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东路梆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东路梆子

中文名称;东路梆子

外文名称;Chinese Odyssey

分类;戏曲

地区;山东

东路梆子,又称章丘梆子,群众称它为山东沤。是一种山东省的传统戏曲剧种。章丘,过去是南北贸易、商贸往来的重镇。由于商业的繁荣发达,当地的戏曲艺术也蔚为大观。目前流行的东路梆子,为秦腔系统的分支,是经过山西河北等省而流传到山东境内章丘、惠民等地的,至少有一百八十八年前,就已经在当地流行了。这种梆子声腔,与早已在本地流行的昆曲及其他曲调(如扬州乱弹、柳子、罗罗等)相结合,形成了"章丘梆子"--"东路梆子"。相对地,称河北梆子为"西路梆子",称秦腔为"老西路梆子"。[1]

戏曲简介

东路梆子原名梆子腔,又名章丘梆子、"山东吼",是山东省较为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来源于山、陕梆子 。流行于山东省济南市、滨州市、德州市等县区,是省级非遗项目。


东路梆子的流行地区,以章丘惠民为中心,东到昌潍地区西部的益都、寿光;西到历城、济南,以及德州等地区东部的滨县、沾化、乐陵、庆云;往北到过河北省的盐山、沧州,天津;向南到过泰安、兖州、济宁等地。[2]

渊源

明末清初,山西蒲州梆子和山、陕梆子艺人随商路沿黄河到山东谋生,四处演唱山、陕梆子。于是把这种梆子传至山东黄河两岸的历城、章丘、济阳、惠民等地。当时的章丘商业发达,山、陕梆子也就在此兴盛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山、陕梆子在当地方言、风俗、戏曲、民间音乐等的影响下,起了很大变化。于是人们把这种变化了的山、陕梆子称为章丘梆子。因为章丘梆子和横笛梆子(河北梆子)经常同台演出,人们为区别这两种风格不同的梆子,把流行于济南以西、北部的横笛梆子(河北梆子)称之为西路梆子;把流行于济南以东、东北的章丘梆子称之为东路梆子。到清嘉庆年间,惠民县的东路梆子艺人张广成、张欠成等,在当地把东路梆子发展起来,而且盛极一时。

东路梆子流行很广。清代后期,东路梆子在山东的大部地区和冀南部分地区已很盛行。以周兴、周卖子、贾兴、廉拐子为代表的戏班驰名南北。当时民间流传着"情愿砸了面缸,也要看看周康","周康演关公,我三天不上工"等的说法。当时的济南府,上至达官贵人,下至五行八作,无人不会唱几句东路梆子,就连推车的、挑担的,张口便是唱东路梆子。

由于东路梆子深受人们的欢迎,所以各地先后纷纷办起了东路梆子的科班。主要的有章丘的"同字科班",商河县的"万字科班",滨县(今滨州市)的"顺字科班",惠民县的"全字科班"、"头堡科班",以及无棣县的"火食班"等。这些科班都出了不少好演员,如同字班的同文、同居、同合等,万字班的万合、万庆、万贞等,顺字班的顺全、顺明、顺成等,火食班的刘长庚(银娃娃)、刘法等,另外还有韩振铎、步树、房风亭、王延贞等。

这一期间的东路梆子戏班也很多,多因与其他剧种联合演出而称为"二合班"、"三合班"、"四合班"等等,总之,有几个剧种联合演出就叫几合班。不管几个剧种的合班,都有东路梆子这个剧种,多数为"东西二路带二黄"(即东路梆子、河北梆子、京剧)。演出顺序为二黄唱垫戏(开场的小戏),西路唱中间,东路梆子唱压轴戏。当时在山东最出名的要数济南的"三合班"(由东路梆子、河北梆子、二黄组成),响遍济南、潍坊、济宁、兖州等地 。

