眼鲱(干)、圆腹鲱(尖嘴)、中华青鳞鱼(青鳞)、金色小沙丁鱼(鳁鱼)、斑鳓(黄鱼)、鳓鱼、日本鳀(乌尧)、康氏小公鱼(江鱼)、赤鼻梭鳀(赤鼻)、黄鲫、七丝鲚(刺鱼)、遮目鱼(虱目鱼)、香鱼(溪鳁)、尖头银鱼(银鱼)、长蛇鲻(狗凶鱼)、龙头鱼(西丁鱼)、鳗鲶(沙鳗)、中华海鲶(咸鱼)、海鳗(赤鳗)、中华须鳗(鳗)、鳄形短体鳗(油钻)、尖嘴蛇鳗(硬骨鳗)、小鳞燕鳐鱼(飞鱼)、尖海龙(海龙)、三斑海马(海马)、油野(牛楔)、梭鲻(尖头)、英氏鲻(青鱼)、鲻鱼(乌鱼)、四指马鲛(午鱼)、真不斑鱼(土鲶)、鲑点不斑鱼(红鲶)、鲈鱼、多鳞𬶮(沙尖)、蓝圆鲹(巴浪)、鸽圆鲹(竹叶巴浪)、大甲鲹(甘贡)、竹笋鱼(大目鲭)、乌鲳、鲯鳅(三保公鱼)、叫姑鱼(加网)、黄姑鱼(春只)、白姑鱼(有头只)、𩾃鱼、黄唇鱼(金钱𩾃)、大黄鱼(红瓜)、小黄鱼(黄瓜)、鳍红鱼笛鲷(红槽)、真鲷(加腊)、二长刺鲷(板鱼)、平鲷(蓬头翅)、黑鲷(乌格)、黄须鲷(黄翅)、带鱼(白带鱼)、羽鳃鲐(马孝)、蓝点马鲛(马鲛)、银鲳(白鲳)、乌塘(涂鱼)、红牙鰕虎全(红鼻条)、鰕虎鱼(红九)、弹涂鱼(跳鱼)、大弹涂鱼(花跳鱼)、鳙(牛尾鱼)、牙鲜(西齿)、斑鲜(扁鱼)、条鳎(龙舌)、木叶鲽(铁仔)、焦氏石鳎(海贴沙)、三线舌鳎(淡水贴沙)、短吻三刺(迪婆)、绒纹单角鲀(迪仔)、条纹东方鲀(归鱼)、黑𩽾𩾌(虎鱼)。

节肢动物2类34种

虾类17种:日本对虾(竹节虾)、长毛对虾(大白虾)、斑节对虾(乌节虾)、蛤氏仿对虾(剑虾)、剑额仿对虾、短钩对虾、周氏新对虾、刀额新对虾、须赤虾、鹰爪虾、中华管鞭虾、日本毛虾、中国毛虾、刺鳌鼓虾、锯齿长臂虾、脊尾白虾、虾姑。

蟹类17种:锯缘青蟹(蟳)、日本蟳、双斑蟳、三疣梭子蟹(各)、三星梭子蟹、远海梭子蟹、日本关公蟹、逍遥缦头蟹、中华玉蟹、角眼沙蟹、清白招潮蟹、悦耳大眼蟹、中华绒毛蟹、绒毛近方蟹、四齿大额蟹、字纹弓蟹、中国鲎(鲎)。

软体动物2类45种

头足类14种:太平洋斯氏柔鱼、菲律宾斯氏柔鱼、夏威夷柔鱼、火枪乌贼、中国枪乌贼、杜氏枪乌贼、小管枪乌贼、曼氏无针乌贼、白斑乌贼、柏氏四盘耳乌贼、红蛸、短蛸、长蛸、真蛸。

贝类31种:泥蚶、毛蚶、日本镜蛤、紫蛤、福蚶(珠蚶)、文蛤、菲律宾蛤仔、杂色蛤仔、青蛤、鸭嘴蛤(蜕蝶)、波纹巴非蛤(花蚶)、栉孔扇贝、华贵栉孔扇贝、翡翠贻贝、厚壳贻贝、栉江瑶、褶牡蛎、缢蛏、长竹蛏、疣荔枝螺、方斑东方螺(香螺)、大竹蛏、管角螺(角螺)、斑螺(蚶虎)、扁玉螺(肉螺)、栉棘骨螺、泥螺、蓝斑背肛海兔、结栉角螺(吹螺)。

