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严世芸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严世芸

严世芸

严世芸(1940.6—),男,汉族,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从师名中医张伯臾,曾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院长。是全国第三、第四、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诊疗范围

临床善于治疗内科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如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病,冠心病,中风后遗症,失眠等;消化系统疾病,各种胃肠道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各种疑难杂症,以及虚证,亚健康的调理。

出诊时间

周四下午(本部出诊 专家特诊)。 周三上午(青海路出诊 专家特诊)。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医历代著名医家的学术思想及学术经验、中医学术发展史、中医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等。

学术思想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严世芸教授长期从事中医历代各家学说及学术经验的研究,临证治病,除了抓住“治病必求其本”的辨证精神外,还积极撷取各家专长,兼收并蓄,贯通诸法,主张一定要推陈出新,以应病变。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强调“三观”。 第一,调养气血,百病乃安的“气血观”。他重视《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疏其气血,令其条达,乃致平和”,临床应用此法治疗疑难顽症,常获良效。 第二,阴阳调治的“协调观”。严教授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还往重阴阳的协调,尤其强调肾阴肾阳的协调。他以仲景大法为基础,既服膺于孙真人方药和金元四子妙法,又通达于景岳的调治阴阳法和叶桂的杂病论治;治疗上不仅善用养阴之品,也不避温热燥药。若遇阳气虚损而用补阳益气的附子、桂枝、黄芪、鹿角等药物时,应注意适当使用补益阴液的生熟地、山萸肉、白芍等,以使生化之源无穷。反之,病家表现为阴精亏损,在使用补阴填精的药物,如生地、熟地、首乌、杞子、麦冬、炙龟板,同时也应兼顾补益阳气的药物如附子、仙灵脾、菟丝子等,以使生升之源不竭。在杂病的治疗过程中始终往意“补不宜呆滞,泻不可伤正,寒不能伤阳,温不可劫阴”等配伍用药原则。 第三,调治心病,兼顾他脏的“五脏观”。严教授把中医学的思想原则“和”贯穿于理、法、方、药中。在临床辨证中强调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紧扣病机,随机应变,协调好人体的气血阴阳。同时,治疗时把握病情、症状、病机,正虚邪实的情况各不相同进行辨证组方,处方则“杂”中有法,“乱”中有序。他要青年医师多读《千金要方》以知寒热补泻,方药配伍之妙。严教授在重视调养正气的同时,不废攻邪,十分赞赏张子和“不可畏攻而养病”的观点,善于把“扶正达邪”与“祛邪安正”两种学术思想结合,灵活应用于杂病的治疗。 严教授在长期临证实践中,根据古代医家心身同治的方法,制定并建立心血管常见病证的七情调治方案,常以“暗示默化法”,“情志导引法”,“静志安神法”、“怡悦开怀法”、“说理开导法”等,同时非常注重与患者的沟通,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主张在治疗中除把握患者的自然属性,还须了解复杂的社会与心理属性,考虑患者个体的遗传因素、体质差异、性格、心理特征等。严教授还认为医者应具备立体的、多层次的、多视角的思维模式,应当根据不同患者所处的环境不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的不同,进行“社会诊断”,开出“社会处方”。

研究成果

主持各类各级课题20多项,曾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育部优秀教育成果二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卫生部高等医药教育教材编写委员优秀教材三等奖、上海市中医中西医结合科技成果二等奖、上海市优秀教育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奖项。 此外,研制了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有效中药复方制剂——强心饮。

获奖情况

1982年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 1995年荣获“上海市名中医”称号。

学术兼职

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全国高等中医教育学会顾问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会长 香港大学中医学院名誉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名誉客座教授 英国伦敦都市大学荣誉博士 《辞海》中医学科主编

主要论文

1.严世芸. 中医流派学术经验传承工作的思路、途径和思考[J]. 中医文献杂志,2017,35(03):33-36. 2.严世芸,胡鸿毅,刘隽. “医改”推动“教改”打造卓越中医药教育[J]. 中医教育,2013,32(03):5-9. 3.严世芸. 裘沛然先生的诗意人生[J]. 中医药文化,2011,6(06):36-38. 4.严世芸. 鸿儒思想 大医精神——为裘沛然先生周年祭作[J]. 中医药文化,2011,6(03):20-21. 5.严世芸. 中医学的思想原则——“和”[A]. 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全国医史文献学科建设发展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2010:17. 6.严世芸. 试论中医文化学的研究范畴[A]. 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会:,2009:6. 7.严世芸,陈丽云. 严苍山学术经验简介[J]. 中医文献杂志,2008,26(06):34-37. 8.严世芸. 转变教育观念,促进高等中医教育人才培养(二)[J]. 天津中医药,2006,(04):265-269. 9.严世芸. 转变教育观念,促进高等中医教育人才培养(一)[J]. 天津中医药,2006,(03):182-186. 10.严世芸. 构建藏象辨证论治理论体系[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05):3-5. 11.严世芸. 海上名医严苍山[J]. 中医文献杂志,2004,(04):38-40. 12.严世芸. 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任务——全球中医药教育基本标准的建立[A]. 中国中医科学院;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第三届国际传统医药大会文集[C].中国中医科学院;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2004:1. 13.严世芸,沈雁,符德玉. 中医药论治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思考[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03):5-6. 14.严世芸,沈雁,符德玉,任敏之. 强心饮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38例临床观察[J]. 江西中医药,2004,(04):8-9. 15.严世芸. 中医药教育创新与现代化[J]. 医学教育,2003,(06):10-12. 16.严世芸. 中医药教育创新与现代化[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3,1(07):7-9. 17.张志枫,严世芸. 清代“脉学”概述及研究进展[J]. 医古文知识,2000,(01):30-34. 18.严世芸. 新世纪,开好局,起好步[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01):3. 19.严世芸,张志枫. 清代学术思潮对中医脉学的影响[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02):12-15. 20.严世芸,杨美玲,陈韶明. 高等院校校园网行政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01):11-12. 21.严世芸,徐竹林. 高等中医药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9,(03):1-3. 22.严世芸. 转变教育观念 促进教育教学改革[J]. 中医教育,1999,(03):4-6. 23.王泓午,何裕民,严世芸. 论中医学研究方法之改进[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12):14-16.

主要著作

主编《中医学术史》、《中医各家学说问答题题库》、《中国医籍通考(1-4册)》,副主编《中医历代名家学说》,协编《中医各家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