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华茶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茶道

《中华茶道(绣像精装本)(套装共2册)》主要内容简介:中华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贯彻在饮茶和茶艺中的一种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其实,早在唐代,我国就出现了“茶道”一词,但其内涵并无明确界定,通常是指煮茶和饮茶之道,有时也泛指饮茶过程中所悟之道。后来,有人还说茶道也就是商道,二者之间有着本质上的联系,认为从根本而言,茶道的潜在意思,就是人道和商道的基本内涵。此外,茶道也是养生之道,既是健身之道,也是道德修养之道。从以上茶道的内涵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中国茶文化的悠久历史。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我们几乎在每页中都可以嗅到茶香。茶滋润了中国人几千年,并且走出了国门,遍及世界各地,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对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是茶的故乡,从远古走来,我们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古语说:“文化是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喝茶乃雅事,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专利。盛唐时流行文士茶道,也就是这个原因。为什么人们如此爱茶,因为喝茶有益,喝茶有礼,喝茶有道。同样有意思的是:饮茶在我国亦是最俗之事。喝茶的好处很多,茶能解渴提神,是最佳解渴饮料,其止渴生津功能是目前任何饮料无法相比的;茶含有人体所需的丰富的营养成分,是最佳的健康饮料;茶能防治多种疾病。此外,茶还能陶冶情操,使人身心更健康。因此,饮茶是最佳的养生之道,劝君少喝酒莫贪杯,最好是“以茶代酒”。茶文化植根于华夏文化,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世界上50多个产茶国的茶种,饮茶风尚都来自中国。中国在茶文化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了这种植物,最先饮用了茶。因此,在欧美,人们都认为“茶”无疑是东方赐予西方的最好礼物;茶给人类的好处无法估计,是人类的救世主之一;是伟大的慰藉品等。总的来说,茶不但推进了我国文明的进程,而且极大地丰富了世界的物质文化生活。

图书信息

书 名: 中华茶道

作 者:李宏

出版社: 吉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1月

ISBN: 9787560150291

开本: 16开

定价: 298.00 元

内容简介

《中华茶道(套装全4卷)》内容简介:了解中国茶文化,趣味性与实用性相结合,享受茶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茶道修身养性、品味人生、参禅悟道,便能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陶冶。只有通过茶道人才能获得茶的益处,才能体会到以茶为载体的思想和美学境界。

图书目录

中华茶道 1

第一章 茶的基本常识

茶是如何制成的?

芽茶与叶茶

晾青与萎凋

发酵

杀青

揉捻

渥堆与陈放

干燥

紧压

不发酵茶

全发酵茶

部分发酵茶

茶之精制

茶之加工

茶之商品包装

第二章 茶的分类与鉴赏

茶的分类

茶名的产生

茶之欣赏

茶之品质鉴定

茶人之喝茶修养

何谓比赛茶

台湾茶的特色

第三章 茶的种植技术

茶树品种

茶树栽培

季节与茶

地理环境

采青的气候与时辰

肥料、化学药剂与茶青品质

树龄与茶青品质

中国产茶概况

影响成茶品质的十大因素

第四章 泡茶原理及养生泡茶法

泡茶原理

养生泡茶法

第五章 茶道的礼仪技法

泡茶时的头发

泡茶与上妆

泡茶时的首饰

泡茶时的服装

泡茶时的双手

泡茶与健康

泡茶姿势

……

中华茶道 2

中华茶道 3

中华茶道 4

……

推荐

《中华茶道(绣像精装本)(套装共2册)》由线装书局出版。

文摘

元代基本沿袭宋代后期生产格局,以制造散茶和末茶为主。宋代散茶、末茶,尚未形成单独完整的工艺,实为团茶制作工艺的变向发展。

元代,出现了类似近代蒸青的生产工艺。元代王祯在《农书·卷十·百谷谱》中对当时制蒸青叶茶工序有具体的记载。即将采下的鲜叶,先在釜中稍蒸,再放到筐箔上摊晾,尔后趁湿用手揉捻,最后人焙烘干。可以说,我国蒸青绿茶的制作工艺在元代已基本定型。

散茶,弥补了团饼茶的一个致命的弱点。团饼茶制作过程中在蒸青后要用冷水冲洗使之冷却,以保持绿色不变,但这样便要两次压榨水分,必然会榨去茶汁,夺去了茶的真味,降低了茶的质量。散茶的制作则省却了这个环节,弥补丁这一弱点。 从改蒸青团茶为蒸青散茶,保持茶叶原有的香味,再改蒸青散茶为炒青散茶,利用锅炒的干热,发挥茶叶的馥郁美味,到今天我们习见的绿茶,这样一个中国古代制茶工艺的重大改进和生产趋势的转变整整经历了宋、元、明三代。约达三四百年的漫长历程。