清代末年是东路梆子的极盛时期,当时著名演员层出不穷。较为突出的有:郭连孝(须生,章丘人)、咬断弦(本名韩振铎,著名旦角 )、同聚、朱长清、王洪声、二红、小路子等人。郭连孝是东路梆子的杰出人才,他不仅身怀甩纱帽、踢鞋等绝技,而且嗓音宏亮,唱做俱佳。他经常演出的《辕门斩子》、《反徐州》、《打棍出箱》、《高平关》等剧,人物性格鲜明,唱腔动用,深受观众欢迎。他曾长期在济南的南冈子文举茶社等处演唱。在济南演出时,著名京剧演员汪笑侬曾为看他的戏而停演,并对其艺术大加赞扬。

东路梆子曾与河北梆子、皮黄、吕剧、五音戏同台演出,组成"三合班"或"五六合班"。五音戏的名演员鲜樱桃(邓洪山)、明鸿钧等,法时还不足20岁,他们都学会了东路梆子,并能登台串演。东路梆子对五音戏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但解放前夕,东路梆子一度濒于绝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这个古老剧种得到扶持和抢救。

1954年山东省第一届戏曲会演时,东路梆子已经没有职业班社,仅惠民地区尚有两个半职业剧团,由刘长庚、左兴明、左兴亮、房凤亭、孟绍轩等参加演出了《打侄上坟》、《拣柴》等剧。刘长庚获得奖励。不久惠民县组成了东胜(东路梆子)剧团,上演了一部分剧目,并招收了一批学员,进行培养。1956年,山东省第二届会演时,他们参加演出了《白虎帐》(辕子斩子),刘长庚饰杨延昭,获得演员二等奖并由五音戏著名演员鲜樱桃配演穆桂英,搭配整齐,演出效果很好。但是,在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破坏下,东路梆子剧团被迫解散,老艺人相继去世,剧种再度陷入濒将绝灭的边缘。粉碎了"四人帮",东路梆子这株艺苑古树,才又重新发枝。

特点

唱腔音乐

东路梆子的唱腔音乐属板腔体,主要有大一板(大慢板)、二板(也叫慢二板)、三板、四板、尖板(导板)、小导板、一句一打、三泣板、哭腔等,基本唱腔为[慢一板],艺人们又称为"本地乱弹",但系用弦索伴唱的板腔形式。与和横笛伴唱的扬州乱弹的风格迥然不同,就是一种土梆子形式,为了有别于"雅部"的昆腔,所以参照了清初对一般地方戏曲的泛称--乱弹,而自称为"本地乱弹"。演唱曲牌主要有乱弹、昆腔、柳腔、娃娃腔、滑溜腔、磨古噜油子、倒拉车、叫板等30多种。

东路梆子的唢呐牌子主要有大开门、小开门、水龙吟、点绛唇、大泣颜回、悲泣颜回、起营、唢呐皮、滴溜子、慢中紧、紧中慢、到春来、寄生草、一枝花、粉蝶子、五马江儿水等。弦乐曲牌主要有大开门、小开门、八板、海青歌、花梆子、哭皇天、万年欢、工尺上、柳摇金、八岔、傍妆台、回回曲等。

