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中华蜜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蜜蜂

来自网络的图片

中华蜜蜂,又称中华蜂、中蜂、土蜂,,Apis cerana,蜜蜂科蜜蜂属东方蜜蜂的一个亚种。是中国独有的蜜蜂当家品种,是以杂木树为主的森林群落及传统农业的主要传粉昆虫,有利用零星蜜源植物、采集力强、利用率较高、采蜜期长及适应性、抗螨抗病能力强,消耗饲料少等意大利蜂无法比拟的优点,非常适合中国山区定点饲养。

中华蜜蜂体躯较小,头胸部黑色,腹部黄黑色,全身披黄褐色绒毛。2003年,北京市在房山区建立中华蜜蜂自然保护区。2006年,中华蜜蜂被列入农业部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中华蜜蜂

拉丁学名; Apis cerana cerana Fabricius

别称; 中华蜂,中蜂,土蜂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

亚门; 六足亚门

纲; 昆虫纲

亚纲; 有翅亚纲

目; 膜翅目

亚目; 细腰亚目

科; 蜜蜂科

亚科; 蜜蜂亚科

族; 蜜蜂族

属; 蜜蜂属

亚属; 弯月蜜蜂亚属

种; 东方蜜蜂

亚种; 中华蜜蜂 地理分布在中国,中华蜜蜂从东南沿海到青藏高原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据杨冠煌等调查,中蜂的分布,北线至黑龙江省的小兴安岭,西北至甘肃省武威、青海省乐都和海南藏族自治州,新疆深山也发现有少量分布。西南线至雅鲁藏布江中下游的墨脱、摄拉木,南至海南省,东到台湾省。集中分布区则在西南部及长江以南省区,以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福建、广东、湖北、安徽、湖南、江西等省区数量最多。中国饲养量200多万群,约占全国蜂群总数的1/3左右。

生物习性

外形 中华蜜蜂工蜂腹部颜色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有的较黄,有的偏黑; 吻长平均5mm。蜂王有两种体色:一种是腹节有明显的褐黄环,整个腹部呈暗褐色;另一种的腹节无明显褐黄环,整个腹部呈黑色。雄蜂一般为黑色。南方蜂种一般比北方的小,工蜂体长10~13mm,雄蜂体长约11~13.5mm,蜂王体长13~16mm。

习性 中华蜜蜂飞行敏捷,嗅觉灵敏,出巢早,归巢迟,每日外出采集的时间比意大利蜂多2~3小时,善于利用零星蜜源。

造脾能力强,喜欢新脾,爱啃旧脾,抗蜂螨和美洲幼虫腐臭病能力强,但容易感染中蜂囊状幼虫病,易受蜡螟危害,喜欢迁飞,在缺蜜或受病敌害威胁时特别容易弃巢迁居,易发生自然分蜂和盗蜂,不采树胶,分泌蜂王浆的能力较差,蜂王日产卵量比西方蜜蜂少,群势小。

天敌危害

1:胡蜂

胡蜂是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夏、秋季蜜蜂的主要天敌,危害严重时,蜂群可损失20%~30%的外勤蜂。胡蜂不仅拦劫空中飞行的蜜蜂,而且还在巢门四周静候,危害严重时,整群蜜蜂无一出勤,对群势弱的蜂群,胡蜂成群攻入,迫使蜂群弃巢迁飞或被毁灭。蜜蜂采集蜂飞出的数量随胡蜂干扰时间的增加而明显下降,干扰的时间越长,蜜蜂采集蜂恢复到正常数量的时间就越长;高原温带型东方蜜蜂和低海拔热带型东方蜜蜂在胡蜂干扰时,在数量变化上有明显的差异,后者对胡蜂的干扰比前者更为敏感(P>0.05)。

余林生等报道,胡蜂与意蜂的日出勤高峰都在11:00,而中蜂的日出勤高峰期在10:00,与胡蜂错开,中蜂具有出勤早收工晚,夏秋季还是有在清晨和黄昏进行突击采集的特殊习性,再加上中蜂个体小、飞行灵活敏捷,善于躲避胡蜂的为害,减少胡蜂的捕杀,而意蜂却无法躲避胡蜂为害,损失惨重。

2:外来入侵

如意大利蜂,意蜂是我国饲养的主要外来蜜蜂品种。可意大利蜂翅膀振动的频率,与中华蜜蜂的雄蜂翅膀振动的频率有点相似,被中华蜜蜂误认为它是雄蜂,意大利蜂顺利进巢门后,杀死中蜂蜂王不可避免,一个蜂群只有一个蜂王,而失去它,可以说是该蜂群最大的灾难了。

存活环境

960余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是由宽广的平原、高原、丘陵和山地构成,其地貌复杂,各种地形交错分布,总趋势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

广阔的国土,从南向北跨越了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及寒温带 5个气候带。黑龙江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漠河等地处寒温带;东北三省、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属中温带;山东全省和陕西、山西、河北等省的大部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为暖温带;秦岭-淮河以南的绝大部分地区均处亚热带;海南、台湾及广东等省的南部为热带。面积宽广的青藏高原,因地势、地形的影响,自然景观、农牧业生产与上述5个温度带存在明显差异。

受季风气候影响和因离海洋远近的差异,湿润、半湿润、半干旱与干旱4类地区在中国并存。东北三省的东部及秦岭、淮河以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属于湿润地区,年降水在800mm以上;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青藏高原东南部属半湿润地区,年降水400mm以上;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大部为半干旱地区,年降水400mm以下;新疆、内蒙古西部、青藏高原东北部为干旱地区,年降水200mm以下。

复杂的地形和气候,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有茂密的森林。西南则有"北回归带上的明珠"著称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在东海之滨和南海岛屿,无数热带、亚热带的珍贵植物群落交相辉映。中部的黄河与长江中下游流域平原,各种农作物更是绿叶繁花,常年不断,四季飘香,即使是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大西北"高原、盆地、沙漠、戈壁等各类地貌上,也分布着各种生态环境下的植物群落。

形态特征

蜜蜂具有一般昆虫的形态特征,体躯分节,分别集合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个体段。在部分体节上着生成对的附肢,附肢也分节(图)。外骨骼的体壳支撑和保护蜜蜂的内部器官。体表密生绒毛,具有护体和保温作用。特别在寒地越冬结团的蜂群,蜜蜂绒毛保温意义尤为重要。头部和胸部的绒毛呈羽状分叉(图),这对蜜蜂采集花粉和促进植物授粉具有特殊的意义。蜜蜂体表有些空心状与神经相连的毛是蜜蜂的感觉器官。

蜜蜂在体节集合方面与一般昆虫明显不同。第一腹节前伸与胸部紧密结合,形成并胸腹节。并胸腹节后部猝然紧缩,与第二腹节前部收缩成柄状的腹柄膜质相连,外观上将胸腹明显分为两段。为便于形态和功能的研究,将胸部三节和并胸腹节划分为胸段,除第一腹节外的腹部为腹段。

蜜蜂成虫头部 蜜蜂头部由细而富有弹性的膜质颈与胸部相连,着生感觉器官和口器,是蜜蜂感觉和取食的中心。蜜蜂头壳外观看不出分节的痕迹,但从胚胎发育和比较解剖学的研究表明,头部也是由数个体节组成的。昆虫头部的体节数学术界观点不同,主要有4节说和6节说两种。头部的体节有四对附肢,触角、上颚、下颚和下唇(图)。