棘皮动物3种:五角海星、紫海胆、马粪海胆。

环节动物3种:方格青虫、小土参、沙蚕。

腔肠动物8种:黑藤壶、沙海葵、管海葵、海仙人掌、白色霞人母、火水母、银市水母、海蜇。

拟软体动物2种:海豆芽、大海豆芽。

其他海产动物2种:伪虎鲸(海猪)、白海豚(白糊)。

海藻类11种:海带、坛紫英、长紫英、石花菜、肠浒苔、长浒苔、礁膜、江篱、铁钉菜、红毛菜、海箩。

东山湾、漳江湾海水浮游动植物

浮游植物33种

日本星杆藻、长辐杆藻、月形藻、高盆形藻、中华盒形藻、偏环圆筛藻、圆筛藻、窄隙角毛藻、长毛角毛藻、异角毛藻、聚生角毛藻、豪猪刺冠藻、卵形藻、太阳双虎藻、唐氏藻、中华半管藻、远距直链藻、舟形藻、菱形藻、曲舟藻、刚毛根管藻、中肋骨条藻、芽形双菱藻、诺氏海链藻、直海毛藻、波状角藻、长嘴角藻、多甲藻、光甲藻、发束藻、波纹藻、隐藻、云徽形藻。

浮游动物7类33种

原生动物类:载铠甲虫、夜光虫、尖球虫、轮球虫、三角网角虫。

水母类:球型高钟水母、多管水母、双生水母、球型侧腕水母、爪水母。

毛颚类:肥胖箭虫、美丽箭虫、舒卜箭虫。

挠足类:中华蜇水蚤、普通波水蚤、亚强真蜇水蚤、针刺拟蜇水蚤、强额拟蜇水蚤、锥形宽水蚤、异尾宽水蚤、瘦尾刺水蚤、背针胸刺水蚤、宽尾角水蚤、太平洋纺锤水蚤。

磷虾类:中华假磷虾、宽额假磷虾。

糠虾类:圆缺刻糠虾。

幼虫类:虾姑幼虫、大眼幼虫、蚤状幼虫、磁蟹蚤状幼虫、蔓足类六肢幼虫、多毛类幼虫。

渔业生产

渔业资源

东山湾南部贝藻类增养殖区,位于东山湾南侧,西起八尺门,东至东门屿,岸线长30公里。水域面积136676亩,占东山湾总面积的36%。其中浅海133586亩,可养殖面积2.5万亩;滩涂面积3090亩,可养殖面积1599亩。此区出口处地形陡峭,水流湍急,水深20米以上;其余地形平缓,浪小流缓,水深15米以下。水质肥沃,底质为泥沙和沙泥。潮间带底层生物量多,饵料丰富,很适宜多种贝、藻、鱼类生长。

此区主要贝类资源有牡蛎、短齿蛤、紫蛤、巴非哈和江瑶,鱼虾资源也较丰富。西部以养殖蛤和牡蛎为主,中部以东宜发展珍珠、海带、紫菜、龙虾及石斑鱼养殖业。全区是江瑶资源重点保护区,也是人工放流鱼虾苗种、增殖天然资源的优良场所。

东山湾面积101500亩,可利用面积63450亩。至1989年,已养殖对虾7501亩、牡蛎14365亩、泥蚶210亩、蛏300亩、海管养11597亩,未养殖面积29477亩,利用率53.54%。

东山湾海区,位于福建东南部,属南亚热带海区,东北面靠漳浦县,南向东山县,西临县境峛屿、陈岱两镇,西北与漳江湾相连,东南开口与外海相通。1958年,与东山县之间的八尺门海峡填海造堤,将东山湾与诏安湾分隔为两个独立水系的内海,形成一个三面环山、口小腹大、地势平坦而倾斜度小的优良天然海湾,其海口最深处为43米,一般水深不足于5米,平均水深20米,平潮差为2.6米,平均流速为2.1海里/小时,总面积35万余亩,其中云霄县11.37万亩(浅海面积9.14万亩,滩涂1.39万亩),东山县13.67万亩,漳浦县10.15万亩。

