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四大平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四大平原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國四大平原包括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關中平原。最大的平原是東北平原。自北向南依次是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關中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基本內容

中文名:中國四大平原

自然資源:土地資源、石油資源

包括的平原:東北、華北、長江中下游、關中

領域:地理

基本概況

東北平原(又稱松遼平原)位於東北地區中部。平原東西兩側為長白山地和大興安嶺山地,北部為小興安嶺山地,南端瀕遼東灣,南北長約1000多公里,東西寬約400公里,面積達35萬平方公里,是中國最大的平原。

介於北緯40°25′~48°40′,東經118°40′~128°。東北平原可分為3個部分,東北部主要是由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沖積而成的三江平原;南部主要是由遼河沖積而成的遼河平原;中部則為松花江和嫩江沖積而成的松嫩平原。東北大平原是一個山環水繞、沃野千里的平原。新中國成立後,大批轉業軍人、知識青年和幹部響應國家的號召,懷着保衛邊疆、建設邊疆的豪情壯志奔向」北大荒」,排乾沼澤,開墾荒原。如今這裡已發展成為中國主要的糧食基地之一,過去人跡罕至的「北大荒」已被建設成為富饒的「北大倉」。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和石油資源是東北平原最具優勢的自然資源。

平原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富含有機質。東部、北部以自然肥力較高的黑土為主,西部主要是黑鈣土和草甸土,南部遼河平原分布有草甸土一潮土。境內大部分地區地表水和地下水 均較豐富,宜於引灌,據統計,尚有宜農荒地SJX)多萬畝,草原刁茄多萬公頃,草山草坡213萬公頃,農牧業開發潛力十分巨大。

石油是東北平原最重要的礦產資源。平原北部在中生代晚侏羅紀時已初步形成拗陷盆地,白堅紀進人大發展時期,湖泊及河流相沉積厚達6儀舊米,後因盆地抬升縮小,新生代沉積厚度約15(X)米,巨厚的沉積物,為石油生成提供了有利條件。據研究,松遼盆地總生油量可達 8(X)、以刀億噸,按ro%的聚集係數計,總聚集量約80~叩億噸,天然氣儲量前景可在2《XX)億立方米以上。除大慶油田外,還有吉林油田、遼河油田。遼河油田所在的遼河平原也是沉降帶,它的下游,新生代沉積厚度超過2《IX)米,具有良好的生油環境。

華北平原

華北平原是中國第二大平原。位於黃河下游。西起太行山脈和豫西山地,東到黃海、渤海和山東丘陵,北起燕山山脈,西南到桐柏山和大別山,東南至蘇、皖北部,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相連。延展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河南省、安徽省和江蘇省等5省、2直轄市地境域。面積約面積310,000平方千米。華北平原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四季變化明顯。南部淮河流域處於向亞熱帶過渡地區,其氣溫和降水量都比北部高。平原年均溫 8~15℃ ,冬季寒冷乾燥 ,農作物大多為兩年三熟,南部一年兩熟。

區域劃分

根據華北平原不同的區域特徵,可分為四個亞區平原:

遼河下游平原,以山海關為界,山海關以外的平原,是由遼河沖積形成的,沼澤地較多,局部有鹽漬化,平均氣溫低,但夏季仍然可以種植水稻,主要農作物以高粱、水稻、玉米為主;

海河平原,燕山以南,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地區。是由海河和黃河沖積形成的,所以也被稱為黃海平原,是中國糧棉的重要產區,南北距離達500多千米,所謂「千里平原」,主要作物為小麥、玉米和棉花。可以達到一年小麥、玉米兩熟。

黃泛平原,位于海河平原和淮北平原之間,是黃河沖積形成的,包括泛濫沉積,鹽鹼、沙化土地較多,但平均氣溫高,適合喜溫抗沙作物生長,主要作物有棉花、花生、水稻、棗等。

淮北平原,淮河以北,黃泛區以南,是黃河泛濫和淮河沖積形成的,氣溫高,水源充沛,由於以前黃河泛濫,淤積淮河幹道,造成這一帶經常性災荒,淮河經過疏通治理後,淮北平原成為中國小麥的主產區之一。