蜂王、工蜂和雄蜂的头部形状各不相同,正面观蜂王呈心脏形,雄蜂呈圆形,工蜂呈倒三角形(图)。三个单眼在头顶呈倒三角形排列,一对复眼着生在头部上方两侧。一对触角基相靠较近,位于颜面中央,其上着生一对触角。触角基下方有一呈拱形的额唇基沟,与呈直线的上唇沟围成近梯形略凸起的唇基。长方形的上唇悬挂于唇基下缘,能前后活动。一对上颚着生在上唇基部后方两侧,可左右开合(图)。上颚后方是口喙,由一对下颚和下唇构成,可向前伸出临时组成吮吸构造,也可折向头的后下方。

头部后方表面略凹陷,以膜质颈与胸部相连。头后中央有一椭圆形开口,称后头孔,头腔通过此孔与躯干沟通,食道、神经、背血管、血腔、气管、唾管等经此孔与胸部相连。后头孔两侧及下方为次后头,其后缘不规则地隆起。在次后头近下缘两侧有一对突起,与前胸侧板相连。后头孔下方体壁形成较大的马蹄形缺口,下唇和下颚基部镶嵌于此,并以膜质与缺口相连。此缺口下陷处为喙窝(图)。

1.1 眼

眼是蜜蜂的视觉器官,包括一对复眼和三个单眼(图)。复眼由数千只小眼组成。蜜蜂复眼的发达程度与其视力的需要相适应。蜂王多在巢内活动,对视力要求相对较低,每一复眼约由3 000~4 000个小眼组成;工蜂的每一复眼有4 000~5 000个小眼;雄蜂在空中追逐处女王交配,需要发达的视力,其组成复眼的小眼多达8 000个。

小眼呈六边形,相互紧密排列。由众多小眼组成的复眼表面呈球面状,每一小眼的感光方向不同。小眼间着生许多较长且不分叉的毛(图)。

单眼为半球状突起,直径约O.5 mm,有光泽,颜色稍暗(图)。

1.2触角

以其基部着生在头壁膜质的触角窝中,由四束肌肉牵引,可灵活转动。蜜蜂的触角为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等组成(图)。柄节呈柄状,位于基部,雄蜂的柄节比工蜂短;第二节短小如梗,与柄节呈近直角弯曲;鞭节分亚节,可弯曲,位于触角的端部。蜂王和工蜂的鞭节共有10个亚节,雄蜂的有11个亚节。除基部两个亚节外,鞭节的表面覆盖着许多与神经相连的感受器。触角感受器对接触和气味的刺激敏感。

1.3 口器

为嚼吸式,既有咀嚼固体食物的器官,也有吮吸液态食物的器官。蜜蜂的口器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等构成。

1.3.1上唇

位于唇基下方,可前后活动,主要功能为从口器前方阻挡食物(图)。上唇内侧有一从唇基内壁突出延伸的内唇(图2-16B)。内唇为柔软膜片,其上富有味觉器。

1.3.2上颚

是咀嚼器官,主要功能为咀嚼花粉等固体食物、使用蜂蜡蜂胶、清房清巢、御敌等,并在吸食时支持喙基。每一上颚由前后两个关节点与头部相接,由开肌和闭肌两条肌肉控制其左右开合(图)。

三型蜂的上颚大小、形状均有差异。工蜂上颚的基部粗壮,中间缩窄,端部膨大变宽。在上颚内表面中央的上颚沟和上颚峡,始于上颚基部,与上颚腺的开口处相连(图),延伸至上颚的末端,贯穿上颚始终。蜂王上颚(图2-14D)比工蜂略大,基部更加粗壮,端部锐利,能够在羽化时自行咬开坚实的茧衣出台。根据该特性,在诱台时,只需在王台侧面实施保护,就可使王台免于被工蜂破坏。雄蜂上颚较小,基部略宽,端部狭小,近乎退化(图)。

l.3.3口喙

口喙是蜜蜂的吮吸器官,由下唇和下颚构成。其基部紧密相连,着生于头背部后头孔下方的喙窝膜质上(图)。

一对下颚位于上颚后方,下唇两侧。下颚由轴节、茎节和盔节组成。轴节细长,呈棒状。在两轴节间有一对排列成"∧"形的喙基片,连接在轴节端部,由肌肉控制其活动。轴节基部固连在喙窝的膜质中,端部以小球突与下颚中部的茎节呈关节状连接。茎节宽而长,端部外侧着生已退化成两个小节的下颚须。与茎节端部相连的是呈刀片状的盔节外颚叶,外颚叶基部内侧,为褥状的内颚叶(图)。

下唇基部是一个三角形后颏,支接于喙基片上,与后颏相连的为前颏。前颏的前壁与舌后壁围成唾窦,唾管开口于唾窦底部(图)。前颏端部两侧着生一对细长扁平的下唇须,中央着生一根中唇舌。中唇舌端部有一圆形的中舌瓣(图)。每根下唇须由两个较长的基节和两个较短的端节组成,其端部着生众多的触觉和味觉感觉器。下唇须由一条肌肉与前颏相连,可单独活动。下唇前颏末端延伸的中唇舌细长呈管状,腹面内凹形成唾道。中唇舌的舌杆由多毛的硬环和狭窄光滑的膜质相间组成,因此中唇舌能伸长和缩短。中唇舌基部由一对短叶状的侧唇舌包围,可将唾窦中流出的唾液引向中唇舌腹面的唾道中(图)。

蜜蜂吮吸液体时,下颚轴节向下伸出,下颚和下唇各部分伸直,下颚叶节瓣紧贴在内唇下,与口前腔闭合,使口喙的食物道与口相连(图)。一对下颚盔节在前面,一对下唇须在后面,包围着中唇舌形成喙管(图)。喙管的外围通道为食物道,液体食物由此进入消化道(图)。口喙不使用时,下颚轴节向后摆动,盔节和中唇舌向后折回,紧靠在下颚茎节和下唇前颏(图)。

蜜蜂的食窦和唾窦有吮吸和还吐功能,适于采蜜、酿蜜、采水和饲喂。

蜜蜂成虫的胸段 胸段是蜜蜂运动中心,由胸部体节和并胸腹节(即第一腹节)构成,坚硬的体壁内有着发达的内骨骼和肌肉,灵敏有力地控制着三对足和两对翅的活动。

蜜蜂胸部三节,分别为前胸、中胸和后胸。相邻胸节以节间缝分界,每一胸节均由背板、腹板和一对侧板构成。中胸和后胸背板两侧各着生一对膜技翅,前胸、中胸、后胸腹板两侧各着生一对足。并胸腹节由一大的背板和狭窄的横形腹板组成,与胸部形成一整体(图)。

前胸背板狭窄,呈衣领状,紧接于中胸盾片前面,两侧向后延伸形成扁平的背板叶,覆盖着第一对气门。前胸一对侧板向前伸出,在端部楔状枢轴点与头部相接。前胸侧板和腹板支持着一对前足。中胸是蜜蜂胸部体段中最大的体节,支持发达的中足和前翅。中胸背板位于前翅的翅基上,由盾片和小盾片组成,为胸壁最高部位。小盾片呈弧形隆起,其色泽是蜜蜂品种特征之一。中胸背板隆起部分向前急剧倾斜至前胸背板。后胸背板为一狭窄的环带状骨片,紧密地楔在中胸和并胸腹节之间。后胸背板在近翅基处略向外扩展。中胸和后胸侧板愈合。并胸腹节由前部宽大后部突然变窄的背板和狭窄的横形腹腔板组成,背板两侧有一对椭圆形气门。

