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重力实验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重力实验室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配备有重力基准室、低压试验舱、仪器标定室、磁场试验室、温度试验室和超净工作室等。
机构简介
实验室现有科研人员[1]14人,其中,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6人,助理工程师4人,在读硕士研究生2人。
获得奖项
多年来,试验室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
该实验室由11个部分组成:磁场室、气压室、弹性元件室、格值标定室、真空电炉室、变温室、超净室、振动室、总装室、静态观测室和金工室。主要承接各类重力仪的加工、安装和调试。
相关资讯
新时代应急人好样子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扎根科研 为防震减灾事业护航
在我国地震科研领域,有这样一支力量,数十年如一日围绕地震机理与预测这一科学前沿问题和防震减灾的社会需求,开展地震科学领域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在支撑国家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就是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3年成立,成为我国地震研究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实验室。十多年来,该实验室在地震机理和预测研究方面一路前行,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在攀登科研高峰的征途中不断突破
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以强震孕育和发生的构造变形为主线,围绕强震机理与预测,从构造变形的发生时间、空间分布、演化历史、深部环境、物理机制入手,开展地震机理研究、地震趋势分析、地震危险判断、地震前兆探索。
“通俗地讲,就是我们通过和新构造变形以及发生过的强震打交道,从中找出强震孕育的规律,从而防范风险,尽可能地减小地震造成的损失。”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杰说。
围绕这样的定位,国家重点实验室[2]下设5个科研单元,分别是活动构造研究室、地壳形变研究室、深部构造研究室、新构造年代学实验室和构造物理实验室。这5个单元彼此密切联系,又各有“绝活儿”,成为业内标杆。
其中,构造物理实验室,是我国地学领域成立最早、规模最大、试验手段最多的高温高压岩石变形实验室,始终在国内构造物理和高温高压试验领域发挥着引领作用。
构造物理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周永胜介绍,地震的孕育、发生往往需要数百年到数千年,由于时间限制,科研人员只能获得地震发生的某些片段。“现在通过我们的实验室,用数小时到数天,就可以模拟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全过程。”
成立以来,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攀登科研高峰的征途中,不断取得新突破:提出了大陆强震受控于活动地块的理论,对我国地震监测台网的布设与优化、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年度危险区判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提出了断层亚失稳模型,为探索地震前兆和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关于青藏高原现今动力学模式的研究成果入选“201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参考文献
- ↑ 科研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搜狐,2017-09-11
- ↑ 值得收藏!请查收这份全国重点实验室名单 ,搜狐,2023-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