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五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中亚五国 |
中文名: 中亚五国 简称: 中亚 所属洲: 亚洲 政治体制: 共和制 主要民族: 哈萨克族、乌兹别克族 |
"中亚五国"指狭义的"中亚",包括哈萨克斯坦的亚洲部分、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狭义的中亚以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为中心,苏联解体后,这一区域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国政权已形成一个比较共同的政治文化区域,在文化上也有高度的共同性,中亚自古就是突厥民族的活跃地带,所以中亚也被称为突厥斯坦。[1]
基本信息
苏联解体后,关于“中亚”所指的范围仍引起广泛争论。一些学者提出将中亚地区分为广义的中亚和狭义的中亚。
广义上的中亚
广义的中亚是“东到蒙古国东境和内蒙古东部;南始伊朗和阿富汗的北部,印度、巴基斯坦西北,包括新疆、甘肃河西走廊等中国西北地区;西起里海,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国;北达西伯利亚南部米努辛斯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一带。”
狭义上的中亚
狭义的中亚以阿姆河和锡尔河西河流域为中心,苏联解体后,这一区域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国政权已形成一个比较共同的政治文化区域,因而,狭义中亚一般来说是指中亚五国。
对广义的中亚和狭义的中亚范围的界定既反映出历史上各个时期、各种不同的民族在该地区活动的范围,也反映出今天这里出现的新的政治格局。
中亚范围
“中亚”一词所指的范围,学者们历来都有不同的看法。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初的规定,中亚的范围西起里海,东到大兴安岭;北自阿尔泰山、萨彦岭,南至喜马拉雅山。全部或部分属于中亚地区的国家有7个,即:阿富汗(北部)、中国(新疆、西藏、青海、甘肃河西走廊、宁夏、内蒙古)、印度(西北部)、伊朗(北部)、蒙古国、巴基斯坦(北部)和原苏联(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
中亚五国中与中国接壤的有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各国概况
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的总面积约270多万平方千米,是中亚五国中面积最大的国家。哈萨克斯坦是多民族国家,全国共有130多个民族,哈萨克斯坦族人数最多,主要信奉伊斯兰教。首都阿斯塔纳是哈萨克斯坦的政治中心,是哈国主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 是全国铁路交通枢纽。 哈国具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大都集中在里海沿岸及其附近,石油储量约100亿吨 里海尤为丰富 ,远景储量130亿吨,天然气储量为11700万亿立方米,在中亚国家中居第一位;煤炭地质储量为1700亿吨,主要分布在卡拉甘达州和东哈州等地,是世界10大产煤国之一。金属矿藏也丰富,已探明的矿藏有90多种,其中钨的储量居世界第一,铬和磷矿石居世界第二。铜、铜、锌、钼的储量占亚洲第一位,因而享有“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之誉。
从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力来看,哈一直居于中亚五国首位,哈萨克斯坦已成为独联体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哈于1992年01月03日正式建交,哈是中国在中亚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据有关数据统计,2004年中哈贸易额达到45亿美元,基本占中国与中亚贸易总额的76.9%,到2010估计会达到100亿美元。中哈两国合资修建的中哈石油管道一期工程,即将于今年底完工,这将给中哈经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乌兹别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总面积为44万多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处于连结东西方和南北方的中欧中亚交通要冲的十字路口,古代曾是重要的商队之路的汇合点,著名的“丝绸之路”就从这里通过。