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順帝皇后梁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東漢順帝皇后梁妠,後宮故事。[1]
故事內容
東漢順帝皇后梁妠(106~150),梁商的女兒。梁妠是東漢三大臨朝執政著名的皇太后之一(鄧太后、竇太后)。在兩漢之交的動盪年代,梁氏的曾祖父梁統,本來只是西北邊地的一名地方小官吏。於豪強混戰和赤眉、綠林等農民起義軍的紛爭中,他舉兵推行「保境安民」措施,後又主動歸順漢廷,為東漢政權的建立,立過大功,所以梁家才漸漸發展成為東漢中期的豪門望族。梁氏一門前後有七人被封為侯爵,二人位居大將軍、執掌朝政,在宮廷內又有三位皇后、六位貴人;另外,還有三人娶了公主,成為駙馬爺,七位夫人和女性食邑稱君,其餘被封為將、尹、校者多達五十七人。特別是到了東漢中期,梁妠成為皇后和皇太后期間,在她的蔽護之下,曾出現過以梁冀為代表的外戚與宦官相互勾結的梁氏專權的最黑暗年代,從而造成了東漢政權的日益衰敗。
梁妠自幼心靈手巧,既喜歡讀書,又有一手很好的針線功夫。她九歲就已經熟讀《論語》和吟誦《詩經》,並能講解這些儒家經典的微言大意。她還常以《列女圖》中的故事人物為榜樣,時時對照自勉。她的父親對這個女兒所表現出來的才智看在眼裡,喜在心中,非常偏愛,並進行重點培養。梁商經常對族人們說,今後能為我梁家光宗耀祖的人,「倘興此女乎?」
元初五年(118),十三歲的梁妠與她的姑姑一起被選中,入宮充當皇妃,後又先後被漢順帝劉保封為「貴人」。梁妠憑着美貌和智慧以及管理才幹,很快在後宮嶄露頭角,於陽嘉元年(132),被立為皇后。由於梁氏讀書多,有思想見解,能「深覽前世得失」,「不敢有驕專之心」,不僅把後宮管理得井井有條,還能幫助皇帝治理朝政。如在懲治暴吏、大赦天下和注意接受諫議大臣的意見諸方面,梁皇后都起了很好的參謀作用。漢順帝死後,她相繼成為沖帝、質帝和桓帝三朝的皇太后,並持續臨朝執政長達十九年。
梁妠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臨朝執政而又有所作為的皇太后。東漢政權建立之初,實現了全國統一,消除了大規模戰爭,人民得到了休養生息,出現過幾十年所謂「光武中興」的「太平盛世」。但是,漢和帝劉肇以後,中央政權中不斷出現外戚與宦官交替或聯合掌權的局面,從此,東漢政權開始走下坡路。梁妠正是在這種形勢之下走上政治舞台中心的。這一時期她扶持的三個小皇帝,都沒有親政的能力,國家大事全靠她一手操持。她兢兢業業、廢寢忘食地親理朝政,基本上是「夙夜勤勞,推心杖賢」。她能破格提拔德能兼備的人才,協助她管理國家大事,比如起用黃瓊、李固、陳蕃、李膺等名士,使得朝政有所改善,貪官污吏受到一定程度的懲治,社會治安有所好轉,國防安全得到加強,東漢政權初步強盛,充分展示了梁妠的治國才幹。
當然,對於她哥哥梁冀的把持朝政、飛揚跋扈和種種倒行逆施以及所造成的惡劣影響,她也是有直接和間接的責任的。另外,她本人雖然在生活上比較節儉,但卻又「多溺於宦官」,聽信了他們的讒言,客觀上給外戚與宦官的聯合專權製造了條件。
和平元年(150)春,梁妠將朝政歸還給漢桓帝劉志,當年病故,葬於憲陵,追為順烈皇后。皇甫規(103~174),東漢將領,字威明,安定郡朝那縣(今寧夏彭陽古城鎮)人。將門之子,祖父皇甫棱曾任西漢度遼將軍,父親皇甫旗做過扶風都尉。受家庭影響,喜讀兵書,熟諳兵法,具有韜略。第一次擔任功曹時,就曾率勇士八百名,大敗羌人,初步顯示了軍事才幹。漢順帝死後,由梁太后臨朝執政,大將軍梁冀主持朝中軍政大事。梁冀與太監勾結,專橫跋扈,倒行逆施,滿朝文武大臣誰也不敢說話。就是在這種黑暗的政局下,朝廷仍按例定期在全國選拔優秀後備人才,稱為「舉賢良方正」。皇甫規也報了名,並在稱為「對策」的試卷中,公開揭露朝廷的黑暗,還把矛頭直接指向梁冀,所以雖然被錄取了,但是只被任命為一個稱之為郎中的小官。皇甫規看到自己的遠大抱負無法實現,就棄官返回故里,自辦一個學館,先後招收學生三百多人,專心為國家培養人才,而且一干就是十四年。
漢桓帝和平元年(150),梁太后歸還朝政,隨即病故。桓帝很快就下決心革除了以梁冀為代表的外戚與宦官相勾結聯合專權的政治毒瘤。延熹二年(159),皇甫規被朝廷重新任用,擔任太山(今山東泰安)太守。延熹四年(161)冬,羌人起義的烈火在西北蔓延,護羌校尉段一出師不利,起義軍攻占了並(今山西太原)、涼(今甘肅武威)二州之後,一直打到了京畿地區,朝廷十分驚恐,三公們一致推舉皇甫規擔任中郎將,持節監關西兵馬,指揮討伐羌人的戰鬥。但他並沒有沿用「主戰派」們習用的大軍剿殺的老辦法對付羌人,而是採取「招撫」的方式,很快就降服了羌人,使西北地區重新實現了平穩,他本人也被破格提升為度遼將軍。永康元年(167),皇甫規被召回京城升任尚書。一到任就上疏要為黨錮株連的人辯冤平反,但是桓帝不接受他的意見,並把他調出京城,先任弘農(今河南靈寶)太守,又改任護羌校尉。熹平三年(174),皇甫規病逝在谷城(今山東平陰東阿鎮)。生前曾封為壽成亭侯。
皇甫規一生,不主張以武力對付人民,他曾着文說過,君主是舟,人民是水,文武群臣都是乘舟的人,將士們是划槳的人。只有大家同心協力,這條船才能平穩安全。反之就會沉船,大家一起被淹死。他的這種水與船之間辯證關係的思想,影響深遠,對歷代統治階級有很大的教育意義。
皇甫規一生尚武、好學,不僅治邊有方,與名將張奐(字然明)、段一(字紀明)齊名,被史家譽為「西州三明」。而且一生中愛才、善文,所着賦、銘、碑、贊、吊、章、表、教令、書、檄、箋記等各類文學作品約二十七篇。還編有《皇甫規集》(已失傳),現今只留存着作十二篇,被後人輯入《二酉堂叢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