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明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东明寺
|
|
|
东明寺 (浙江省杭州市寺庙)
东明寺,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安溪境内东明山。东明山原称灵妙山,后因唐代高僧道通在此设立讲经道场,声誉四溢而改称古道山。 东明寺,“相传建文帝遁迹至此,时旭日始旦,题曰东明”(《杭县志稿》卷八)。 到了明代因山上寺名东明,后又得了御赐匾额“东明禅寺”,古道山又改为东明山。
寺宇简介
据康熙十二年(1673年)释湛潜所纂《东明寺志》载:东明寺建于明宣德二年 (1427年),虚白慧旵禅师始建。 而此前数百年前,唐代道通禅师即于此结茅休隐,遂成道场。 其后经虚白旵禅师拓基营缮,才逐渐成为一大丛刹。 该志也说“迨壬午金川变作,启箧得杨应能度牒及披剃具,佛知运数已定,乃僧服出逊。 由吴兴至钱塘,遁栖东明山。亲灸旵祖座下,凡六载。迹渐彰乃辞去。” 东明禅寺后西北高处即为大遮山,其地层峦起伏,迢递三十里。大遮山右前方耸起的山峰为东髻峰,即所谓东明山;左为西髻峰,两峰相对,如耸起双髻。若凭高远眺,钱塘江一衣带水,隔岸越山亦在云烟缥渺之中,所谓“江山一览”。
自然景观
东明寺景色
史料记载
据康熙《东明寺志》载: 大雄宝殿 俗称无尘殿。 成化巳丑岁,寺僧等化重建。 干亥落脉,戍山辰向,兼辛乙三分,癸酉癸卯分金,高六丈六尺,深五丈五尺,纵广相等。 重檐结角,上有风磨镜,光影常新。 殿中有建文君像,圆顶修髯,衮服南向坐。盖逊国后,曾遁栖于斯。两旁罗汉,口口戴文进笔意,神彩焕然。 顺治巳亥岁,不退禅师重修。 天王殿,勅赐寺额在焉。 吏部郎中翰林侍书朱孔易书。 又有“江山一览”额,安溪孝廉沈梅书。 成化乙未岁,僧永德重建。 钟楼,在法堂之左,今废。 宝藏楼,今在大殿东南伽蓝堂后。 愚山禅师重建。 寅宾楼,在大殿之左,愚山禅师建。 扪云楼,在天王殿之右。 古木掩映,凭栏南望,浙江越山皆见。 法堂,在大殿后。 康熙丙午岁,愚山禅师重建。 基陛既高堂复宽敞。 吴山越水绕前,翠竹青松拥后。 堂后泓泉湛然,冬夏每于此安禅结制,锺板在焉。 另外还有伽蓝堂、祖师堂、祖堂、禅堂、斋堂、客堂、方丈、新方丈、更衣亭(俗名着衣亭)、解脱亭(俗名脱衣亭)、香积厨、库房、茶房、明站台、下院、塔院、东明旵禅师塔、海舟慈禅师塔、宝峯暄禅师塔、孤云鉴禅师塔、静室、前静室、后静室、双梧庵等。
相关遗迹
据万历《钱塘县志·纪制》载:“东明寺在安溪大遮山前,建文君为僧至此,有遗像”。 太祖朱元璋死后,由皇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 四年后,燕王朱棣谋反攻占京城。 倒楣的建文帝欲饮剑自刎,被大臣王钺阻拦,并按刘伯温的遗计,乔扮成和尚仓皇出逃。 世传建文帝来到安溪古道山,正当紫微高照,东方既白。 再环顾此山,坐北朝南,气势不凡,俨然像把金龙交椅。 中间横卧的山峦,恰似龙椅靠背; 东西两侧入云山峰,宛如龙椅犄角,又连绵成一对扶手。 古刹巍然而立,寺前回旋而下的石阶,与金鸾殿前台阶无异。 更有缘山盘亘、奔腾不息的若溪,与初升的太阳交相辉映,波光粼粼,胜似金龙,不由得让无奈的逊帝感叹不已。 于是上山入寺,真的做了和尚,韬光养晦起来。 因建文帝至此正好拂晓,好事者便将山名与寺名都改作“东明”,建文帝不甘寂寞,在寺内种下一株桂花,又倒插一丛牡丹,“艳丽漫传妃子染,栽培端自上皇加”,将花中之王本末倒置,绝妙地发泄了建文帝彼时彼地的心境。 后来明宣宗继位诏建文帝回宫时,牡丹盛开千萼白,桂花飘逸千里香,倒也称奇。 原先东明寺连庆和尚所讲的,原本还要详尽精彩。
古典诗词
清·董朋来《登东明山》 芒鞋踏冻上山巅,满路梅花带雪妍。 旵祖塔前云影淡,建君殿上镜光圆。 千峰密护无尘地,万指重围说法筵。 到此豁开劳梦眼,竹阴深处且高眠。 清·释行鉴《东明遗荒》 安溪有个东明寺,墙坍壁倒无人住。 岁值崇祯十有三,檀那请我主其事。 我来却遇大荒年,锅底常常煮白泉。 门外葛藤无暇理,终朝缩脚抱云眠。 也无禅,也无道,白日青天虎猿啸。 门庭冷落到者稀,熨斗煎茶不同铫。 寺门日日不常关,溪月松风频徃还。 只有破瓢悬破壁,更无馀梦到人间。 清·释性宣《登东明寺访孤和尚》 武林胜地旧祇园,宝刹宏开海岳吞。 三代禅宗身价重,一朝天子誉光尊。 涵空古殿无尘迹,续焰联灯有碣存。 金粟昔年花巳布,翩翩卓锡振乾坤。 清·徐之璐《宿东明禅院》 谁分陶梦唤尘缘,高枕空山别一天。夜静惟闻窗打雨,不知松响杂风泉。 清·朱樟《东明山》 髻峰梳裹翠嶙峋,洗眼难寻昨岁春。 啼雨但闻眼去鸟,入山才有看花人。 香藤倚树垂无力,乱石粘苔冷透身。 一径穿林风更紧,渐无鸡犬渐离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