1翅

蜜蜂翅两对。前翅和后翅分别着生在中胸和后胸背板两侧,前翅大于后翅(图)。蜜蜂透明翅膜质,翅上有网状翅脉,是翅的结构支架。昆虫翅脉由气管系统演化而来,在一定程度上能表现出系统发育上的亲缘关系,因此翅脉以及由纵横翅脉分割形成的翅室是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蜜蜂前翅有4条主要纵脉,由前至后分别是前缘脉、径脉、中脉、臀脉(图)。

翅基部有称为翅关节片的小骨片,包括翅基片、肩片、腋片和中片(图)。翅关节片控制蜜蜂翅的张开、折叠、飞行、振翅、扇风等活动,其中腋片是翅与胸部连接及折叠的重要关节。蜜蜂翅基腋片共有4片,第一腋片与第四腋片铰链,与胸部前背翅突相接,前端突出,是翅基片和中脉的支点;第二腋片内缘与第一腋片相接,前端顶接径脉基端,外缘与中片相接,腹面的凹陷与胸部侧翅突支接,是翅运动的重要支点;第三腋片是一后缘上卷长骨片,是翅折叠的重要构造。第三腋片近基部着生三条肌肉,肌肉另一端附着在胸部侧板。肌肉收缩使第三腋片外端抬高,并向背部转,使展开的翅水平地转到胸部的背面,顺着胸部和腹部向后伸直。

翅的连锁器是蜜蜂协调飞行中前后翅运动的器官,由后翅前缘一排向上弯曲的小钩和前翅后缘向下弯曲的卷褶组成(图)。当展翅飞行时,前翅从后翅上面拖过,后翅的小钩就自然地和前翅的卷褶挂在一起。雄蜂的翅比工蜂发达,翅钩也比工蜂粗壮(图),有利于婚飞。

除飞行外,蜜蜂翅还有扇风以调节巢内温湿度、促进稀蜜浓缩及振动发声以传递信息等功能。

2 足

足为蜜蜂胸部附肢,分节,每个节间关节处的活动只限于一个平面上,不同关节点的活动水平面不同,使得蜜蜂足的活动有了一定的灵活性。蜜蜂三对足的大小和形状均有所不同,但均由基节、转节、股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等6节组成(图)。

蜜蜂跗节共有5节,特别是与胫节相连的基跗节膨大延长,其上着生许多采集和携带花粉的特化构造。位于足末端的前跗节由两个坚硬锐利的爪和一个柔软的中垫组成,是蜜蜂攀附和行走时支撑的器官。行走和停留时,在粗糙表面用爪抓附,而在光滑表面则用中垫吸附。

工蜂足除了行走外,还有采集和携带花粉的重要功能。这些特化器官,均着生在三对足的基跗节和胫节上。由于蜂群社会化的分工,蜂王和雄蜂的这些特化构造已退化。

前足着生在前胸腹板两侧。在前足基跗节基部的内缘,有一半圆形的凹槽,槽内密生整齐排列的一列粗壮短毛;前足胫节的端部内缘,靠近基跗节的凹槽处,有一可上下开合的指状突。此凹槽和指状突共同组成了净角器(图)。净角器是蜜蜂清理触角的器官,蜂王、工蜂和雄蜂均有。蜜蜂在清理触角时,先将触角柄节放入凹槽,在胫节和基跗节弯曲并靠近凹槽的同时,可活动的指状突压在已放入凹槽中的触角上,然后抽拉触角,使凹槽中短毛刷除触角上的花粉、灰尘等异物。

工蜂前足基跗节内缘边上,密生排列整齐的硬毛,类似刷子的结构,称为跗刷(图)。前足跗刷主要收集粘附在头部的花粉粒。

中足基跗节内缘边也有跗刷构造。中足跗刷主要收集粘附在胸部和腹部的花粉粒。中足的胫节近端部内缘,有一可活动的胫距,用以清理翅基和气门(图)。

后足基跗节内侧表面,横向整齐排列着十几列顺着基跗节轴线向下生长的硬刺,用以承接前足和中足跗刷收集来的花粉粒,此结构称为花粉栉(图)。后足胫节端部后缘,着生一排硬齿,为花粉耙(图),可将相对一侧后足花粉栉上具粘性的花粉粒刮到花粉耙的齿根处,即花粉筐下部,再通过胫节和基跗节间的关节抽动,由耳状突将其推人花粉筐中。耳状突为一耳状突起,位于后足基跗节基部外缘(图)。耳状突边缘横向扁平,表面整齐密集排列尖齿状突起(图)。后足胫节外侧为花粉筐,是携带花粉团的器官。其表面略凹陷,光滑无毛,基部窄,端部宽,蜜蜂采集花粉时,花粉团在此处形成。花粉筐周边着生弯曲的长毛,可起到从四周固着花粉团的作用;靠近端部中心处,生长一根较长的硬刺,花粉团将其围绕其中,稳固花粉筐中的花粉团(图)。

蜜蜂成虫的腹段 腹段是蜜蜂消化和生殖的中心,由除第一腹节(并胸腹节)外的腹部其他体节构成(图2一22A)。腹腔充满血液,内含复杂的消化、排泄、呼吸、神经、循环、生殖等系统,但外部形态比较简单。每一腹节背板两侧有一对气门,是蜜蜂呼吸系统的开口。此外还有蜡镜、臭腺、螫刺等结构和器官。

蜜蜂腹段明显可见环节,蜂王和工蜂6节,雄蜂7节。由于第一腹节已并入胸段,腹段可见的第一环节在形态学上称为第二腹节。腹段体节的体壁由一个较大的背板和一个较小的腹板套叠组成,以侧膜连接成筒状。腹板套叠在背板外侧。腹节间以节间膜相连,也呈套叠状,前一节背板和腹板分别向后延伸,将后一节背板和腹板部分遮盖,因此,蜜蜂腹部能弯曲,也能在纵横两个方向伸缩。第二腹节前端急剧收缩,呈柄状,与并胸腹节后端相接。蜂王和工蜂腹部末端为第七腹节,背板和腹板形成圆锥状。第八、第九、第十腹节合并缩小,隐匿于第七腹节内。

1蜡镜

蜡镜为工蜂所特有,共4对,卵圆形,表面光滑,位于第4~7腹节腹板上(图2- 22A,C,D)。常态下,蜡镜被前一腹节腹板完全覆盖。蜡腺细胞生长在蜡镜内侧。蜡腺细胞分泌的蜡液通过镜膜微孔渗透到蜡镜表面。

2臭腺微孔

工蜂腹部第七节背板前缘表面有许多微孔(图),放大940倍便清晰可见(图)。具微孔的背板内部有臭腺。臭腺物质是蜜蜂的引导信息素,在招引、采集、认巢、团集时,以气味作为信号招引同伴。常态下,臭腺微孔被前一节背板覆盖。释放臭腺物质时,露出微孔,并扇风以助气味扩散。

3螫刺

螫刺是蜜蜂的自卫器官,由产卵器特化形成,所以只有雌性蜜蜂才具有。螫刺由三部分组成,螫杆、螫刺基和毒囊(图)。一般情况下,螫刺隐藏在第7腹节内螫刺腔中,螫刺基部悬在螫刺腔膜质壁上。螫杆两侧是背产卵瓣。螫杆由一个中针和一对螫针组成。与工蜂相比,蜂王螫杆略长且略弯曲,较粗壮,端部略钝圆。中产卵瓣特化成中针,腹产卵瓣特化成螫针。中针腹面两侧有滑轨,与螫针上的凹槽配合,使螫针能在中针的滑轨上相对滑动(图)。中针和螫针间闭合成毒液道,与毒囊相通。工蜂和蜂王中针的末端表面有三对逆齿(图),螫针近端部侧缘有10个左右的倒齿(图)。蜂王螫针(图倒齿比工蜂少且小(图)。在中针和螫针倒齿上,有像按钮似的感受器(图),这种感受器很可能是用于感觉螫杆刺入敌体深度的。

