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新村街道(上海普陀區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東新村街道 |
中文名 :東新村街道 所屬地區:上海市普陀區區中部 |
東新村街道位於上海市普陀區區中部。東與朱家灣街道為鄰,西與曹安路街道接壤,西南與沙洪浜街道、曹楊村街道毗連,東南與膠州路街道隔江相鄰,北與石泉新村街道相接。面積1.94平方公里。 [1]
建制沿革
1959年8月建立街道,以東新村命名。辦事處設在東新路330號,下轄25個居民委員會,共有居民2萬餘戶,6.4萬餘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3萬餘人。昔時東南臨吳淞江,與其支河沙洪浜、西北部的虬江、梨園浜等構成水網地帶。20世紀初,江河沿岸村落較多,村民以種植棉糧為主。20年代前後,滬杭鐵路穿越全境,吳淞江沿岸興建起棉紡、榨油等工廠,工人來境內定居,住房多為簡屋、草棚,形成以東新村為中心的棚戶區。30年代初闢築中山路(今中山北路),嗣後,道路兩側又出現一些新的居民點,仍以簡屋為主。1983~1988年,街道連續5次被評為上海市衛生街道。武寧路(武寧路橋至中山北路,跨沙洪浜街道)於1985年由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市容、交通、衛生」文明街。東新路於1990年亦被評為文明街。1993年3月3日,東新村街道辦事處更名為東新路街道辦事處。
區域位置
東新村街道位於上海市普陀區區中部。東與朱家灣街道為鄰,西與曹安路街道接壤,西南與沙洪浜、曹楊村2街道毗連,東南與膠州路街道隔江相鄰,北與石泉新村街道相接。面積1.94平方公里。
社會事業
解放後,1954年普陀公園在光復西路255號建成開放。這是全市棚戶地區最早闢建的一座公園。1956年,闢建的武寧路和武寧路橋成為通往市中心區的重要通道。同時又闢築了東新路。1956~1978年間,陸續興建武寧新村、武寧公寓、蘭鳳新村、蘭田新村,在陸家宅一帶興建8幢高層住宅和一批多層住宅樓群,80年代起,嵐皋路、中山北路南側,也建有多層與高層相結合的嵐皋新村,中山北路南側36層的聯合大廈和32層的物資貿易中心大廈的興建,為中山北路物資貿易街的開發,創造了條件。境內北部有鐵路局所屬大型石泉路貨場、上海超高壓輸變電公司、北海飯店、曹楊路停車場、江蘇飯店、江蘇省汽車公司鹽城分公司上海站等設施。境內交通便捷,有14條公交線路經過設站停靠。 境內有市屬企事業單位27家,區屬工廠11家。80年代後期,街道大力發展經濟,現有集體企事業單位90多家。在武寧路橋以北的武寧路上,各類商店齊全,有武寧路一條街之稱。境內有區教育學院1所、中學5所、小學6所、幼兒園4所、託兒所16所(其中簡托9所),街道圖書館、文化站及醫院各1所。其中晉元中學,是本區歷史最悠久的完全中學,因紀念抗日英雄謝晉元取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