东路梆子的生、旦、净、丑在演唱时,除板式相同外,在行腔、用气等方面,各行都有各行的唱法,但均为先吐词后甩腔。吐词用真嗓,甩腔用假嗓,也可说"吼"用假嗓。

东路梆子的念白叫"大白",是掺有陕西音的山东话。韵白,用半真半假嗓的"老合少"念法。

剧种与剧种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唱腔曲调、韵味上。有很多梆子类的剧种也带有"吼",如山东的莱芜梆子、枣梆等。各个剧种的"吼"都不相同,有的是吼法不同,有的是腔弯不同,也有的是在唱腔里的位置不同。东路梆子的"吼"是在每句唱腔的后面。按照板式的不同,语汇段落的不同,有"大吼"、"小吼"之分。按照唱词的内容,更有情绪的不同。往往同是一样腔弯的"吼",在不同的情况下能产生不同情绪的效果。当然,这与演员的嗓子、演唱技巧、演唱基本功、感情的酝酿等是分不开的。吼得好,令人听来悦耳,百听不厌。悲时催人泪下;喜时使人笑逐颜开;怒时令人义愤填膺;乐时使人手舞足蹈;抒情时,犹如朵朵彩云追月,引人步入其境,回味无穷。就是这个"吼",它突出了东路梆子的特点,体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因此,外省很多地方称东路梆子为"山东吼",本省内也有人称之为"东路吼"。

伴奏

东路梆子的乐队分文场和武场。文场(管弦乐)主要有大胡琴(主弦)、月琴、小三弦、二胡、笙、低音胡、闷子等,武场(打击乐)主要有腔鼓(板鼓)、堂鼓、板、梆子、大锣、筛、铙、钹、小钹、小锣、铃、木鱼等。

表演形式

此外,在脸谱、表演、伴奏等方面,都有与其他戏曲剧种不同的风格和绝招,体现了东路梆子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表演方面,老艺人们很讲究手、眼、身、法、步,一丝不苟。他们经常勤学苦练,对水袖、台步、甩发等功夫,掌握熟练,运用自如。而且还有不少绝技。当年著名须生演唱郭连孝,在《反徐州》中扮演徐达决意造反时,颈部猛一使劲,将乌纱帽向后上方甩出,正好落到检场人的手中。演《打棍出箱》的范仲禹时,能将一只鞋向上踢起,恰巧落在头戴的方巾上。这些表演,都很能烘托剧情,表达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其他如《坐楼杀惜》中宋江的踢带,《打侄上坟》中陈在官的甩发、蹲坐等,也都相当精彩。

折叠编辑本段剧目 东路梆子的传统剧目很多,内容也很丰富。主要有反映帝王将相的《高平关》、《国公图》、《下南唐》、《下河东》、《临潼关》、《斩黄袍》、《打銮驾》等;反映爱国和民族英雄的有《破洪州》、《马三保征西》、《雷振海征北》、《两狼山》、《劈三关》等;反映民间生活的有《杨三孝打鞭》、《马二送祟》、《邓太太吃席》等;反映农民起义的有《串龙珠》、《打渔杀家》、《杀惜》等;反映神话故事的有《火焰洞》、《槐荫记》、《锁云囊》等;反映爱情故事的有《刘金定》、《打彩》、《二度梅》、《牡丹亭》等几百出。

其他

东路梆子的传统剧目,据调查出有155出,其中唱梆子腔的有120出,约占总数的百分之八十。梆子剧目中的《庆顶珠》(《打渔杀家》)、《打侄上坟》、《锁云囊》、《翠花宫》等剧,与山陕梆子及河北梆子接近。

梆子腔板分式为【慢一板】、【二板】、【三板】、【三七板】、【尖板】、【么二三】、【哭迷子】、【滑溜腔】、【掇腔】、【麻古拉油腔】、【倒推船】等。基本唱腔为【慢一板】,艺人们又称为"本地乱弹"。

东路梆子的唱法,以本嗓为主,每句的最后一字行腔,用假嗓翻高演唱,发出"沤"字的尾音。"山东沤"之称,就由此而来。腔调高亢激昂,抑扬动听。乐器以大胡琴、月琴为主。大胡琴与山东梆子、平调的二弦,莱芜梆子的提琴,枣梆子的锯琴等基本相似,杆粗短,椿木为筒,六楞,用梧桐板覆蒙,6-3定弦,里外弦全用老弦。后来,陆续增添二胡、三弦、笙等乐器伴奏。唱扬州乱弹、柳子、罗罗时,分别用笛、唢呐伴奏。

相关视频

东路梆子申报片

东路梆子唱响传承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