螫刺基由螫刺球、附腺、一对弯臂和三对不同的骨片和肌肉、神经节组成,是蜜蜂使用螫刺和两根螫针在中针上相对滑动时的动力和传动部分。三对骨片分别为方形骨片、三角形骨片和长方形骨片(图2-24A)。与工蜂相比蜂王的毒腺更发达,毒囊大。

在自卫行为中,蜜蜂将螫杆伸出刺人敌体,毒囊收缩排毒。由于逆齿作用,两根螫针相对滑动的结果使螫杆越来越深入,最后整个螫刺与蜂体断裂。螫刺有独立的神经节,控制螫刺肌肉

有节奏地收缩,离体后继续深入,并继续排毒,直至毒囊中毒液排尽。

蜂产品

蜂蜜 蜂蜜的定义

蜂蜜,是昆虫蜜蜂从开花植物的花中采得的花蜜在蜂巢中酿制的蜜。蜜蜂从植物的花中采取含水量约为80%

的花蜜或分泌物,存入自己第二个胃中,在体内转化酶的作用下经过30分钟的发酵,回到蜂巢中吐出,蜂巢内温度经常保持在35℃左右,经过一段时间,水份蒸发,成为水分含量少于20%的蜂蜜,存贮到巢洞中,用蜂蜡密封。蜂蜜的成分除了葡萄糖、果糖之种还含有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和氨基酸。1千克的蜂蜜含有2940卡的热量。蜂蜜是糖的过饱和溶液,低温时会产生结晶,生成结晶的是葡萄糖,不产生结晶的部分主要是果糖。

蜂蜜常见种类

1)蜂蜜种类:分为单花蜜和杂花蜜(混合蜜)两类,能形成一定生产规模的单花蜜品种约20余种。

例如:椴树蜜,枣花蜜,益母草蜜,山楂蜜,洋槐蜜,野菊花蜜,荞麦蜜,五味子蜜,枸杞蜜,荆条蜜,荔枝蜜等.

蜂蜜的特点

1、百花蜜

采于百花丛中,汇百花之精华,集百花之大全。清香甜润,营养滋补,具蜂蜜之清热、补中,解毒、润燥、收敛等功效,是传统蜂蜜品种。

2、冬蜜 (鹅掌柴蜜)

源于中药树种鸭脚木(八叶五加、鹅掌柴),是岭南特有冬季蜜种。故俗称"冬蜜"。色泽为浅琥珀色,较易结晶,质地优良,味甘而略带特有苦味。除具有蜂蜜之清热、补中、解毒、润燥等功效外,还有发汗解表,能风除湿之功效,对感冒发热,咽喉肿痛,风湿关节痛有较好辅助疗效。从化冬蜜鹅掌柴蜜(冬蜜)对理气散寒,补脾补血,气虚血亏,润肠、心悸等有食疗保健作用。是带有中药特色的蜂蜜品种,深受东南亚地区人们喜爱。

3、龙眼蜜

南方特有蜜种。具有龙眼的香气。本品取龙眼益心脾、补气血的作用,有养血安神、开胃益脾、养颜清热润燥,补中之功效。对心脾血虚引起的心悸不安、失眠和记忆力减也有一定辅助疗效。特别适宜妇女食用。

4、荔枝蜜

荔枝盛产南方,被誉为"果中之王"。荔枝蜜采自荔枝花蕊之花蜜,气息芳香馥郁,味甘甜,微带荔枝果酸味,既有蜂蜜之清润,却因为蜜蜂酿蜜时添加了各种蜜蜂自己特有的成分,故无荔枝之燥热,但其特殊的生津、益血、理气、之功效,是岭南特有的蜜种,馈赠远方亲友,"不辞长作岭南人"的特等蜂蜜。

5、椴树蜜

是我国东北特有蜜种,蜜色为浅琥珀色,具有浓郁的香味,容易结晶,本品有养胃补虚、清热、补中,解毒、润燥的一般蜂蜜功效,还有一定的镇静作用。较受欧洲人喜欢,是难得的森林蜜种。

6、紫云英蜜

又名红花草蜜或草子蜜,是我国南方春季主要蜜种。具有大自然清新宜人的草香味,甜而不腻,鲜洁清甜,色泽为浅琥珀色。本品除有一般蜂蜜的清热解毒的补中、润澡、之功效,还能祛风明目、消肿利尿,对风痰咳嗽、喉痛、火眼痔疮等有一定的辅助疗效。是虚火旺盛人士之保健佳品。

7、槐花蜜

是春季蜜种。水白透明,质地浓稠,不易结晶,具有清淡幽香的槐花香味,甘甜鲜洁,芳香适口。本产品具有槐花之清热、去湿、利尿、凉血、止血之功效,能保持毛细血管正常的抵抗能力,降低血压,并用于预防中风,同时亦有普通蜂蜜清热、补中、解毒、润燥之功效。为蜜中上品。较适用于心血管病人的保健食用。

8、桂花蜜

稀有蜜种。采自深山老林冬天开花泌蜜的野桂花花蜜,香气馥郁温馨、清纯优雅,味道清爽鲜洁,甜而不腻,色泽水白透明,结晶细腻。被誉为"蜜中之王"。柃木桂花亦是一种稀有中草药。《中药大辞典》记录:柃木桂花"祛风除湿,治关节疼痛……"其有效成分菊甙已被证明有良好的营养保健作用。桂花蜜同时还有一般蜂蜜的清热、补中、解毒、润燥等功效,深受国内外人士喜爱,在古代则是皇宫的贡品。

9、黄连蜜

采自我国中草药自然保护区中黄连的花蜜,它继承了蜂蜜的特点及黄连的药性,因此不仅有天然蜂蜜的保健营养价值,尤其具有这种名贵中药的医疗效果。黄连蜜色泽微黄,香味特别,甜中微苦,甜而不腻,真可谓良药并不苦口,疗效却依然。基于特有清热祛湿、泻火解毒、抗菌消炎之功效和镇静、降温、去火的效果,故特别适用于平时烟酒过多,心火旺盛,心情烦躁之人士的食疗保健食用。

10、五倍子蜜

中药蜜种。采自涩肠止泻的五倍子花蜜,色泽略深,味甘甜,略有中药香气,除有普通蜂蜜特点还具有解毒、止腹泻、杀菌及收敛作用,对肺肾双虚,脾肾虚寒,气促喘乏,痰火郁肺有良好辅疗效果。特别适合虚汗、肺虚、肾虚、久泻久痢、痔血、便血等人士日常食疗保健之用。

11、丹参蜜

丹参蜜是蜜蜂采自中药丹参的花酿造的纯天然蜂蜜,除有蜂蜜天然保健作用外,更具有丹参"生新血、去恶血"功效,适用于女性月经不调、行经腹痛等症。此外,丹参蜜还可以"凉血消肿、清心除烦"。

12、黄芪蜜

黄芪是治疗气虚不可缺少的药物之一。黄芪蜜采自天然黄芪花花蜜,除了有一般蜂蜜保健作用外,更具有中药黄芪之益卫固表、利水消肿的功效,从而起到升举中气、利尿、减轻肾炎、降低血压、强壮身体的作用。可补气固表,适用于气虚多汗者保健食用。

