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丧乱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丧乱帖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中文名称;丧乱帖

作者;王羲之

创作年代;东晋永和年间

材质;硬黄纸本

规格;纵28.7厘米,横63厘米

现收藏地;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

字数;62字

书法类型;行草书

'''丧乱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创作于东晋永和年间的行草书书法作品,现收藏于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

丧乱帖》是王羲之为表示自己的无奈和悲愤之情所作。

丧乱帖》是硬黄响拓,双钩廓填,白麻纸墨迹。使人们在妍美的外衣下,又蓦然看到一个情感极为丰富的内质。

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

丧乱帖》8行62字,与《二谢帖》和《得示帖》连成一纸。[1]

书法内容

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创作背景

晋书·荀羡传》载:“及慕容儁攻段龛于青州,诏使羡救之。儁将王腾、赵盘寇琅琊、鄄城,北境骚动。羡讨之,擒腾,盘并走。军次琅琊,而龛已没,羡退还下邳,留将军诸葛攸,高平太守刘庄等三千人守琅琊,参军戴遂、萧辖二千人守泰山。”

韩玉涛在考证后认为王羲之在琅琊临沂的先墓,是由燕军荼毒的,而作为王羲之好友的荀羡在斩了王腾之后“即修复”,也就顺理成章了。因此认为:“《丧乱帖》所写的,是永和十二年八月的事”。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王羲之先墓被一毁再毁,而自己却不能奔驰前往整修祖墓,遂写作信札,表示自己的无奈和悲愤之情。“不仅汉代,即使是‘礼玄双修’的东晋,这也是至苦至痛,不可容忍的。表现在《丧乱帖》中的一片哀呼,也就不难理解了”。

丧乱帖》更为接近王羲之的特点,其雄强风骨在其点画间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出来,它的珍贵之处在于其书法由行入草的完整表现过程。

字势

丧乱帖》用笔挺劲,结体纵长,轻重缓疾极富变化,完全摆脱了隶书和章草的残余,成为十分纯粹的行草体。书写时先行后草,时行时草,可见其感情由压抑至激越的剧烈变化。

结字

丧乱帖》结字转折圆活流畅,字峰富于变化,墨色枯燥相间,整个书帖由行至草,活泼灵动。细细品来,无论是笔法上的精深造诣,结体上的以欹求正、虚实相生,章法上的率意灵动和用墨的饱与枯、字的厚重与轻盈等变化,都给观赏者带来美不胜收的愉悦感。

丧乱帖》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

历史传承

丧乱帖》是包括《二谢帖》《得示帖》在内的摹写于一纸的三件王羲之手札之一,收藏于日本皇室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到2006年于上海展出时,《丧乱帖》流落日本一千多年,一直藏于深宫之内。《丧乱帖》上有朱文“延历敕定”三印,延历相当于中国唐德宗时期(公元782年唐建中三年)至唐顺宗时期(公元805年永贞元年),由此可以断定是从唐代传入日本的。

丧乱帖》早年流入日本,与当时日本国派出“遣唐使”的历史事件相关。“遣唐使”之史实盛于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止于乾宁元年(公元894年),其间派遣大使、副大使、执节使、判官以及画师、医师、僧人、留学生等各类有身份有技能者,总计二十批五千余人,往来长达二百六十多年。

另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唐代僧人鉴真(公元688-763)应邀东渡时。不过从时间上看,虽不致相悖,但缺乏确切可信的依据。

自从《丧乱帖》流至日本之后,未见诸著录。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任驻日钦使随员的清代书法家杨守敬在日本搜访古籍图书时发现。后经重新描摹勾勒,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编入《邻苏园帖》一书。

1936年,《丧乱帖》被容庚的《二王墨影》载录。

重要展览

1892年,曾任驻日钦使随员的杨守敬搜集散出的书籍字画并将《丧乱帖》摹成书迹摹勒于《邻苏园帖》。

2006年1月11日至1月29日,在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的“书法至宝——日本与中国”展览中展出。

2006年3月12日至4月24日,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中日书法珍品展”展览中展出。“丧乱三帖”回到中国展出,是时隔1300年后首次回国“省亲”。

作者简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今浙江嵊州)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参考来源

曾翔临古:王羲之《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