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国佛教史上五次法难之三武一宗灭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详细解释中国佛教史上五次法难
圖片來自六图网

详细解释中国佛教史上五次法难,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历了五次最严峻的浩劫。不光令佛教文明遭受空前劫难,更对中国很多文物古迹构成了严峻损坏,为中华民族带来了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是中华文明的大劫难。

原文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历了五次最严峻的浩劫。不光令佛教文明遭受空前劫难,更对中国很多文物古迹构成了严峻损坏,为中华民族带来了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是中华文明的大劫难。

三武一宗灭佛

历史上“三武一宗”的教难,是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等四位帝王所带来的四次大祸殃。其时,很多的寺院、经文、佛像、法器等被焚毁、损坏,数以千万的僧侣遭到杀戮,或被逼落发。这一次次的冲击,使得佛教的打开遭到严峻的糟蹋,甚至面对生死存亡的关头。

一、北魏太武帝灭佛

北魏太武帝的灭佛,起因于武帝信赖道士寇谦之及宰相崔浩的诬蔑所构成的。

鲜卑族拓跋氏树立北魏,入主华夏后,道武帝、明元帝都信奉佛教,并兴修不少寺院。太武帝即位之初也信奉佛法,礼敬沙门。北魏灭北凉后,还带回很多沙门到京师,其时对北魏佛教发生严峻影响的沙门玄高、师贤、昙曜等人都是来自凉州。

北魏为了一起北方,安靖在华夏的方位,以全民为兵。那时,因为沙门向来可以铲除租税、徭役,所以锐志武功的太武帝就在太延四年(四三八)下诏,但凡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一概落发服兵役。他还信赖宰相崔浩的诬蔑劝谏,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架空佛教,并逐渐打开为灭佛的行动。

崔浩身世于知名世族,博览经史,长于阴阳五行及神通之学,历仕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帝,官至司徒,常常参加军政机要,深受太武帝的信赖;结识寇谦之往后,信奉道教,受其神通。寇谦之早年就热中仙道,修持汉末张陵、张衡、张鲁创建传承的五斗米道,随方士入华山、嵩山学道修炼,自称曾有太上老君授他天师之位及《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在明元帝末年,寇谦之从嵩山入平城,结交崔浩,常通霄达旦听崔浩谈论古代治乱史,为之叹美。后来,寇谦之把儒家学说和佛教经律论及斋戒祭祀典礼吸收到道教中来,从头改造五斗米道,期使北魏帝王简略接纳。

太武帝始光初年,寇谦之献上道书,但其时朝野信奉者很少,崔浩所以上书劝谏太武帝,使太武帝因此信奉道教,并派人奉财宝家畜去祭嵩山。太武帝又在平城东南树立天师道场,自称平缓真君,并亲受符籙,兴修静轮天宫,奉祀平缓真君,改年号为平缓真君,成了十足的道教徒。

太武帝的废佛行动,始自平缓真君五年(444年)的弹压沙门,他指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阻挠供养沙门,并期限交出躲藏的沙门,若有隐秘,满门抄斩。翌年,卢水的胡人盖吴在杏城(陕西黄陵)起义,有众十余万人。七年,太武帝亲身率兵前去镇压,抵达长安时,在一所寺院发现武器,置疑沙门与盖吴通谋,大为震怒,指令诛杀全寺僧众。崔浩趁机劝帝灭佛,所以太武帝进一步推行苛虐的废佛方针:诛戮长安的沙门,焚毁全国悉数经像。一时之间,举国上下,风声鹤唳。

其时太子拓跋晃监国秉政,一向笃信佛法,一再上表,向太武帝劝止,尽管都不被选用,但也因为如此,废佛的诏书得以缓宣,而使远近的沙门闻讯逃匿获免,佛像、经论亦多得密藏;但是魏国境内的寺院塔庙却无一幸免于难,史称太武法难。废佛后不久,寇谦之病死,崔浩后来也因撰《魏史》,书中轻视胡族而遭腰斩,其族员被诛者百余人。废佛后六年,太武帝驾崩,文成帝即位,下诏复兴佛教,佛教才又逐渐恢复打开。[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