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中文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填词:张松如[1]

谱曲:郑律成

音乐风格:军歌进行曲

歌曲语言:汉语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歌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原为《八路军进行曲》,由张松如(公木)作词,郑律成作曲,创作于1939年,是组歌《八路军大合唱》中的一首。[2]


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进行曲》被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歌词略有改动。

1988年7月25日,被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历史介绍

1939年秋,《八路军大合唱》完成,《八路军进行曲》即为其中之一。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进行曲》更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歌词略有改动。[3]

1951年2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颁发试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草案)》,将《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改名为《人民解放军军歌》。

1953年5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重新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草案)》,又将其改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1965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1988年7月25日,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歌。[4]

1988年7月25日,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经党中央批准,中央军委决定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歌曲歌词

向前!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脚踏着祖国的大地,

背负着民族的希望,

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我们是工农的子弟,

我们是人民的武装,

从无畏惧,绝不屈服,英勇战斗,

直到把反动派消灭干净,

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

听!风在呼啸军号响,

听!革命歌声多么嘹亮!

同志们整齐步伐奔向解放的战场,

同志们整齐步伐奔赴祖国的边疆,

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向最后的胜利,

向全国的解放!

创作历程

《八路军进行曲》创作于1939年,歌词作者公木,曾是一名文武双全的抗日战士。公木的真名叫张松如,原任吉林大学副校长,1910年出生于河北辛集北孟家庄一个农民家庭,在外祖父的帮助下入学念书。公木1938年8月从抗战前线去延安,在延安抗大学习。学习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写歌词、诗歌。[5]

学习结束后,组织上留他在抗大政治部宣传科当时事政策教育干事。此时,郑律成在抗大政治部宣传科任音乐指导,给抗大学员教唱歌。在一起工作中,他和郑律成配合得很好。当时,郑律成住在他隔壁,他俩像亲兄弟一样友好,郑律成常到他的住处来玩。

一天,郑律成坐在他床上翻看他的笔记本,发现他那个本上有很多诗,高兴得不得了,很快为《子夜岗兵颂》谱了曲。郑律成唱给他听,他听后非常高兴,说:"一首诗变成一支歌,那确实是一个质的飞跃。"到了1939年四五月间,郑律成提出搞个"八路军大合唱",约他写词。郑律成还说,什么叫大合唱,就是多搞几首歌嘛。此时,冼星海与光未然也提出搞"黄河大合唱"。"大合唱"这名称,就是这样来的。

虽然公木住在山洞里,心胸和视野还是很开阔的。他首先写了《八路军军歌》和《八路军进行曲》,接着还写了《骑兵歌》《炮兵歌》。

8月份,"八路军大合唱"的歌词全部写完。延安的条件是很艰苦的。当时抗大连风琴也没有,郑律成就哼着作曲,他唱,公木听。9月份,曲还没作完,郑律成就调到鲁艺音乐系去了。鲁艺音乐系的条件好一点,有乐器。

10月份,郑律成作曲完毕,"八路军大合唱"的全部歌曲印成油印小册子,传遍全延安,传遍全军,掀起了唱歌高潮,前方后方都唱。

1940年5月,《八路军军歌》和《八路军进行曲》两支歌刊登在总政主编的报刊上。

总政宣传部部长萧向荣还专门请公木和郑律成去吃饭,说了很多鼓励他们的话。

公木教授曾说:"如果我不坐几次牢,不亲身参加抗战,不亲自作抗战时事研究,那是绝对写不了这样的歌词的。在'八路军大合唱'中,抗战的三个阶段,我都写上了,写成大兵团音乐形象,不是个游击队的形象。

其实,1939年还没有形成大兵团,但要站在抗战形势发展的高度去写。这是我当时的一种真感情,很自然很自觉地写的。不是首长叫写的,也没有谁告诉我要这么写,也没领导提意见,更没有开什么研讨会。

回想起来,那时我们二人胆子也真够大的,既没有请示也没有汇报,一写就是军歌、进行曲。这样的环境,我想只有在那个年代才有,在任何时候可能都是不行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将《八路军进行曲》原歌词作了适当的调整,原歌词"自由的旗帜高高飘扬,改为朱德的旗帜高高飘扬",由中央军委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解放后,又改为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1988年7月25日,经党中央批准,中央军委决定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作者简介

  • 郑律成

著名作曲家。1914年出生在朝鲜全罗南道光州杨林町一个贫苦家庭。原名郑富恩,后因酷爱音乐,改名律成。

1933年春,进入朝鲜在华抗日团体开办的南京"朝鲜革命干部学校"。

1937年10月奔赴延安,先后入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

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胜利后,郑律成返回朝鲜工作。

1950年回到中国,随即加入中国国籍,定居北京,先后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和中央歌舞团从事音乐工作。

1976年12月7日,郑律成于北京逝世。

  • 公木

公木原名张永年、张松甫,现名张松如,河北束鹿(现辛集市)人。

1928年考入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即北师大前身),1930年加入共青团,后受组织委托参与发起并加入"社联"、"左联"华北教师联盟和"北平文总"的组织与活动。

1938年进入延安抗大学习,后留校工作并继续从事诗歌创作。

1941年任军直政治部文艺室主任,主编《部队文艺》杂志。

1942年冬调鲁艺文学系任教。

1998年10月30日,著名诗人、学者、教育家公木因病在长春逝世,享年88岁。

歌曲评价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歌词内容,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性质、任务、革命精神和战斗作风。[6]

曲调气势磅礴,坚毅豪迈,热情奔放。词曲浑然一体,表现了人民军队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革命精神,塑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肩负历史重托,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英勇奋战的英雄形象。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形象鲜明,旋律流畅,音调坚实,节拍规整,集中表现了人民军队豪迈雄壮的军威,具有一往无前的战斗风格和摧枯拉朽的强大力量。

视频

气势恢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阅兵版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阅兵版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