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东方叽咋柳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东方叽咋柳莺
东方叽咋柳莺原图链接原图链接

中文学名: 东方叽咋柳莺
拉丁学名:Phylloscopus sindianus
别 称:山地棕柳莺
界: 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鸟纲
亚 纲:今鸟亚纲
目:雀形目
科:莺科
亚  科:莺亚科
属:柳莺属
种: 东方叽咋柳莺
亚  种: 2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 Brooks,1879
英文名称: Eastern Chiff-chaff
保护级别: 无危(LC) IUCN标准

东方叽咋柳莺[1](学名:Phylloscopus sindianus):体长10-12厘米,是一种体形小的灰褐色柳莺。无顶纹和翅上横斑;眉纹淡黄色;贯眼纹黑色。下体皮黄白色,翅下覆羽和腋羽白色。虹膜暗褐色;嘴暗褐或黑色,下嘴基部较淡为黄色;脚黑色或黑褐色。

东方叽咋柳莺与叽咋柳莺极为相似,在野外很难加以区别。它原来是叽咋柳莺的亚种,2003年被认定为独立物种。

形态特征

体型略小(11厘米)而紧凑的灰褐色柳。眼纹黑而眉白,无顶纹或翼斑,耳羽有清楚的外缘,眼圈近白,尾浅凹。甚似叽咋柳莺的东方亚种tristis,但体羽尤其是腰、尾上覆羽、飞羽及尾羽的羽缘无明显橄榄绿色。脸部斑纹较重,眼纹色深而白色的眉纹宽长。嘴须较叽咋柳莺长且硬,头略显小且嘴也小巧。下体偏白,两胁及胸沾皮黄。与旧羽的叽咋柳莺易混淆,但叫声不同。

虹膜暗褐色;嘴暗褐或黑色,下嘴基部较淡为黄色;脚黑色或黑褐色[2]

生活习性 =

迁徙:在中国为夏候鸟,部分为留鸟。每年4月下旬迁来,9-10月迁离。

习性:繁殖期间多单独或成对活动,冬季则多呈2-3只的小群。

食性:主要食物为昆虫及其幼虫,也吃蜘蛛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多在灌木或地面觅食,很少在水面或空中觅食。

叫声:哀怨的微双音节的"huit”或"kweet”声,比叽咋柳莺的调高且升音快;也作响亮的双音节"tiss-yip”声[3]

栖身环境

东方叽咋柳莺是一种高山和高原鸟类,主要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山地。繁殖期间喜欢栖息于高山和亚高山森林上缘的松树、桦树、矮曲柳、杜鹃灌丛和有灌木生长的半干旱荒坡、草地等开阔地带,也栖息于高山苔原草地和沟谷。冬季下迁至低海拔地区,多迁到印度北部、克什米尔和巴基斯坦东北部海拔较低的中低山和山谷地区,常沿河流两岸灌丛活动。

生长繁殖

繁殖期5-7月,巢由细草和杂草茎构成,内垫以非常细的植物碎屑、羽毛。巢常置于离地半米高的稠密灌丛中,有时置于离地面高约3米的大柽柳树上,极少置于4米高柳树上。巢呈圆顶形或球形,开口于侧面。每窝产3-4枚卵,很少见有5枚卵。卵呈白色,缀以栗褐色斑点或斑块,尤以钝端稠密。卵的大小平均为15.8毫米×12毫米。孵卵由雌鸟负责,孵化期13天左右。晚成鸟,留巢期15天。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高加索山脉、土耳其东北部至伊朗西北部、帕米尔高原、东亚西伯利亚、喜马拉雅山脉西北部及中国新疆西藏等。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为不常见留鸟于新疆的天山、昆仑山及西藏极西部。[4]

亚种分化

序号 中文名称 学名 命名者与年代
1 东方叽咋柳莺高加索亚种 Phylloscopus sindianus lorenzii Lorenz, 1887
2 东方叽咋柳莺指名亚种 Phylloscopus sindianus sindianus Brooks, 1880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于被2000年8月1日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5]。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参考资料

  1. 东方叽咋柳莺,花鸟网,2010-01-01
  2. 东方叽咋柳莺形态特征,震旦鸟网,2016-2013-1-27
  3. 东方叽咋柳莺叫声,花鸟网,2010-01-01
  4. 东方叽咋柳莺地理分布,鸟类_百问中文,2016-11-14
  5.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党政机关,2017-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