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枯萎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丝瓜枯萎病
其病原为尖镰孢菌。丝瓜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以开花、抽蔓到结果期发病最多。幼苗发病,不能出土即腐烂,或出土不久顶端呈现失水状,子叶萎蔫下垂,茎基 部变褐色缢缩,发生猝倒死亡。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丝瓜枯萎病
别称:萎蔫病、烂脚瘟
病原中文名:尖镰孢菌丝瓜专化型
病原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
病害类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丝瓜
主要为害部位:全株
病因
丝瓜枯萎病病茎百分之百带菌,种子也带菌。该病以病茎、种子或病残体上的菌丝体和厚垣孢子及菌核在土壤和未腐熟的带菌有机肥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在土壤里病菌从根部伤口或根毛顶端细胞间侵入,后进入维管束,在导管内发育,并通过导管,从病茎扩展到果梗,到达果实,随果实腐烂再扩展到种子上,致种子带菌。生产上播种带菌的种子出苗后即可染病;在维管束中繁殖的大、小分生孢子堵塞导管、分泌毒素,引起寄主中毒,使瓜叶迅速萎蔫。地上部的重复侵染主要通过整枝或绑蔓引起的伤口。该病发生严重与否,主要取决于当年的侵染量。高温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扩展,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易感病。病菌发育和侵染适温24~25℃,34℃,4℃;土温15℃潜育期15天,20℃9~10天,25~30℃4~6天,适宜pH4.5~6。调查表明:秧苗老化、连作、有机肥不腐熟、土壤过分干旱或质地粘重的酸性土是引起该病发生的主要条件。 [1]
危害症状
1、丝瓜苗期发病症状:子叶先变黄,茎部或茎基部变褐缢缩成立枯状。
2、丝瓜成株发病症状:主要发生在开花结瓜后,先是中午有部分叶片萎蔫下垂,似缺水状,早晚恢复,后萎蔫叶片不断增多,逐渐遍及全株,整株枯死。主蔓基部纵裂,纵切病茎可见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病部表面现白色或粉红色霉状物。有时病部溢出少许琥珀色胶质物。 [2]
病原形态
尖镰孢菌丝瓜专化型(Fusariumoxysporum(Schl.)f.Sp.melonis(LeachetCurrenee)SnyderetHansen),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瓜蔓上大型分生孢子梭形或镰刀型,无色透明,两端渐尖,顶细胞圆锥形,有时略呈钩状,基部倒圆锥截形,有足细胞,具横隔0~3个或1~3个,大小1个隔膜的12.5~32.5×3.75~6.25微米,两个隔膜的21.25~32.5×5.0~7.5微米,三个隔膜的27.5~45.0×5.5~10.0微米
小型分生孢子多生于气生菌丝中,椭圆形至近梭形或卵形,无色透明,大小7.5~20.0×2.5~5.0微米。在PDA培养基上气生菌丝呈绒毛状,淡青莲色;基物表面深牵牛紫色,培养基不变色。在米饭培养基上菌丝绒毛状,银白色。绿豆培养基上菌丝稀疏,银白至淡茧黄色。据报道,此菌有生理分化,但国内各地多为同一菌系。该菌对丝瓜、香瓜致病性强,对黄瓜致病性弱,对西瓜、冬瓜、丝瓜、南瓜等无致病性。此外有报道尖镰孢菌丝瓜专化型(F.Oxysporumf.Sp.1uffae(Kawai)Suzukietkawai.),也可侵染丝瓜引起枯萎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原因
1、丝瓜枯萎病的病原在土壤和未腐熟的带菌有机肥中越冬,成为初侵染源。病原从根部伤口或根毛侵入。播种带菌的种子出苗后即可染病。地上部的重复侵染主要通过整枝或绑蔓引起的伤口侵入。
2、丝瓜枯萎病的病原发育和侵染适温24~25℃。高温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扩展,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易发病。
3、丝瓜秧苗老化、连作、有机肥不腐熟、土壤过分干旱或质地黏重的酸性土,是引起枯萎病发生的主要条件。
防治方法
1、选种抗(耐)病品种和早熟品种种植。
2、与非瓜类作物实行5年以上的轮作。
3、种子消毒或包衣。
①浸种种子可用40%福尔马林150倍液浸种30分钟,捞出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再催芽播种;也可用50%甲基硫菌灵或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浸种30~40分钟。
②用种子重量0.2%~0.3%的40%拌种双粉荆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③种子包衣。用0.3%~0.5%的种衣剂9号或10号进行包衣。
4、采用营养钵育苗,移栽时用双多悬浮剂(西瓜重茬剂)300~350倍液灌穴,每穴0.5kg,每亩用药1千克;对直播的在播种和丝瓜5~6片真叶时分别灌双多悬浮剂600~700倍液,每穴灌对好的药液0.5kg,每亩两次用药1千克。
5、在丝瓜坐瓜后,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药液灌根防治。药剂可用:10%双效灵水剂200倍液、或60%防霉宝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或6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350倍液,隔10天再灌1次,连续2~3次。 [3]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