13、桔梗蜜

桔梗是治疗咽喉肿痛的主要药,有宣肺散邪、祛痰排脓的功效。桔梗蜜来自于天然桔梗花蜜,既具蜂蜜之清热、补中、润燥的功效,更是适用于外感性的咳嗽、胸闷、痰多者食疗保健佳品。

14、枇杷蜜

枇杷蜜是蜜蜂采集开花的枇杷花蜜,经蜜蜂酿造而成。甘甜上口,蜜中上品。除了蜂蜜天然保健作用,枇杷蜜更具有枇杷"主治肺热喘咳、胃热呕吐、烦热口渴"的药效,有清肺、泄热、化痰、止咳平喘等保健功效,是伤风感冒、咳嗽痰多患者的理想选择。

15、党参蜜

是蜜蜂采自名贵中药材--党参花蜜酿造而成。味甘平,色泽呈琥珀色,其除有蜂蜜之特性外,更益于补中、益气生津,对脾胃虚弱、气血两亏、体倦无力、妇女血崩、贫血有辅助疗效,适于体虚,胃冷、慢性胃炎、贫血者的保健食用。

16、益母草蜜

益母草蜜来自我国西南高原无污染药用益母草产区。除了有蜂蜜保健作用外,本品更有去瘀生新、调经活血等作用,适合月经不调,经血过多,产前产后女性食用,充分体现出对女性的呵护。对于男性,特别是高血压、冠心病、肾病等人士来说,益母草蜜同样是理想的保健和辅助治疗的健康食品。

17、枸杞蜜

来自我国名贵中药--枸杞子主产区,是蜜蜂采集枸杞花蜜酿造而成,既有蜂蜜传统的营养保健价值,更因它是枸杞的精华,具有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润肺止咳之功效。本品适合血气两亏、高血压、体质虚弱、视力下降、贫血、慢性肝炎,中毒性或代谢肝病及胆道系统引起的肝功能障碍等的人士服用。特别适应于肾虚腰痛、遗精滑精、工作繁忙的男性食用。

蜂花粉; 蜂花粉的定义

定义:蜂花粉是有花植物雄蕊中的雄性生殖细胞,它不仅携带着生命的遗传信息,而且包含着孕育新生命所必需的全部营养物质,是植物传宗接代的根本,热能的源泉。蜂花粉是由蜜蜂从植物花中采集的花粉经蜜蜂加工成的花粉团,被誉为"全能的营养食品"、"浓缩的天然药库"、"全能的营养库"、"内服的化妆品"、"浓缩的氨基酸"等,是"人类天然食品中的瑰宝"。

蜂花粉的种类

蜂花粉的种类,主要依据粉源植物来区分,如茶花粉、油菜粉等。我国的粉源植物种类繁多,但多数在开花时,蜜蜂所采集的花粉仅够蜜蜂本身繁殖的需要,不能提供为商品性的花粉,只有少数在开花时,蜜蜂能采集到大量的花粉,养蜂者才能收集到蜂花粉。在我国,最常见的蜂花粉有十几种。

蜂花粉的特点

1、油菜花粉;除西藏外,全国各地都有生产。油菜花粉是我国最大宗的蜂花粉,呈黄色,有特殊的青腥味,香味很浓郁。 2、玉米花粉;主产地为华中、华东、华北、东北和西北等地。花粉团粒较小,呈淡黄色,微带胶质状,味道较淡。3、茶花花粉;主产地为华东和云南等地。橙黄色,气味清香,微甜可口。4、此外还有向日葵花粉、荞麦花粉、芝麻花粉、瓜花粉、荷花粉等。

蜂胶; 定义:蜂胶是蜜蜂从植物芽孢或树干上采集的树脂(树胶),混入蜜蜂口器中腺体的分泌物,再和花粉、蜂蜡加工制成的一种胶状物质,是蜂巢的保护伞。一个5~6万只的蜂群一年只能生产蜂胶100~150克,被誉为"紫色黄金"

1、蜂胶的特点:

蜂胶的作用可以概括为六抗、四降、一增一清一美一促,即抗感染、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抗疲劳、抗辐射;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降胆固醇;增强免疫、清除自由基、美容、促进组织再生。其中,蜂胶最显著的作用是对细菌、真菌、病毒都具有抑制、杀灭作用,是一种珍贵的天然广谱抗生物质。

蜂王浆; 定义:蜂王浆(royal jelly),又名蜂皇浆、蜂乳,蜂王乳,是蜜蜂巢中培育幼虫的青年工蜂咽头腺的分泌物,是供给将要变成蜂王的幼虫的食物。蜂王浆是高蛋白,并含有维生素B类和乙酰胆碱等。蜂王浆不能用开水或茶水冲服,并应该低温贮存。

1、蜂王浆的特点:

蜂王浆是由工蜂头部的王浆腺体分泌出来的一种白色乳浆。6~12日龄的工蜂的王浆腺发育充分,分泌王浆多。用于饲喂蜂王幼虫房内或3日龄以内的工蜂、雄蜂幼虫房内以作为饲料,或直接喂蜂王。 刚生产的新鲜蜂王浆是呈乳白色或淡黄色的粘稠液体,粘滞性强。具有微香微甜味,并附有微酸、微涩、微辣的特殊味道。蜂王浆稳定性差,容易受到光、热和其他化学物质的影响和破坏,暴露在空气中或日光照射时间长了,颜色变化较快,由白色变成淡黄,最后成褐色,发酵变质。这样给王浆的保存带来很大的困难。蜂王浆在乙醇内部分溶解,并出现白色的部分沉淀,放置久了有分层现象。

蜂群中蜂王是和工蜂同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蜂王由于其幼虫期一直食用蜂王浆,它就发育成尊贵的蜂王,而只吃了3天蜂王浆,3天之后改吃蜂蜜和花粉混合物的幼虫,则发育成"平民劳动者"--工蜂;如将同样吃了3天皇粮的蜂王幼虫和工蜂幼虫调换一下食谱,结果工蜂幼虫就变成了蜂王,而原先应成为蜂王的幼虫则会变成工蜂。

蜂王成"王"后,由于天天吃蜂王浆,它的寿命可达5~6年之长,而同日出生的工蜂只能活50天左右,相差几十倍。

蜂王在这长命的5~6年中,天天拼命产卵,每天产卵的总重量几乎等于自身的体重,甚至超出自身的体重。由此可见蜂王浆是一种特殊的营养物质。

为什么说蜂王浆是高级营养滋补品

王浆中含有丰富而全面的营养成分。虽经一百多年的研究,至今仍有一些成分还没弄清楚。其总体成分大致为:水分62.5左右,蛋白质11%~14.5。,碳水化合物13%~17%,总脂类6%,矿物质3%左右,其它确定物质3%,此外,还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据分析,它几乎含有人体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全部营养成分,而且没有一种物质对身体有任何毒副作用。

王浆中有极其丰富的蛋白质,它约占蜂王浆干物质的50%左右,基本上都是人体极易吸收的高活性蛋白质,如类胰岛素类、活性多肽类等,特别是王浆中的血清蛋白和球蛋白的含量比例和血液中的这两种蛋白的比例十分相近,都为(2/3):(1/3),因此极易被人体直接吸收并利用。

蜂王浆中维生素种类也很多、含量高、搭配合理。蜂王浆中氨基酸种类也十分齐全,人体所必需的八种氨基酸蜂王浆中都有。

此外,蜂王浆中还含有20多种游离脂肪酸、碳水化合物、类固醇、酶类物质和矿物质等,这些物质都是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东西。

关于蜂王浆基本知识

如何识别蜂王浆

蜂王浆的质量,关键看新鲜度,生产完马上速冻的蜂王浆质量一定较好。判别蜂王浆的质量主要以以下几方面。

看颜色:新鲜的蜂王浆为乳白色或浅黄色,颜色鲜亮,光泽感强。

看稠度:新鲜的蜂王浆为微粘稠乳状半流体。过分粘稠的浆糊状为干旱气候下采取的老王浆。

品尝:新鲜蜂王浆有淳正的微辛辣味,表面无霉菌。

服用蜂王浆的方法和剂量

服用蜂王浆如同服用其他滋补品一样,也有一定的讲究,最宜的时间是每天早、晚空腹吃一次,而且必须坚持较长期服用,才能显示良好的效果。服用蜂王浆剂量不宜太大,专家推荐保健量每天一次,每次3~5克(拌咖啡的小匙半勺)。治疗剂量每天两次,每次5~10克(小匙一勺)。因蜂王浆味道奇特,有些人不太适应,也可拌在蜂蜜中服用,用蜂蜜的甜味冲淡王浆的辛辣味。

服用蜂王浆应该注意什么?

