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三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三医院是一所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是指依法定程序设立的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卫生机构的总称。这一概念的含义:第一,医疗机构是依法成立的卫生机构。第二,医疗机构是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卫生机构。第三,医疗机构是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卫生机构的总称[1]。我国的医疗机构是由一系列开展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卫生机构构成的。医院、卫生院[2]是我国医疗机构的主要形式,此外,还有疗养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以及急救站等,共同构成了我国的医疗机构[3]

目录

机构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三医院是一所有着光荣传统的红军医院,于1933年初,在江西瑞金叶坪始建,时称“中央红色医院”,傅连暲任第一任院长。医院曾随部队先后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11月,驻防于呼和浩特市,1954年9月18日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三医院。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展开床位600多张,设有临床科室30多个、医技科室10余个,开展专业50多个,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和战备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医院。1997年,被总后勤部评定为三级甲等医院

在2007年自治区60年大庆期间,体检中心提出了“积极参与、严密组织、主动作为、树立形象”的号召。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三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积极与呼和浩特市交通广播电台协调联系,为首府“爱心车队”进行健康体检,并向全院发出“爱心车队为首府建设做贡献,我们为爱心车队献爱心”的倡议。

现有种类医技人员15名,本科以上学历占70%。现有多层螺旋CT、大型血管机、DR、CR及其他普放设备。即将引进PET、CT加速器、1.5TMR、64排CT等医学影像高端设备,总价值约7000万。上述设备的应用将从根本上改变原有自治区及华北地区高端影像设备分布和检查格局,使我院诊断及治疗水平迅速跃上一个新台阶。

中国医院历史

我国是最早设置医院的国家之一。远在西汉年间,黄河一带瘟疫流行,汉武帝刘彻就在各地设置医治场所,配备医生药物、免费给百姓治病[4]

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似如今的隔离医院[5]。以上两则史实,均为《汉书》所载。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孝文帝曾在洛阳设“别坊”,供百姓就医用。隋代有“病人坊”,收容麻疯病人。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设有“患坊”,布及长安洛阳等地,还有悲日院,将理院等机构,收容贫穷的残疾人和乞丐等。

到了宋明年代,医院组织渐趋周密,当时,官方办的医院叫做“安济坊”,私人办的有“养济院”、“寿安院”,慈善机构办的“慈幼局”,分门别类招收和诊疗病人。南宋理宗宝佑年间(公元1253—1258年),有个叫刘震孙的人,在广东建立过一所“寿安院”,“对辟十室”可容10人,男东女西,界限有别,“诊必工,药必良,烹煎责两童”。此外,治好了则资助之使归家,死亡了则予以掩埋[6]

视频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三医院 相关视频

新中国70年医疗机构发展史
新中国70年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及居民期望寿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国政府门户网站,2005-08-01
  2. 卫生院的真实现状,可能和你想象的不太一样!,医脉通,2019-12-04
  3. 医疗机构的名称有哪些?医疗机构现状如何?,中研网,2020-02-05
  4. 中国医院历史,道客巴巴,2014-03-05
  5. 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大洋网,2020-04-27
  6. 郑洪专栏:寿安医院, 南都网,2013-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