渔港

后澳避风港,位于铜陵镇西北部,北面临海,东、西、南三面山丘环抱。此港深约4米,面积6.6万平方米,其中泊船面积4万平方米,可停泊150艘机帆船,不受涨退潮影响。

大澳渔港,位于铜陵镇西北部,与后澳避风港毗邻,1975年9月兴建,1977年竣工并投入使用。港池水域面积36万平方米。港中码头堤长420米,驳岸长100米,13个泊位,可停泊600艘小机帆船。码头前沿水深4米,低潮水深2米,使用不受涨退潮影响。港区陆域面积10万平方米。为国家二类渔港。福建、台湾、广东等省许多渔船常来此停靠交售鱼货、补给渔需物资、避风。夏汛期间,每日有数百艘渔船进出此港。

盐业生产

杜浔盐场,1960年经中央制盐工业总局批准,转为地方国营盐场。杜浔盐场原来滩地海岸不牢固,经常决堤淹滩。60年代初,生产工具落后,水闸用木板闸或人工堵管涵洞,提卤用水瓢、戽斗、戽桶。1967年改用手摇水车提卤,用风力水车和20匹马力柴油机扬水,海堤砌石护坡,并新建纳潮、排淡闸各1座,改人工启闸为"神仙葫芦"开闸。1979年又投资15万元架设电缆,用电动机提水,用潜水泵吊卤,并有了电灯照明。1989年,原盐归坨改船运为车运,集坨改人工肩挑为自动输送,土坨改为石坨。而后又对老滩实行分期彻底改造,采用深卤长期结晶,塑料薄膜盖坎新工艺。从旋盐、提卤、封盖(塑盖收放)至收盐、运输全部实现机械化、自动化。至1989年,该场拥有盐田面积12743公亩(折合1911.45亩),当年产盐9500吨,产值88万元,利润3万元。

宋时,漳江下游有黄墩盐场晒制海盐。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建礁美盐场。厅治时期,产盐区有礁美、坑内、前江等村,盐业鼎盛时年产达35000吨。并设有云霄、西林、下河、马铺等盐馆10处,负责办理盐务。民国时期,始因政府盐运不得法,继之私盐充斥,产品储藏量大,礁美盐场停产。民国27年(1938年),县成立盐务运销所,隶属诏浦盐场。抗日战争期间,海盐成为战时后方的重要物资,云霄成为转运站之一。民国29年秋,恢复礁美盐埕1300坎,年产盐3900吨,由诏浦盐场统一调至东坑,转运下河、车墩、枧脚等站至内地,接济抗战大后方。民国34年夏,诏浦盐场移驻云霄,址于经堂(今建工商局大楼)。秋,以云霄盐馆各站尚存盐5万吨为由,再废礁美盐坎。

1958年1月,恢复礁美盐场生产,设礁美盐务所管理,是年产原盐250吨。后一再扩展盐坎,有礁美、坑内、陈岱、曾江、竹港5个产盐点。1962年盐产量增至6565吨,此后,年产保持在2000~3000吨之间。1970年产原盐3383吨。80年代,许多盐坎逐渐改为养殖水产品,盐产量下降。1985年,双溪口村创办食盐精制品加工厂,生产卫生盐。1986年,7家村办晒盐企业生产原盐1798吨。1989年减至3家,产盐400吨。同年白礁村利用本地晒盐加工精制食用卫生盐。。

水文特征

海区水文

东山湾涨潮流向北偏西,落潮流向南偏东。湾口西航门平均流速约2节(1节=1海里/小时),最大2.5节,并有强烈的湍流,湾口东航门流速大于2节。

潮流

东山湾海区潮位夏季高,冬季低。农历每月初三、十八日前后大潮,初十、二十五日前后小潮。据东山海洋站1960~1980年资料:东山湾最高潮位4.98米;最低潮位0.18米,平均高潮位3.8米;平均低潮位1.51米。平均潮差2.30米,最大潮差4.10米;最小潮差0.43米。多年平均海平面2.64米。