乌国有人口2511多万,是中亚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129个民族,乌兹别克族占一半以上,居民大多信奉伊斯兰教,官方语言为乌兹别克语,俄语为通用语。首都塔什干市是一座新型的欧洲化的城市,是中亚地区第一大城市和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乌兹别克斯坦的能源资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炭,三者目前探明储量分别为53亿吨、5万多亿立方米、20亿吨,其中天然气被列为世界十大开采国,年产气量在300亿立方米以上,在中亚仅次于土库曼斯坦,居独联体第三位。油气资源总估价超过1万亿美元,有160多处石油产地,可以分为5个主要的石油天然气区域。
1992年01月02日,乌兹别克斯坦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并在塔什干签署建交联合公报。中乌贸易额逐连年增长,从1997年的2.03亿美元到2004年的5.7亿多美元,是中国在中亚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向乌主要出口包括机械设备、运输工具、计算机于通讯技术在内的机电产品、茶叶、纺织品、服装等;从乌进口的主要是有色金属、蚕茧、原棉、棉机织物、皮革、化工品等。
吉尔吉斯斯坦
吉的总面积为19.85万平方公里,500多万人,80多个民族,吉尔吉斯族占一半以上。居民主要信奉伊斯兰教,首都比什凯克。 吉国的能源中有煤炭、油页岩、泥炭、天然气、石油,其中煤炭在中亚居重要位置,地质储量为296亿吨,有些煤不仅储量丰富、质量好,是优质燃料,还是煤化工的重要原料,煤田主要分布在南北天山地区,部分煤田可露天开采,被称为“中亚煤斗”。主要矿产为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其中贡和锑的储量和产量均居原苏联第一位,锡产量和汞产量占独联体第二位,锑产量占世界第三位、独联体第一位;黄金储量丰富,仅库姆多尔金矿的预计储量已超1000吨;铀矿储量居独联体国家首位,同时是世界主要的产铀国;塔锑矿储量居独联体首位,在亚洲也仅次于中国和泰国而居第三。吉国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在它境内有十多个水力发电站,向邻近的几个原苏联共和国提供电力,中国新疆也将与吉在电力发面进行合作。
中吉1992年01月05日建交,据官方统计,中吉贸易额从1992年的3000多万美元发展到2004年6亿美元左右,占中国对中亚贸易额的10.3%。中国向吉主要出口服装、机电产品、烤烟、谷物、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产品等;进口主要有能源、畜牧业和一些绿色食品等。
土库曼斯坦
土库曼斯坦面积49万多平方公里,是位于中亚西南部的内陆国。80%的领土被卡拉库姆大沙漠覆盖。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土国人口有500多万,全国有100多个民族,其中土库曼族占70%以上,主要信奉伊斯兰教。首都阿什哈巴德。 该国地下蕴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石油储量120亿吨;天然气储量为22万多亿立方米,占中亚地区天然气储量的56%,人均储量可与沙特阿拉伯相比,开采量年均达600-800亿立方米,约占世界总储量的四分之一,居中亚国家第一位,世界第四位;石油探明储量约有11亿吨,居哈国之后,占中亚国家第二位;除南部山区外,土国几乎全境都有油气分布。
从1992年01月中国与土建立外交关系以来,双边贸易不断发展,合作质量不断提升,2004年中国与土的贸易额为987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9.1%。中国对土出口的商品主要是机械及配件、金属制品、运输工具、茶叶、石油天然气设备等;中国从土进口的商品主要为原棉、蚕茧、牲畜毛等。
塔吉克斯坦
塔的总面积为14.31万平方公里,是位于中亚东南部的内陆国。地处山区,境内山地和高原占90%,其中约一半在海拔3000米以上,有“高山国”之称。塔国人口约为六百多万,主要民族为塔吉克族占70.5%,居民大多信奉伊斯兰教,国语为塔吉克语,俄语为族际交流语言。杜尚别是塔吉克斯坦共和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塔吉克斯坦的能源主要是煤炭,目前探明总储量在30亿吨左右,矿床35个,石油和天然气方面,据初步探测结果显示,石油储量为1.2亿吨,天然气8800亿立方米,其中瓦赫什油气区的原油是重油,蜡和硫的含量高,主要用来生产沥青和作锅炉燃料。铀储量居独联体首位,铅、锌矿占中亚第一位。塔境内江河湖泊的水利资源极为丰富,总蕴藏量在6400万千瓦以上,其中有经济利用价值的达1250亿千瓦时,水力资源在独联体国家中占第二位;人均电力资源蕴藏量居世界前列,除供应本国外,还可供应周边的中亚国家。