1王浆兑蜜服用要充分摇匀,因为蜂王浆和蜂蜜的比重不同,蜂王浆易浮于蜂蜜的上部,如不摇匀会影响服用剂量准确度。

2不能用沸水冲服,否则会破坏蜂王浆的活性物质而影响效果,如果需要冲服的话,也只能用温开水或凉开水,最好是直接服用后喝点温开水。

怎样贮存和保管鲜王浆

蜂王浆营养丰富加上对温度敏感,故要在低温条件下贮存。在-5℃冷存条件下,可保存一年;在-18℃冷存条件下,可贮放2年;在常温下,可保存4~5天,王浆中活性物质不受破坏。

蜂王浆的保健作用

蜂王浆是一种天然的营养滋补品剂,连续服用可明显改善睡眠、增进食欲、增强新陈代谢、提高造血功能和免疫力,对多种疾病,特别是老年慢性衰弱性疾病具有良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永葆青春、延缓衰老之特殊功效、还具有防治老年性常见病的功效。

2、因王浆中含丰富的营养物质,对各种营养不良症均有良好作用。

3、对损伤后的肝组织有促进再生作用。

4、对神经系统疾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5、调节血压、降低血脂和胆固醇。

6、美容,防止脱发,促使头发黑色素生成。

7、对治疗支气管炎、糖尿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均有一定效果。

8、增强体质,减少感冒等疾病发生。

蜂毒; 定义:蜜蜂螫刺内的毒液,主要组成为形成组胺的酶系和低分子蛋白溶血肽及磷酸酯酶。

1、蜂毒的特点:

蜂毒是一种透明液体,具有特殊的芳香气味,味苦、呈酸性反应,pH为5.0~5.5,比重为1.1313。在常温下很快就挥发干燥至原来液体重量的30%~40%,这种挥发物的成分至少含有12种以上的可用气相分析鉴定的成分,包括以乙酸异戊酯为主的报警激素,由于它在采集和精制过程中极易散失,因而通常在述及蜂毒的化学成分时被忽略。蜂毒极易溶于水、甘油和酸,不溶于酒精。 在严格密封的条件下,即使在常温下,也能保存蜂毒的活性数年不变。

2 、蜂毒的药用功效:

对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神经衰弱、坐骨神经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病变、三叉神经痛、神经炎、偏头痛、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过敏性鼻炎、骨关节疼、下肢慢性溃疡、附件炎、盆腔炎、失眠、落枕、挫伤、癌性疼痛等有着显著的治疗效果。

蜂毒是工蜂毒腺和副腺分泌出的具有芳香气味的一种透明液体,贮存在毒囊中,垫刺时由蛰针排出。

蜂蜡 定义:修造蜂巢的物质,由工蜂腹部的蜡腺分泌,由含26~34个碳原子的脂肪醇与软脂酸形成的酯。

1、蜂蜡的特点:

蜂蜡是工蜂腹部下面四对蜡腺分泌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有:酸类、游离脂肪酸、游离脂肪醇和碳水化合物。此外,还有类胡萝卜素、维生素A、芳香物质等。蜂蜡在工农业生产上具有广泛的用途。在化妆品制造业,许多美容用品中都含有蜂蜡,如洗浴液、口红、姻脂等;在蜡烛加工业中,以蜂错为主要原料可以制造各种类型的蜡烛;在医药工业中,蜂蜡可用于制造牙科铸造蜡、基托蜡、粘蜡、药丸的外壳;在食品工业中可用作食品的涂料、包装和外衣等;在农业及畜牧业上可用作制造果树接木蜡和害虫粘着剂;在养蜂业上可制造巢础、蜡碗。

濒危现状

中华蜜蜂有7000万年进化史。在中国,中华蜜蜂抗寒抗敌害能力远远超过西方蜂种,一些冬季开花的植物如无中华蜜蜂授粉,必然影响生存。中国许多植物繁衍下来,中华蜜蜂功不可没。中华蜜蜂为苹果授粉率比西蜂高30%,且耐低温、出勤早、善于搜集零星蜜源,对保护生态环境意义重大。而洋蜂的嗅觉与中国很多树种不相配,因此不能给这些植物授粉。由于毁林造田、滥施农药、环境污染等因素,造成中华蜜蜂生存危机。而引入的意大利等国的洋蜂,是对中蜂最大的威胁。这些洋蜂对中华蜜蜂有很强的攻击力,且翅膀振动频率与中华雄蜂相似,导致中华蜜蜂误认,从而可以顺利进入蜂巢,还得到相当于同伴的待遇和饲喂。不同种群不能共存,洋蜂杀死中蜂蜂王不可避免。自1896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 L.)的优良品种如意大利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 Spinola)和喀尼阿兰蜂(Apis mellifera Carnica Pollmann)的引进和大量的繁育以来,中华蜜蜂受到了严重威胁,分布区域缩小了75%以上,种群数量减少80%以上。黄河以北地区,只在一些山区保留少量中华蜜蜂,如长白山区、太行山区、燕山山区、吕梁山区、祁连山区等,并处于濒危状态,蜂群数量减少95%以上;新疆、大兴安岭和长江流域的平原地区中华蜜蜂已灭绝,半山区处于濒危状态,大山区如神农架山区、秦岭、大别山区、武夷山区、浙江南部、湖南南部、江西东部、南部山区、南岭、十万大山等地区处于易危和稀有状态,蜂群减少60%以上;只在云南怒江流域、四川西部、西藏还保存自然生存状态。

生态作用

西方蜜蜂在中国自然生态系统中,在生态位上与中蜂虽然有许多重叠,但其个体特性却有许多差异,如西方蜜蜂的工蜂嗅觉灵敏度较低,不易发现分散、零星开花的低灌木和草本植物,如十字花科、蔷蔽料、漆树科、山茶科、五加科、唇形科、菊科、葫芦科等。这些种类的植株分散,矮小,多生长在遮荫处。开花时,中蜂是主要采花者,西方蜜蜂的工蜂很少去。另外,在同一采集地区,中蜂每日外出采集时间比意大利蜂提早和延迟,一般多2~3h。因此,中蜂对本地植物授粉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过西方蜜蜂。中蜂被西方蜜蜂取代导致当地植物授粉总量降低,使多种植物授粉受到影响,一些种类的种群数量逐渐减少直至最终绝灭,结果导致山林中植物多样性减少。