潮汐

东山湾海域属半日潮类型,每昼夜出现2次涨潮和2次落潮。一涨一落历时12小时25分。一天内2次涨(落)潮的高度几乎相等,涨(落)时值也差不多。其潮流系自东海南下向右转,所以北面潮早而长,南面潮迟而小。西岸潮大,东岸潮小。东山湾的潮汐常数为11时20分,其位置在东门屿附近,12小时17分至湾内澳雅头。

海浪

东山湾海域以风浪为主,一般南风浪大,北风浪小;外海风浪大,内海风浪小。当台风袭击时,常出现6级以上的风浪,甚至可掀起7~8级大浪式波长200~300米、波高6~8米的狂浪。

入海河流

坑内溪,源出坑内山左、大岭山右,经坑内、下湖、港西入海。1963年,在坑内村前截流建红旗水库。水库下段的溪流仍存。

漳江,漳江干流(俗称"北溪")发源于平和县大峰山,从县北入境,全长66.2公里,境内58.2公里,流域面积1038平方公里,境内855.2平方公里,径流总量(多年平均,下同)101122万立方米,包括客水15329万立方米。境内经乌螺、车墩、峰头、下河至西林与火田溪、南溪汇合而成。经城关至高塘分成南、北江,绕过佳洲岛至石仔关重新汇合,经船场、竹塔、浯田、湖丘至石矾塔入海,坡降4.2‰,落差(天然落差,下同)817米。汇入的主要支流有火田溪、安后溪、车圩溪、南溪、山美溪。

杜浔溪,发源于梁山莲花等峰,流经杜浔、沙西2镇,注入东山湾,长18公里,流域面积126平方公里,平均坡降6.5‰。下游入海处原有杜浔港,已淤,围垦成田。河道弯曲,1975年人工改造,取直从新墟桥入海。[4]

航道航运

港口码头

东山港,旧称铜山港。位于东山岛东北端东山湾内,北距厦门65.9海里;南距汕头65.7海里、距香港210海里;东距澎湖98海里。港区自然岸线22.2公里,其中深水岸线约7公里。港内水深3~36米,是个不淤不冻的天然良港。明、清时代,它已是大陆同台湾和东南亚的通商口岸之一。1978年,省人民政府批准东山港为对台贸易船舶停靠点。1981年2月,又批准为国轮外贸进出口货物运输起运点。同年4月,国务院批准东山港为外轮海面临时交货点。1982年4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东山口岸机构。同年11月,省人民政府批准东山港为国轮外贸装卸点。1984年11月,国务院批准东山港为进口废钢船直航交接冲滩点。

澳雅头码头,位于铜陵镇澳雅头东南侧,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码头长120米、宽4米。民国12年,码头原土坪改铺石,投资国币1000元,历时5个月竣工。1965年,省航管局拨款6万元重修(含阻浪堤),现码头长156米,宽6米,石砌直岸线结构。3个泊位(50吨级泊位1个,100吨级泊位2个)。码头上备有负荷1~2吨吊机3组。

5000吨级泊位码头,位于铜陵镇西北侧的中澳坪。系高桩板梁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平台长213米,宽17.5米,前沿设25吨系船柱12根、、45吨系船柱2根。有2个泊位:硅砂专用泊位,综合杂货泊位,靠泊能力均5000吨。引桥3座,引堤3座,护岸总长250米。工程于1985年11月动工,1987年9川竣工。总投资1700多万元。由国家计委建材局、上海耀华玻璃厂投资和省、县自筹资金及贷款兴建。硅砂码头建仓库1座(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堆场1块(12000平方米)。备有300米长封闭自动输送带和装船时速300~500吨的装船机1台,8吨轮船吊2台,8吨汽车吊1台,5吨高架吊1台,10吨牵引车3辆,3吨叉车3辆,8吨平板车3辆,5吨平板车4辆。

石油码头,位于铜陵镇后澳鹭鹚礁。T型桥墩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平台长53米,宽7米。由1条50米长的栈桥和1条200米长的引桥与陆地接连。两侧系船浮筒距离142米。1个泊位,靠泊能力为3000吨。备有柴油、汽油输送管道各1条。交通部三航局上海设计院设计。1986年1月动工,1987年1月竣工,省石油公司投资200万元。