長江中下游平原

基本概述

中國長江三峽以東的中下游沿岸帶狀平原。自巫山向東至海濱,北界淮陽山,南接江南丘陵,由長江及其支流沖積而成。面積約16萬平方公里。地勢低平,地面高度大部在50米以下,有些地方的海拔不足5米,河網縱橫,湖泊眾多,號稱「水鄉澤國」。中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漢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稱兩湖平原)和江西鄱陽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長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以及江蘇、浙江、上海間的長江三角洲,其中長江三角洲地面高度已在10米以下。平原上河汊縱橫交錯,湖盪星羅棋布。著名的洞庭湖、鄱陽湖、太湖、高郵湖、巢湖、洪澤湖等大淡水湖都分布在這一狹長地帶。

氣候條件

氣候大部分屬北亞熱帶,小部分屬中亞熱帶北緣。年均溫14~18℃,最冷月均溫0~5.5℃, 絕對最低氣溫-10~-20℃,最熱月均溫27~28℃,無霜期210~270天。農業一年二熟或三熟 ,年降水量1000~1400 毫米 ,集中於春、夏兩季。地帶性土壤僅見於低丘緩岡,主要是黃棕壤或黃褐土。南緣為紅壤,平原大部為水稻土。農業發達,土地墾殖指數高(上海62.1%,江蘇45.6% ),是重要的糧、棉、油生產基地。盛產稻米、小麥、棉花、油菜、桑蠶、苧麻 、黃麻等

關中平原

基本簡介

關中平原位於陝西省中部,又被稱為八百里秦川,指的是秦嶺北麓渭河沖積平原, 因此又稱渭河平原,它南倚秦嶺,北界北山,西起寶雞峽,東至潼關,東西長約360公里,約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9%,自古以來,這裡風調雨順,土地肥沃,農業發達,為秦國文明的興起奠定了強大基礎,所以號稱「八百里秦川」,也是黃河流域華夏文明的發祥地是陝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國最早被稱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的地方。歷史上周、秦、漢、隋、唐等十三個王朝在此建都,秦州自古帝王都。

「金城千里」指關中平原四周為山原、河川所環抱,猶如一座規模龐大的天然城堡。關中南有秦嶺,西有隴山,北面是黃土高原,再向北方和西北方,還有黃河天塹為屏障,東面也有黃河阻隔,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難攻,從戰國時起就有「四塞之國」的說法,所以漢代張良用「金城千里」來概括關中的優勢勸說劉邦定都關中。

人們都熟知四川盆地習慣稱「天府之國」,也就是說這裡物產豐饒,猶如天之庫府,其實最早稱為「天府」的,卻是關中。戰國時期,蘇秦向秦惠王陳說「連橫」之計,就稱頌關中「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貿,沃野千里,蓄積多饒」,並說,「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這比成都平原獲得「天府之國」的稱謂早了500多年。這是因為關中從戰國鄭國渠修好以後,就成為了物產豐富、帝王建都的風水寶地。

形成原因

關中平原南倚秦嶺,北界「北山」。介於陝北高原與秦嶺山地之間。西起寶雞峽,東迄潼關港口,東西長約360公里,西窄東寬。總面積39064.5平方公里。關中平原是由河流沖積和黃土堆積形成的,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水源豐富,機耕、灌溉條件都很好,是陝西自然條件最好的地區,渭河橫貫盆地入黃河,河槽地勢低平,海拔326~600米。從渭河河槽向南、北南側,地勢呈不對稱性階梯狀增高,由一二級河流沖積階地過渡到高出渭河200~500米的一級或二級黃土台塬。階地在 北岸呈連續狀分布,南岸則殘缺不全。渭河各主要支流,也有相應的多級階地。寬廣的階地平原是關中最肥沃的地帶。渭河北岸二級階地與陝北高原之間,分布着東西延伸的渭北黃土台塬,塬面廣闊,一般海拔460~800米,是關中主要的產糧區。渭河南側的黃土台塬斷續分布,高出渭河約250~400米,呈階梯狀或傾斜的盾狀,由秦嶺北麓向渭河平原緩傾,如岐山的五丈原,西安以南的神禾原、少陵原、白鹿原,渭南的陽郭原,華縣的高塬原,華陰的盂原等,已發展成林、園為主的綜合農業地帶。[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