中华蜜蜂的工蜂在气温7℃左右能正常运行采集活动,而在四川阿坝地区的阿坝亚种,当气温在3℃~4℃时,工蜂便出外采集。周冰峰等(1988年)测出:12月至次年1月,福建南靖县八叶五加开花期,当在气温14℃以下时,中蜂群外出采集的工蜂平均超出意蜂3倍。安全采集气温中蜂为6.5℃,而意蜂却是11.0℃,中蜂工蜂采集气温比意蜂低3℃~5℃左右。如果西方蜜蜂取代中蜂,早春和晚秋在较低气温中开花的物种,如柃属,香薷属,菊科,十字花科等一些种类,其授粉作用受严重影响。

西方蜜蜂引进中国已有100多年,依然只有少量蜂群能在东北的大、小兴安岭,新疆北部的自然山林中生存,其他地区必须依靠人工饲养繁衍。而饲养西方蜜蜂的许多蜂场,当主要蜜源结束后,由于无法像中蜂一样依靠零星、分散的蜜源留在当地繁殖,需追花夺蜜转地放养。因此,西方蜜蜂虽在一定程度上能代替中蜂的传粉作用,但由于无法在野外生存,只能依靠人工转地放养,这种代替的生态作用也就丧失了。

在中国山林中,胡蜂种类众多。中蜂能够抵抗胡蜂的攻击,与胡蜂处于共存的平衡状态。而中国许多胡蜂种类对引进的西方蜜蜂品种造成毁灭性打击。在欧洲,山区胡蜂种类少,多为小型胡蜂,与当地野生西方蜜蜂种群处于相互共存的平衡状态。西方蜜蜂引入中国后,不能抵抗中国胡蜂的攻击,因此无法代替中蜂成为新领地的野生种群,发挥其生态作用。

消亡之谜

中华蜜蜂起着重要的平衡生态作用,特别有利于高寒山区的植物,华北地区的很多树种都是早春或是晚秋开花的,还有的是零零星星开花的,如果没有中华蜜蜂,植物的受粉就会受到影响,这也是其它蜂种所不具备的特性。中华蜜蜂一旦完全灭绝,会影响整个与之有关的植物共生生态系统的变化。一只优良的中华蜜蜂蜂王在产卵期每昼夜可产卵1500粒左右,它的平均寿命为3~5年,最长的可达8~9年。然而20世纪末,中华蜜蜂在北方地区,黄河以北逐步减少了,长白山也只剩下几百群了。中华蜜蜂的减少,主要是蜂王由于不明原因死亡而造成的。中国科学院经过研究,解开了蜂王之死的谜团。

疑因一、物种不和 中国是世界第一养蜂大国,养蜂历史悠久,目前国内养的东北黑蜂(俗称北方黑蜂)是20世纪初由俄罗斯远东地区引入饶河,它是西蜂的变种,主要生活在东北黑蜂自然保护区。后来就不断有不同种群的蜂引入国内,除了东北黑蜂外,还有东方蜜蜂,也就是中华蜜蜂;另外一种就是引进的西方蜜蜂,其代表种叫意大利蜜蜂,简称意蜂。

文献中曾有这样的记载,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某地114群蜂飞逃后厮杀而大量死亡,仅剩下大约一两群蜜蜂。中华蜜蜂习性比较温和,随着环境气温的升高,在野外蜂场,蜂箱周围的植物都无精打采地低下了头,而这时每个蜂群的巢门口都会出现迅速扇动翅膀的工蜂。

专家解释说,当温度在25℃以上时,工蜂会出来自动扇动翅膀,把风向蜂巢内吹入,以维持蜂巢33℃-36℃较为恒定的温度,而这种迅速扇动翅膀的行为往往会引起其它蜂种的攻击。但科学家认为,只有在对蜂群极为不利的内外因素条件下才有可能发生这种情况。

折叠疑因二、他杀 有一种叫"花葫芦"的胡蜂是中华蜜蜂的天敌。这是一种捕食性昆虫,个体很大,对人也有一定的攻击性。

调查人员和蜂农一起多次观察胡蜂对中蜂的危害情况,他们发现胡蜂一般捕食飞行的中蜂,一旦胡蜂来到中蜂蜂巢门口的时候,中蜂就会排成一排,发出"嗡嗡"的声响,向胡蜂示威,不让其进来。可是甜蜜的诱惑,使得胡蜂孤注一掷,依仗着比中蜂大几倍的身躯,经过激战,冲进中蜂蜂巢。

可进了蜂巢以后,胡蜂立即被几十只中蜂围成一团,尽管胡蜂很厉害,但也抵不住中蜂群起而攻之,经过一段时间,这个特别的集体就把胡蜂消灭了。当调查人员扒开蜂团,胡蜂已经死在里头了,但同时也有不少数目的中华蜜蜂因此而死亡。

疑因三、病害 养蜂业最大的病害就是蜂螨,许多蜂种因为受到这种螨的寄生,使蜂群遭受到严重损失。蜂螨会引起蜜蜂的大量死亡,有时甚至达到百分之七八十的死亡率,以至于使整个蜂群毁灭掉。会不会是中华蜜蜂的工蜂采蜜时把蜂螨带回传染给了整个蜂群,而导致蜂群灭亡呢?研究发现,科研人员一把蜂螨放到中蜂身上,中蜂就抖动得很厉害,抖动很长时间以后,引起了周围其它工蜂的注意,别的工蜂就爬到它的身上去,不久就把蜂螨叼走了。通过科研人员深入研究和观察,发现只有中华蜜蜂有这种特性,像这样个体之间利用声波来传递不同的信号,求伙伴来帮忙的现象,在中国国内还是首次发现。

这一观察结果发表以后,引起了中国国内同行的关注。同时为中华蜜蜂的研究提供更进一步的帮助。很多人看到,中华蜜蜂的这种特性,是世界上其它蜂种所不具备的,既然中华蜜蜂不会受到蜂螨的危害,蜂王也就更不会受到蜂螨的侵袭。

主因:外来入侵 调查人员在偶然的一次为死亡的中华蜜蜂蜂王做解剖时意外发现了线索,蜂王的身体上有类似蜜蜂蜇刺样的钩状物,这个钩状物又与中华蜜蜂的蜇刺有很大区别。

在农科院蜜蜂所,科研人员将不同蜂种的蜇刺进行比较,发现蜂王身体上的蜇刺是意大利蜂的。意大利蜂是中国引进的外来蜂种,个体大、产蜜量高,令科研人员不解的是,不同蜂种要进入对方的蜂巢几乎是不可能的。科学家们对意蜂是如何进入中蜂蜂巢这个谜进行了破解,他们和当地蜂农在野外的饲养场,设置了半透明的蜂箱,隔一段时间就进行一次观察。

经过许多天的观察,科学家们终于捕捉到意大利蜂进入中蜂蜂巢的情况。本来种群之间,每个蜂群都能保卫自己的家园,如果别的蜂群来的话,肯定会打架,可是意大利蜂到了中华蜜蜂蜂巢的门口,先振动翅膀,中华蜜蜂就让它进去了,进入蜂巢后还得到相当于同伴的待遇并得到饲喂,说明中华蜜蜂对意大利蜂没有抵抗能力。

通过长期观察,发现意大利蜂翅膀振动的频率,与中华蜜蜂的雄蜂翅膀振动的频率有点相似,既然振动频率一样,这种蜂群之间的信息交流就可以建立了。所以中华蜜蜂就误认为它是雄蜂了,由于不同种群之间毕竟不能共存,意大利蜂杀死中蜂蜂王也就不可避免。

一个蜂群只有一个蜂王,而失去它,可以说是该蜂群最大的灾难了,蜂王的死会造成蜂群的灭绝。蜂王之死的原因逐渐清晰起来,调查使科研人员发现,如果一个地方混养两个不同蜂种,就很容易把本地中华蜜蜂蜂群消灭,外来物种的引入对中蜂是最大的威胁。