小轮码头,位于铜陵镇西北侧的中澳坪,与5000吨级泊位码头东引堤连成整体。1个泊位,靠泊能力200吨级。

八尺门码头,位于八尺门海堤东侧。石堤(站桥)式结构。长16米,宽7.2米。靠泊能力100吨级。1983年由厦门港务局拨款3万元兴建。

船场码头,在东厦镇船场村,属陆岛交通和对台贸易码头。1993年由交通部、省交通厅、云霄县拨、贷款231万元建,产权属县交通局。1993年9月动工,1994年10月竣工,1995年4月由省港航局验收合格启用。码头下部为灌入式混凝土桩结构,上部混凝土浇注,码头长度78米,宽度8米;引桥长度19.5米+25.5米,宽度5米。为100吨级码头,两个泊位。

礁美码头,在礁美村,60年代由海军部队建,军用码头,80年代末兼作云霄对台小额经济贸易码头。

八尺门码头,在陈岱八尺门海堤。1983年由东山县后林村建,石台阶,两层各10级,宽8.4米。云霄货轮从1986年起,因浯田港淤塞移泊于此

湖丘渡,在漳江入海口湖丘村外,通北岸漳浦县石蛇尾渡口,水面宽600多米,江海交汇,水深浪大。历史上由湖丘村置挂帆渡船1艘,渡工2人,每次可渡30多人。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云霄绅耆集资在渡口建"苍生待济亭",供过客避雨憩息。光绪八年(1882年),云霄厅同知雷其达主持重修,增建上下船栈桥。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多次拨木材、布料,修建渡口渡船。1987年,市交通局拨款置12匹机动船1艘。1996年,渡工2人。

峛屿渡,峛屿至东山县铜陵镇(原东山城关),东山湾内海渡口,古已有之,峛屿乡置,挂帆船2艘,渡工4人。80年代改用机器动力船。1996年,有机动船1艘35座位,渡工2人。

古雷下埯港,主航道平均水深15米以上,水域宽2公里,可同时锚泊万吨级货轮3艘,1982年10月国务院批准为国际避风锚地。

外海航线

东山港主要航线有:至汕头65.7海里;至香港210海里;至榆林650海里;至厦门65.9海里;至上海613海里;至石岛1120海里;至天津1321海里;至澎湖98海里;至高雄170海里。

渡口航线

据明林偕春《云山居士集》载,嘉靖、隆庆间,漳浦、云霄、东山等地"往往有藉饷船而私至日本者,或始以日本而终以西洋",又说:"番船岁出,其入市吾邑也,内则直至云霄、旧镇"。明、清至民国期间,云霄航海主要北至天津,南至香港,东至台湾、日本。抗日战争发生后一度中断。至大陆解放,台湾海峡处于战争状态,再次中断。60年代以前,航海船舶200吨以上者多停泊于石仔关,200吨以下者可停泊于东坑或城关。60年代后,由于建水闸航道淤塞,改泊于浯田,1986年后又移泊于陈岱八尺门。1980年后,恢复至上海、广州、香港航行。

北航线,通航福州、温州、宁波、乍浦、上海、天津等埠。始于宋元,盛于明、清至民国,通航百吨至200多吨木帆船。抗日战争期间中断,1949年10月后仅通航厦门,1981年后复航至上海。

南航线,通航汕头、广州、香港等埠。始于清,盛于清末至民国期间,通航木帆船、小货轮。抗日战争期间一度中断,1949年10月后仅通航至广东汕头,1980年复航至广州。1992年,省交通厅批准云富4号轮通航香港。

东航线,通航台湾、日本,通航年代无考,盛于明、清至民国,通航百吨至200多吨木帆船和小货轮。1949年10月以后停航。

澳雅头渡口,位于铜陵镇澳雅头码头。有12条航线:至古雷,航线长12.5公里;至漳浦县旧镇,航线长30公里;至漳浦县屿头,航线长25公里;至云霄县城,航线长40公里;至云霄县峛屿,航线长10公里;至云霄县梅安,航线长10公里;至云霄县江头,航线长10公里;至云霄县礁尾,航线长13.5公里;至云霄县陈岱,航线长17公里;

