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革
1950年9月,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一军军部机关和海军青岛基地筹委会为基础,正式组建海军青岛基地。
1955年,华东军区海军、中南军区海军分别改名为东海舰队、南海舰队后,青岛基地成为唯一一个直属海军司令部的海军基地。1955年,根据中苏两国的协定,苏联将旅顺军港交还中国。
1960年,在收回的旅顺基地和直属海军的青岛基地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司令部位于青岛。至此,解放军海军完成了“近海防御”布防,即将中国海域分为三个防区,利用“一水相通”的地理特征,建立三个舰队,平时各司其责,战时可南北呼应。台湾海峡又是在陆基炮火的覆盖之下。黄海、东海、南海虽然水相通,由于蒋介石忧心一旦三大舰队“相通”后,对台湾形成夹击包围。所以,以炮击威胁不允许大陆舰艇经过海峡,使南北舰艇无法“相往呼应”。中国造船工业集中在大连、上海等中北部沿海地区,造出的军舰无法开到南海。1970年代,为了给南海舰队配置051型导弹驱逐舰,不得不从大连、上海各大船厂抽调设备和人员到广州去造船。这就是广州造船厂(即现在的“广船国际”)的由来。
1950年代,首次从苏联买来的4艘驱逐舰全部给了后来属于北海舰队的青岛海军基地。1954年10月13日,两艘苏联海军“记录”号和“尖锐”号驱逐舰到达青岛3号码头,10月26日,中苏双方举行交接签字仪式和命名授旗仪式。海军参谋长周希汉宣布中央军委命令:将“记录”号改名为“鞍山”号,“尖锐”号改名为“抚顺”号。在青岛永安大戏院(现平度路22号青岛市群众艺术馆址),海军青岛基地政委卢仁灿宣读了中央军委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驱逐舰大队正式成立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支驱逐舰部队由此诞生[1]。
1955年6月28日,第二批“果敢”号和“热心”两艘驱逐舰抵达青岛并移交给中国海军。海军将这两艘驱逐舰分别命名为“长春”号和“太原”号。在1970年代国产053H型护卫舰和051型驱逐舰诞生以前,北海舰队这四艘买来的驱逐舰是当时中国海军最先进、吨位最大的军舰,是中国海军的精锐。而当时东海、南海舰队的主要作战舰艇还是从中华民国海军那里接收的二战前制造的旧军舰或国产的鱼雷快艇和百吨级的小炮艇。
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20多年里,对国家安全的威胁主要来自北方:1950年代的朝鲜半岛;1960年代的中苏、中蒙边界,再加上中国军事传统上重北轻南的传统,海军建设从一开始就按北-中-南的重轻顺序配置军舰,形成了当时北海舰队强,南海舰队弱的局面。 这个状态直到1980年代才有所转变。
2015年8月17日,中国北海舰队通过日韩之间的对马海峡与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在日本海会合,并在8月20日至28日期间,举行海上联合军事演习,内容包括联合防空、联合反潜、联合反舰、联合防御、联合登陆等。
2015年12月4日,中国北海舰队编队,自西向东通过日本南部的大隅海峡,随后前往北部进行训练,期间通过日本北部的千岛群岛进入鄂霍次克海,于12月25日自宗谷海峡通过,从日本海返航,显示北海舰队活动范围已扩展至日本海,对日本周边水道及航向也了如指掌。
2016年初,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中,以海军北海舰队机关为基础,调整组建为北部战区海军机关。北部战区海军成立后,同时仍可沿用“北海舰队”这一称谓。尽管正式名称已改用北部战区海军,与北部战区陆军、北部战区空军并列,但在提到海上战役力量时仍可称“北海舰队”。
2017年12月3日,海军第28批护航编队从山东青岛某军港解缆启航,奔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2]。编队由北海舰队导弹护卫舰盐城舰、潍坊舰以及综合补给舰太湖舰组成,携带舰载直升机2架、特战队员数十名。3艘舰艇此前均执行过护航任务。
视频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海军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人民海军第一支驱逐舰部队的光辉历程,搜狐,2019-02-03
- ↑ 海军第28批护航编队启航赴亚丁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2017-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