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上帝的是什么样的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上帝 |
中国古代的上帝的是什么样的关于上帝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书经中,它可能在公元前700年或更早以前的文字记载的历史就已经存在;文献对于上帝“人性”的诠释相当的少,庄子中记载的混沌、倏和忽算是最具备“人”的形象,它主要的功能是向民间传达“敬天地”的概念。[1]
孔子曰:“周因于殷礼”。
昊天上帝、五方上帝、日月、皇地祇、神州社稷、宗庙等为大祀,星辰、五祀、四望等为中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及诸星、诸山川等为小祀。大祀养性,在涤九旬,中祀三旬,小祀一旬。
历史介绍
帝在殷商甲骨文卜辞和周朝金文中又称“帝”、“神”、“天”。
上字在甲骨文中,“天”与“上”或“大”字通借。孔子曰:“周因于殷礼”。而儒家则继承了商周的礼制,祭祀的神,就是天帝。[2]在儒家经典中,和天相等的另一称号是上苍,或称帝,天帝。皇天上帝的名称来自《尚书·召诰》:“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论语·尧曰》:“敢诏告于皇皇后帝”。《尚书·舜典》:“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中国古代的天帝,就是当时中国人的五帝。五帝中最优秀者,是黄帝和炎帝。而所谓首先是说,天子们的家族—“炎黄子孙”—乃是黄帝或炎帝的后代,后来就成为中国一般人祖宗的代称。隋唐时期,国家礼典里天神的名字被依据《周礼》,正式确定为“昊天上帝”。昊天上帝的意义,则依据儒者毛氏对于《诗经·黍离》中“悠悠苍天”的解释。认为昊天的意思是“浩大元气”,而上帝的意思是说,上天之帝,元气广大,则称昊天。据远视之苍然,则称苍天。人之所尊,莫过于帝,托之于天,故称天帝(《宋史·礼志》)。
祭祀传统
古代中国只有天子有祭祀天帝的资格,祭祀上帝被认为是天义,是以华夏中国的历代最高统治者被称为天子。《说苑》指出“天子祠天帝,公侯祠百神,自卿以下不过其族”。中国后世王朝也继续以这种规格祭祀天帝。殷商甲骨文就出现了天帝之名,当时的祭祀天帝就已经是天子的天权。
昊天上帝(来自《尚书》)或皇天上帝(北京天坛供奉的神主牌)是上天、天帝、天父(与“地母”相对)、皇天(与“后土”相对)、老天爷等的正式尊称。
古文献记载,虞舜、夏禹时已有昊天上帝,称为“类”。在殷商甲骨文中,昊天上帝是“帝”,或称“天帝”,他是自然和下国的主宰,他的周围还有日、月、风、雨等作为臣工使者。祭祀天帝要杀死或烧死俘虏和牲畜,作为祭品,耗费大量的财富。远古时代祭天,是祈求上天太阳神保佑,以获得农业丰收,人畜兴旺。据《尚书·尧典》、《史记·五帝本纪》、《淮南子·天文训》等史书记载,我国夏代以前祭天,是祭太阳祈年的,殷周以来祭天皆用火。《周礼》记有:“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燎祀司中、司命、观师、雨师”,注:“三祀皆积柴……燔燎而生烟”,《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山祭天也。”商代的统治者多以“天命自居”,认为自己的地位是上天给予的。《尚书·盘庚》:“先王有服,恪谨天命。”《诗经·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殷人的宗教生活,主要是受祖宗神的支配。他们与天、帝的关系,都是通过自己的祖宗作中介人。”殷人有靠先祖来“宾帝”的观念。所谓的宾帝就是商代的先王在天帝左右,天帝对商王有护佑和惩戒的能力。到了周代,“天”的观念逐渐代替了殷人所说的“上帝”、“帝”。天帝的形象被人格化,周王又有了“天子”的称谓。周王是作为天帝之子在人间统治人民的,他也要象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天帝。祀天就是对天帝的侍奉、享献的仪式。殷周以来,对天帝的称呼也日趋繁化,有:帝、天帝、天、皇天、昊天、皇天上帝、昊天上帝、维皇上帝,等等,指的都是有意志的人格化的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