饲养管理要点

饲养管理简介 中华蜜蜂饲养管理技术虽然与西蜂饲养管理有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中华蜜蜂有其特有生活习性,在饲养管理方法上,必须更适应中华蜜蜂的某些生活习性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否则会造成不应有的麻烦,甚至会造成损失。

放蜂场地选择 中华蜜蜂放蜂场地应选择在远离工厂、矿山、公路等僻静的山坡、半山坡以及林木边沿、避开人畜骚扰或振动干扰,蜂场附近要有充足而清洁的水源。中华蜜蜂对大宗蜜源要求并不十分严格,但对蜜粉植物种类要求较多,蜜源花期连续,没有太长的断蜜期,由于中华蜜蜂善于利用零星蜜源,外界零星蜜粉不断,避免引发盗蜂,便于管理。

蜂群摆放 由于中华蜜蜂驯养时间短,野性较强,定向能力较差,容易迷巢,因此摆放中华蜜蜂就不能象摆放西蜂那样成行、整齐而紧密、方向一致。摆放中华蜜蜂蜂群,群间距离要远些,前后交错,巢门方向不求一致,避免群间蜜蜂相互错投,造成相互斗杀。特别交尾群,更要加大大群之间的距离,防止蜂王投错被杀。各箱体应用木桩垫起,防止蚂蚁对中华蜜蜂蜂群的侵扰,造成逃蜂。

防止异味接触 中华蜜蜂嗅觉灵敏,对异味反应很敏感。饲养中华蜜蜂的蜂箱最好是用西蜂用过的蜂箱。或选择无异味的木料做成的新蜂箱,新蜂箱在使用之前,先涂上少量的蜂蜡,消除木质气味,利于中华蜜蜂接受,防止飞逃。不用味重的药物防治蜂病,蜂箱、蜂具消毒后,必须彻底消除异味后方可重新使用,蜂箱尽量采用灼烧方法进行消毒,防止异味刺激蜜蜂而造成逃群。

蜂群管理 中华蜜蜂嗅觉灵敏,盗性较强,防止盗蜂是管理中华蜜蜂的一项主要工作,应随时加以注意。最好在巢门闸板上分两排打6-8个小孔,孔径5-5.5mm。在饲养过程中,根据群势变化开放或堵塞小孔数。箱缝用塑料胶带封严。

中华蜜蜂叩旧脾的习性是与其对巢虫(蜡螟)抵御能力差有关,饲养中华蜜蜂要勤造新脾更换旧脾,换出来的旧脾除保存少量采蜜期使用外,其余应及时淘汰化蜡,防止蜡螟卵虫带入蜂群,加高箱底与巢脾下梁间的距离,至少要有40毫米的间距。或者采用活底蜂箱,以便随时清除箱底上的蜡屑,以防蜡螟产卵。

野生中蜂的蜂巢是:中心部位多为蛹脾,蛹脾外边是虫脾,虫脾外边是卵虫脾,卵虫脾外边是未造完整的新脾。整个蜂脾呈半球形各脾上部都有较大范围蜜粉圈,子圈均在各脾下部。因此管理中蜂不必过分强调调脾,繁殖期内尽量减少开箱次数,以免扰乱蜂群的正常生活秩序。

分蜂季节适当增加检查次数。中蜂分蜂群出飞时间早,蜂王在王台里产卵后不等王台封盖,随时都有可能出飞。发现蜂群怠工等分蜂预兆时,采取人工分蜂加于消除。蜜源开花前,多次毁台维持强群群势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为提高采蜜量,流蜜初期可以合并蜂群或者调动外勤蜂组织强群采蜜。在采蜜期多造新脾。

中蜂群的四季管理 一、春季管理

1、适时扩大蜂巢,加速蜂群群势增长。

2、蜂场设置喂水器,并定期进行消毒。

3、定期检查蜂群(晴天温14℃以上时),清除箱底死蜂、蜡渣、霉变等污物,保持箱底清洁。

4、保持官密集群势,保持强群繁殖,确保春繁扩群快速。

5、防治螨虫。用杀螨剂连续杀螨2~3次,隔2天一次。

6、箱内外保温。地面上放置20~30厘米厚地干草,蜂箱放在干草上,顶盖小草帘,外盖箱盖,后壁和两侧用草帘包裹,保持箱内空气流畅。白天掀起草帘等覆盖物,便于蜜蜂飞翔。

7、奖励饲喂。调整蜂群当天晚即可进行奖励饲喂,喂稀糖浆。每日每群喂粮浆100~200g,有蜜源时少喂或停喂。奖励饲喂的饲料必须消毒过或确认无带病毒饲料。

8、箱内保温物随巢群扩大摘除,箱外保温物蜂发展满箱、气温稳定时撤除(先撤除上面,再撤除周围,最后撤除箱底)。

9、低温阴雨天要给蜂群巢门每天喂水,补加粉脾于蜂巢外侧。

二、夏季的管理

1、更换蜂王。在4~6月期间,把全场的蜂群更换成当年的蜂王。

2、定期全面检查,毁净自然王台,加强通风,防止自然分蜂。

3、采用遮阴、洒水等措施为蜂群生产和繁殖创造适宜温度和温度。

4、巢上喂水。晴热天气在午时用清水打温布在箱顶覆盖。

5、防止盗蜂,防除胡蜂、多蟾蜍,预防卷尾病。

三、秋季管理

养蜂者把一年作为养蜂的开始,秋季管理的重点是为蜂群越冬及来年早春系列作准备。要防止出现7月强、8月弱,9月螨严重的现象。

1、适时培养和更换蜂王,更换前,必须对全场蜂王进行一次鉴定,分批更换。采取适当措施促进蜂群繁殖,培养适龄越冬蜂,保持巢内饲料的充足仍是一项关键的技术措施,同时结全换王和分巢治螨等措施,在继箱群哺育力过剩的基础组织多王群繁殖越冬蜂。

2、适时断子,防治蜂螨,第一步,在8~9月,结合秋季育王,在组织交尾群时提出封盖子脾,使原群无封盖子脾,并先对原群用药,待新群(交尾群)子脾出房,蜂王交尾成功,所产的卵孵成幼虫以后,对新群进行治疗;第二步,在蜂群进入越冬并自然断子初期(各地断子始期不一)在9~11月进行药物治疗。治疗务求彻底,注意的是,用药前,先喂蜂,同时在人为断子时,蜂群中至少留卵脾一框以上。

3、通贮备越冬饲料,越冬饮料中不得含有甘露蜜。

4、注意防止农药中毒。

四、冬季管理

1、越冬前要选择好室友外越冬场所,要求清洁卫生、背风向阳,干燥安静。备好越冬保温材料,以20~30群为一组,或以2群、5~6群为一组不等,用草帘把蜂箱左右和后面围住,箱底垫15厘米左右的干草。

2、越冬前期应调整蜂群群势,适当缩群、紧脾,留足越冬饲料,布置越冬蜂巢。

3、越冬期间不宜开箱检查,加强箱外观察,调节蜂巢巢门,加强蜂巢保温,加强强群及双王群的管理,提高蜂群的抗病能力。

4、越冬后期就注意补充饲料和预防蜂群下痢病,选择晴暖的天气进行蜜蜂排泄飞行。

5、越冬期补充饲料时,应使用消毒过后饮料或确认无带菌病的饲料。

保护级别

2006年,中华蜜蜂(中蜂)被列入农业部《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1]

参考文献

  1. 土蜂, 快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