八尺门渡口位于后林村西北八尺门海峡,是东山县通往内陆的主要渡口,历代政府在此设关卡。其航线至云霄县陈岱,长0.5公里。

虎仔渡口位于后林与前坑洞两自然村之间的青山山麓滨海处,航线自虎仔头口至云霄县礁尾村,长0.5公里。

古港渡口位于古港村西。航线有:至云霄县城,长28公里;至云霄县礁尾村,长8公里。

风景名胜

风动石,位于东山湾口西缘,铜陵关帝庙左侧海滨。高4.37米,宽4.47米,长4.69米,重约200吨。上尖底圆,状似仙桃搭在一块卧地磐石上,接触面仅十多平方厘米;海风劲吹,微微摇晃,或人躺在磐石上以脚蹬之,立即微动,蔚为奇观,故而得名,誉称"天下第一奇石"。如人背朝大海,立于石下,仰首观览,其势险绝,摇摇欲坠、令人心怵。

虎崆滴玉,位于铜山古城东门外海滨。为海蚀岩洞,有大、小虎崆,四周绝壁绵延,礁石林立。洞深15米,宽5米,内置一石桌,地面为冲积沙,洞峭壁缝中溢一眼清泉,涓涓流滴,故称滴玉。泉水清润甘甜,长年不绝,清光绪年间诏邑翰林林壬曾在此题字曰"灵液"。洞内幽深清爽,于此取泉烹茗,观览海景,情趣盎然。

石僧拜塔,位于铜陵关帝庙左侧。由南面关帝庙入口处北望,有一块天然巨石,高约3米,形似披袈裟的秃头僧人,俯首合掌,虔诚对东门屿的文峰石塔朝拜,故得名。

东门屿位于今铜陵镇东面,介于大门航线与小门航线之间,面积1.9平方公里,为全国四大名屿之一。屿上顶端建文峰塔,故称塔屿。屿上有鹰嘴岩,岩上镌"石斋"两大字。岩下一石洞为鹰石洞,是黄道周少年读书处。附近还有一石洞,洞外有楷书"云山石室",竖华表(南面横书"黄石斋先生读书处",北面额书"高山仰止"),为清乾隆十六年(1751)抚闽使者潘思榘所题。屿上另有渔翁垂钓、云梯揽胜、文昌观澜、佛澳晨钟、新月浴波等景点。现正兴建码头、服务站。于1988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与风动石景区组合,定名为风动石--塔屿风景名胜区)。

铜山古城,位于今铜陵镇。明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为防御倭寇侵扰,派江夏侯周德兴来福建沿海布防,征调漳浦等地民工于当年八月十五中秋日奠基,建铜山所城。清康熙三年(1664)五月,政府强迫民众迁界,城墙被毁。康熙十九年、乾隆二十三年(1758)、道光十六年(1836)、光绪五年(1879)重修。民国时期,多次拆城石,以建避风港防波堤、中正公园,仅存东门、南门两段城墙及东门月楼。1980年和1988年,省建设委员会和县人民政府两次拨款修复东门两段城墙,计600米,并于东门城上建一座城楼。

湾口的塔屿岛如中流砥柱,因而湾内风浪不大,湾底质为泥、泥沙或沙,水无污染,温度、酸度、碱度适宜。有云霄漳江淡水注入。水质优良,为多种鱼、虾、贝、藻类增的极好场所。湾内历来产有长毛对虾、斑节对虾、鹰爪虾、龙虾等海珍品。鱼类有𬶭鱼、青鳞、鲻鱼、银鱼、黄鲷等几十种。贝类养殖和野生的,主要有牡蛎、泥蚶、螠蛏、扇贝、鲍鱼、江瑶贝、翡翠贻贝等。藻类有海带、紫菜等。

1984年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研究所以及省科委、省海洋研究所、省水产研究所专家,对东山湾进行了考察,确认东山湾可以开发为牧场化和农场化的渔类生产基地,并已列为中国科学院的研项目之一。[5]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