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中国文学思想史

中国文学思想史

《中国文学思想史》是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敏泽。本书主要以历史为线索,讲述了先秦至近代的文学流派以及文学家。

目录

作品信息

书名:中国文学思想史(上、下卷)

ISBN:753554167

作者:敏泽

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

定价:126

页数:694

出版日期:2004-4-1

开本:16开

包装:精装

简介

该书分上卷:第一编先秦两汉时期、第二编魏晋南北时期、第三编隋唐五代时期。下卷:第四编宋金元时期、第五编明清时期、第六编近代。上卷叙述了中国文学思想之萌芽至晚唐五代的文学思想。下卷论述了对立互补的二无化文学思想格局至文学批评研究中凸现的新视野和新方法。

目录

上册

序……………………………………………………………1

第一篇 先秦两汉时期……………………………………1

绪论…………………………………………………………1

第一章 中国文学思想之萌生……………………………8

第一节 中国文学与文学思想的萌芽…………………9

一、口头文学的发生与文学思想的萌芽……………9

二、文学思想的萌芽与原始宗教祭祀………………12

第二节 中国文学与文学思想的生长…………………18

一、初期的书面文学…………………………………18

二、初期的文学与文学思想…………………………21

三、中国文学思想的生长……………………………31

第三节 萌生期的中国文学思想评价…………………33

一、农耕社会及其文学思想基础……………………33

二、文化历史化与文学思想…………………………36

三、萌生期的中国文学思想的基本特点……………41

第二章 中国文学思想之奠基……………………………44

第一节 儒家文学思想本体论…………………………45

一、孔子论“文”“言”……………………………45

二、孔子论“礼” “仁”…………………………49

第二节 儒家文学功能论………………………………53

一、孔子论“诗”……………………………………53

二、孟子论“乐”……………………………………55

第三节 儒家文学批评论………………………………58

一、孔子论文学批评原则与标准……………………58

二、孟子论文学批评方法与批评者修养……………62

第四节 奠基中的中国文学思想评价…………………67

一、基本的理论构架…………………………………67

二、奠基中的中国文学思想特点……………………70

第三章 中国文学思想之反质……………………………73

第一节 道、墨、法文学本体论………………………74

一、墨子论“非乐”…………………………………74

二、老、庄论“道……………………………………76

三、庄子论“真”、“情”…………………………81

四、商、韩论“文学”………………………………84

第二节 墨、法文学功能论……………………………89

一、墨子论“文学”、“言谈”……………………89

二、韩非论“言行”…………………………………90

第三节 道、墨、法文学批评论………………………92

一、墨子论文学批评的标准…………………………92

二、韩非论文学批评的多样性………………………93

三、庄子论文学批评的心理状态……………………95

第四节 反质中的中国文学思想评价…………………101

一、基本理论构架的丰富和补苴……………………101

二、反质中的中国文学思想特点……………………106

第四章 中国文学思想之演进……………………………108

第一节 演进中的文学本体论…………………………109

一、 《易传》、 《吕览》、《苟子》论文学起源…109

二、屈原、《易传》论文学形象……………………116

三、屈原、苟子、 《吕览》论内容与形式………119

四、屈原、荀子论情感………………………………124

第二节 演进中的文学功能论…………………………129

一、《苟子》、《吕览》论文学功能………………129

二、屈原论文学功能…………………………………132

第三节 演进中的文学批评与鉴赏论…………………134

一、 《苟子》、 《吕览》论文学批评……………134

二、屈原、宋玉、《吕览》论文学鉴赏……………136

第四节 演进中的中国文学思想评价…………………142

一、基本理论构架的充实……………………………142

二、演进中的中国文学思想特点……………………145

第五章 中国文学思想之定型……………………………150

第一节 一般的思想文化背景…………………………151

一、儒家思想的独尊…………………………………151

二、 《离骚传》——文学思想的儒化……………153

三、文学的抗争与儒家文学思想的专制……………158

第二节 两汉文学思想的基本理论……………………162

一、汉人“礼”“乐”观……………………………162

二、汉人原道、征圣、宗经观………………………167

三、汉人作家使命观…………………………………172

四、汉人文学情感观…………………………………174

五、汉人文学创作条件论……………………………178

六、汉人文学创作风格论……………………………181

七、汉人文学体裁与表现手法差异论………………183

八、汉人文学内容与形式论…………………………186

九、汉人文学批评与鉴赏论…………………………190

第三节 两汉文学思想在批评中的实践………………195

一、屈原批评之争……………………………………195

二、屈赋批评之争……………………………………206

第四节 定型中的中国文学思想评价…………………209

一、基本理论构架的丰满……………………………209

二、定型中的中国文学思想特点……………………212

第二篇 魏晋南北朝时期…………………………………215

第六章思想解放与文学走向自觉…………………………215

第一节 思想解放的兴起与文学思想的变化…………215

一、思想解放的兴起…………………………………216

二、文学思想的变化…………………………………224

第二节 文学自觉的表现和特点(上)…………………237

一、文学自觉的兴起与时代…………………………237

二、生命意识的兴起及其走向………………………241

三、情的自觉与凸显…………………………………260

第三节 文学自觉的表现和特点(下)…………………265

一、文学团体的活跃…………………………………265

二、骈体文的兴起……………………………………273

三、小说的繁兴与其开始走向自觉…………………278

第四节 文学观念的演进………………………………285

