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东新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东新桥

来自 古诗文网 的图片

作品名称:东新桥

创作年代:宋朝

文学体裁:诗 词

作者:苏轼

东新桥是宋朝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的作品之一。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1]

正文

群鲸贯铁索,背负横空霓。

首摇翻雪江,尾插崩云溪。

机牙任信缩。

涨落随高低。

辘轳卷巨索,青蛟挂长堤。

奔舟免狂触,脱筏防撞挤。

一桥何足云,欢传广东西。

父老有不识,喜笑争攀跻。

鱼龙亦惊逃,雷雹生马蹄。

嗟此病涉久,公私困留稽。

奸民食此险,出没如凫鹥。

似卖失船壶,如去登楼梯。

不知百年来,几人陨沙泥。

岂知涛澜上,安若堂与闺。

往来无晨夜,醉病休扶携。

使君饮我言,妙割无牛鸡。

不云二子劳,叹我捐腰犀。

(二士造桥,余尝助施犀带。)我亦寿使君,一言听扶藜。

常当修未坏,勿使后噬脐。[2]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3]

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元祐元年(1086)复出,任翰林学士,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赦还,次年病死常州,追溢文忠。与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出知湖州,在此前曾:三次到湖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出知湖州仅三月,即因作诗“谤讪朝廷”(著名的“乌台诗案”)被拘至京师下狱。晚年被贬惠州、儋州,病逝于常州。后追赠太师,谥号“文忠”。[4]

苏轼是一位通才,在诗、词、文、书画方面都是开派的人物,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和辛弃疾并称“苏辛”;苏轼在词方面开了豪放一派。工书画,为—代大师,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著述甚丰,有《东坡七集》、《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他的画开创了湖州画派。[5][6]

参考资料

  1. 苏轼古诗文网
  2. 「苏轼」诗词全集 东新桥诗词名句网
  3. 苏轼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资讯网
  4. 家风诵读丨苏东坡——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威海市市直机关党建网
  5. 吴兴历史名人——苏轼吴兴人民政府网
  6. 苏东坡大余人民政府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