中塔两国与1992年01月04日建交,2004年中国与塔的贸易额为6983万美元,中国向塔出口主要的商品有日用品、粮油、轻纺、化工产品和机电产品等,从塔国进口的商品主要有化肥、有色金属、铝锭、棉花等。
民族特点
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境内的民族状况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1、民族成份复杂。中亚五国均系多民族国家。其中,民族数目最多的哈萨克斯坦达130个,乌兹别克斯坦129个,民族数目较少的也有几十个。除哈萨克人、乌兹别克人、吉尔吉斯人、土库曼人和塔吉克人5个主体民族之外,俄罗斯人在中亚各国人口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尽管中亚国家独立后其境内的俄罗斯人大量外流,但到1995年他们仍是哈、吉、乌三国的第二大民族(其人口数目分别占这三国人口总数的34.8%、16%和8%),是土、塔两国仅次于乌兹别克人的第三大民族(分别占这两国人口的6.7%和1.7%)。中亚地区民族成分如此复杂,而且俄罗斯人在中亚各国人口中占有如此大的比重,是沙俄和苏联时期不断向该地区大量移民的结果。
2、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沙俄和苏联时期,给中亚地区遗留下来许多棘手问题,当时该地区民族矛盾比较尖锐,民族冲突和民族反抗斗争事件不断发生,与此有密切关系。在18世纪初期至19世纪70-80年代的150多年间,经过不断蚕食、鲸吞和杀戮,沙俄以武力征服了中亚地区,使中亚各族劳动人民从此生活在“ 民族监狱”之中。不堪忍受政治压迫、经济掠夺和文化奴役的中亚民族一次又一次起来反抗沙俄的殖民统治和争取民族解放。苏联时期,斯大林的强制移民,包括卫国战争期间的民族惩罚政策和赫、勃时期的有计划移民,使民族关系日趋复杂。此外,少数民族对于苏联长期存在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对于苏联当局企图尽快抹杀民族特点和消除民族差别,大力推广俄语,随意变动加盟共和国边界,人为地加速民族接近与融合等急于求成的做法,也曾表示反感和不满,民族反抗事件屡屡发生。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在各种思潮泛滥和政治失控的情况下,中亚地区,尤其是两大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民族矛盾表现突出,频繁爆发民族抗议事件。1986年 12月至1989年7月,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市、新乌津市,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州以及塔吉克斯坦的伊斯法拉区都先后发生过流血事件和民族冲突。 1990年6月初,在吉尔吉斯共和国奥什州的吉尔吉斯人和乌兹别克人之间因争占建房用地(32公顷水浇地)发生暴力事件,约有40人死亡,200多人受伤。
3、中亚国家独立后,又产生许多新的民族问题。这包括俄罗斯人与当地民族之间的矛盾以及因为经济问题如水资源、土地利用等产生的问题,同一民族生活在中亚各国引发的族际矛盾问题,在政治和其他利益分配中引发的部族矛盾问题,等等。据粗略统计,在苏联解体前夕的 1990年,中亚五国共有俄罗斯人970万。苏联时期,他们在中亚各共和国政界和经济部门一般都占据重要岗位。而随着苏联解体和中亚各国独立,本地民族开始得势。俄罗斯人逐渐丧失了原来的优越地位,较少在这些国家重要、体面的部门中任职,文化语言的发展也遇到障碍。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人与当地民族之间的对立情绪日渐明显,尤其在俄罗斯人居住比较集中的哈萨克斯坦。据可靠人士透露,1993年12月19日,哈萨克斯坦巴甫洛达尔市的俄、哈两族曾发生流血冲突。在一些中亚国家,俄罗斯人建立起捍卫自己权益的社会团体。如哈萨克斯坦的“统一”族际和睦运动的成员主要是俄罗斯人。该组织的基本主张是反对哈萨克斯坦社会中的“哈族化”,同时要求确立俄语与哈语平等的国语地位。而更多的俄罗斯人则是怀着不满和无可奈何的心情离开这些国家。据哈萨克斯坦报纸报道,1992年离开哈萨克斯坦的俄罗斯人有 17.5万人,1993年是17万人,1994年25万人。这些俄罗斯人出走的动机,“与民族有关的心理因素占有一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