一、文学含义的纯化与文笔之辨……………………286

二、从文学总集的成立看文学观念的变化…………294

三、从对文体特征的探讨看文学观念的演进………302

第七章 文学价值观念的变化和对文学特点认识的深化309

第一节 文学价值观念的变化及关于个性的张扬等…310

一、关于文学价值观念的变化………………………310

二、关于对作家个性的重视及本末之辨等…………318

第二节 关于文学特点认识上的深化…………………325

一、诗的缘情特点的强调……………………………326

二、论想像及灵感等…………………………………331

第三节 审美意识的凸现………………………………337

一、向外开拓的审关意识与文学思想………………338

二、审关意识的觉醒及其向内的开拓………………343

第八章 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著作的兴起及其所表现的文学思想…351

第一节 《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上)………………354

一、体系及所原之“道”……………………………354

二、文学发展观………………………………………358

三、批评论方面的新贡献……………………………365

第二节 《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下)………………368

一、论想像……………………………………………368

二、论情感……………………………………………371

三、作家的才能、禀性与风格………………………374

四、论风骨等…………………………………………378

第三节 《诗品》的文学思想…………………………383

一、诗学研究的新开拓………………………………383

二、新的命题的提出及其论述上的特点……………385

三、对“自然英旨’’艺术效果的追求……………390

第四节 南北朝其他文论中所表现的文学思想………392

一、关于诗歌声律关的讨论…………………………392

二、两篇文论所表现的两种文学思想的对立………395

第九章 文学创作中体现出的文学思想…………………403

第一节 建安至东晋……………………………………403

一、建安:追寻个性化的创作道路…………………404

二、正始:实现言外之旨的努力……………………409

三、西晋:华丽倾向的全面展开……………………415

四、东晋:以玄学人生化推动文学的消释作用……420

第二节 宋齐梁陈及北朝………………………………426

一、宋齐: “声色大开’’的赏悦化倾向………426

二、梁陈:抒情的狭隘化、享乐化…………………432

三、北朝:在质朴求实中建立自信…………………437

第三篇隋唐五代时期……………………………………445

绪论…………………………………………………………445

第十章 隋至唐初的文学思想……………………………458

第一节 对六朝绮靡文风的反拔………………………459

一、隋代矫正浮靡文风的教训………………………459

二、对南朝文风批评的新视角………………………466

第二节 文质并重思想的确立…………………………472

一、文质并重思想的提出……………………………474

二、 “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的文学思想………478

第三节 近体诗学的兴起………………………………483

一、初唐诗风与近体诗学的兴起……………………483

二、近体诗学兴起所关注的问题……………………487

第四节 余论……………………………………………494

第十一章 盛唐时期的文学思想…………………………500

第一节 转益多师与别裁伪体…………………………501

一、李白对六朝文学的否定与肯定…………………501

二、 “别裁伪体”与“转益多师”………………504

第二节 既多兴象、复备风骨的审美追求……………512

一、兴象、风骨并重思想的提出……………………512

二、兴象、风骨并重在唐代诗学思想上的意义……515

第三节 近体诗学的深化………………………………523

一、 《诗格》的诗学思想…………………………523

二、 《诗式》的诗学思想…………………………530

第四节 余论……………………………………………538

第十二章 中唐时期的文学思想…………………………546

第一节 中唐社会变革与文学发展……………………547

二、文学革新与复兴儒学……………………………548

二、对汉代儒学及六朝文学的批评…………………551

三、社会变革中的新因素对文学思想的影响………555

第二节 古文运动的文学思想…………………………559

一、古文运动的兴起…………………………………559

二、韩愈与古文运动…………………………………568

三、柳宗元与古文运动………………………………575

四、其他人的文学思想………………………………581

第三节新乐府运动诗学………………………………585

一、新乐府诗学的兴起………………………………585

二、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590

三、元稹与新乐府运动………………………………597

四、余论………………………………………………599

第十三章 晚唐五代的文学思想…………………………604

第一节 中唐文学革新思想的延伸与衍化……………605

一、重事功的文学思想等……………………………606

二、新乐府精神的张扬………………………………612

三、中唐文学革新思想与其后继者之同异…………617

第二节 王、韦诗歌艺术经验的总结…………………620

一、以“韵”、“味”及“味外之旨”为中心的诗学思想…621

二、王、韦诗歌艺术经验的总结……………………625

第三节 晚唐的其它文学思想…………………………633

一、娱乐诗说…………………………………………633

二、独树一帜的文学思想……………………………639

三、功利主义文学思想的升温………………………644

下册

第四篇 宋金元时期………………………………………1

第五篇 明清时期…………………………………………279

第六篇 近代………………………………………………471

[附录]

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史主要引用、参考书目………………680

主要人名索引………………………………………………690[1]

参考文献

  1. 中国文学思想史豆丁网,2009-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