(五)明代炒青散叶茶

明代制茶技术有较大发展,以散茶、末茶为主,惟贡茶因沿袭宋制,饮茶保持烹煮习惯,团饼茶仍占相当比例。明洪武初,诏罢造龙团贡茶,团饼茶除易边马外,不再生产。时散茶独盛,制茶时杀青由蒸改为炒。作为唐宋时期占主导性的“蒸青”制茶法至明代已为“炒青”制茶法取代,并逐渐成为占主导性的制茶技术。明代张源《茶录》、明代陈师《茶考》、明代屠隆《茶说》、明代闻龙《茶笺》等专著中均有记载。 怎样才能使茶保持“色泽如翡翠”,明代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生产经验。由于社会对于炒青散茶的名茶需求日益高涨,这就要求“炒青”茶除制作技术提高之外,其茶叶原料也必须“鲜嫩”。关于“采茶”,明人罗廪《茶解》说,采茶“须晴昼采,当时焙”,意思是采茶必须在晴朗的白天进行,而且要及时加工,否则“色香味俱减”。对于采摘的茶叶,因易萎凋,故而要放在竹筒器中,而不能置于瓷器和漆器中,更“不宜见风日”。及至炒时,对“新采”之茶,要“拣去老叶及枝梗、碎屑”。至于名茶如松萝茶,其制法则更为考究。如在“采茶”时,除采摘茶芽外,还必须对茶芽进行挑拣,“取叶腴津浓者,除筋摘片,断蒂去尖”,然后才可以炒制。

后记

如果说清代的“普洱茶热”是因为皇室的追捧,20世纪50年代初和1995年前后在香港和台湾等地兴起的”普洱茶热”还只是墙内开花墙外香,那么。在世纪之交。从珠三角扑面而来的普洱茶热潮则是一次以普洱茶原产地云南为中心的全民性热潮。普洱茶已经不仅仅是皇室的专享,也不仅仅是专家、茶客品饮的“珍品”。从90年代末期开始,普洱茶开始慢慢褪下神秘的夕卜衣,走向市场,走向更多的普洱茶消费者和爱好者,并且吸引着更多的人加入到“普洱茶热”的大潮之中。

在思茅和普洱,街头随处可见普洱茶专卖店。毫不夸张地说。全市最少有三四百家专卖店,几乎每周都有新的茶楼开业。在六大古茶山一带。来自全云南省和全国各地的普洱茶生产商、经销商络绎不绝:在易武、倚邦等茶马古道,一批批研究普洱茶的专家、学者来而往返.重寻普洱茶穿梭了千年的陈香。

围绕着西双版纳大黑山中的“千年古茶王”、思茅千家寨的野生茶树王、临沧的澜沧江边古茶园,一次次关于普洱茶历史、产地等问题的争论和研讨会相继召开,专家学者各抒己见。

各种关于普洱茶的图书成规模的大量出版。走进全国各大书店。普洱茶的书琳琅满目,有的甚至辟出专柜来。从编著者的身份来看。有作家、茶友、教授、茶商、专家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普洱茶的著述日渐增多,与此相应的普洱茶文化也日渐兴盛起来。

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茶叶批发市场不断崛起,还出现了“普洱银行”这样的新鲜事物:首都北京。有赫赫有名的茶叶一条街;北京宣武区和思茅市还签署了加强两地茶产业发展备忘录.携手打造“北京马连道普洱茶都”。云南的普洱茶源源不断地流向全国各地。

序言

自安史之乱后。江南即成中国的经济重心所在地:而宋朝南渡以后。江南的经济中心地位更趋稳固,文化方面也渐渐领先全国。明清以后更成为所谓“人文渊薮”。天下才子半出江南(为了防止江南士人占据过多的进士名额。明清两朝都不得不推行南北分地域取士的制度)。其中又以苏杭最著。元代《双调蟾宫曲·咏西湖》日:”西湖烟7K茫茫。百顷风潭。十里荷香。宜雨宜晴。宜西施淡抹浓妆。尾尾相衔画舫。尽欢声无日不笙簧。春暖花香。岁稔时康。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虽然苏杭并称。但一般公认苏州经济和人文稍胜,而杭州湖山和风物略佳。就是今日的杭州。也仍然是一个巨大的天然园林,徜徉在苏堤、断桥、灵隐、岳庙之中。品尝一下叫化鸡、宋嫂雨羹。累了随便在西湖边找个茶座泡杯龙井茶,依然是绝美的享受:如果你嫌西湖、灵隐之类的地方俗人太多。则可与二三好友进山找些农家小院坐坐,风景不必有人识。自寻其乐方得趣。[1]

参考文献

  1. 中华茶道豆丁网, 2011-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