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东风带是天气学一个名词术语。
中国文字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也是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种文字像汉字这样经久不衰。 从甲骨文发展到今天的汉字,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文字的发展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2]、草书、楷书、行书等书体演变。
名词解释
东风带,是地球的行星风带之一。芒种节气属于大气环流季节性调整的前期,也就是华南由原来的西风带天气系统影响出现转向东风带系统影响的调整前期。
东风带也指自极地高压辐散的气流,在地球自转偏向力及地球形状的作用下,形成偏东风北半球为东北风,南半球为东南风,所以又叫做极地东风带,它向低纬度源源不断地输送干冷空气。
由于地球形状和自身的地心引力,在地球上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纬度。各自纬度范围内的风向受地转偏向力形成多个信风带和大气环流圈在气象学中指逐渐被废弃的有关地环风系的模式,它表示在南北半球各有三个平行的风圈或风带。三圈环流理论自伯杰龙最先提出(1928年),后由罗斯贝作进一步发挥,用它代替乔治·哈得来在1735年所提出的哈得来环流模式。
哈得来模式表示在南北半球各有一个单一环流,在低空空气向西并向赤道流动,在高空空气向东并向极地流动。
三圈环流理论假定在每个半球上各有两个哈得来环流,一个出现在近赤道地区,一个出现在近极地区域。在两个环流之间是费雷尔环流,在费雷尔环流圈中,地面空气向东并向极地流动,高空则向西并向赤道流动。三圈环流理论较好地解释了地表面所观测到的风系:热带东风信风带,中纬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但是,这个理论与下列事实不一致:在高空中纬度西风带不是改变方向,而是风速变得更强;其次,在热带高空气常常很弱,或根本不存在;并且在三圈环流中向极地输送的能量不如热带大气从太阳辐射中得到的能量为多。此外,三圈环流理论不能解释大气中角动量的输送。
由于在热带和极地,东风带的流动方向和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地面摩擦使其速度减慢(相对于地面),并不断地从地球获得角动量;又因为东风带的速度保持不变,因此必须把获得的角动量同时传递给中纬度西风带。中纬度向东吹的风速快于地球转动的速度,地面摩擦使其速度减慢并失去角动量传给地球;这样,它们也继续保持比较稳定的速度。怎样完成这种动量传递,三圈环流理论不能解释清楚。现在有人认为,完成这种动量传递的中纬度是高低气压系统,即扰动,和长的驻波。
参考文献
- ↑ 中国发现距今8000多年的古老文字,考古专家:中华文明再添三千年,搜狐,2022-08-12
- ↑ 书法|详解隶书发展的历史,搜狐,20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