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森林健康与保护研究组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森林健康与保护研究组本团队围绕经济林、用材林、竹等重要树种病虫害防控,阐明重大森林病虫害形成机制与发展规律,建立森林有害生物监测预警评估与防控技术体系,研发新型生物农药。

一、负责人简介

舒金平,男,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主要研究昆虫行为学、昆虫化学生态学、森林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昆虫—寄主互作机制等方面。兼任浙江省昆虫学会理事、浙江省林学会监事、浙江省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委员会委员、中国林学会森林昆虫分会理事、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2009年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2012年被评为亚林所年度先进个人、2015年荣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6年被评为首届“浙江省林业科技标兵”、2016年荣获梁希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7年被评为九三学社浙江省优秀社员、2019年荣获梁希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9年被评为“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个人”。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各类项目6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4篇,其中SCI收录5篇,EI收录6篇,出版著作2部,获奖省科技进步奖和梁希奖共3项,主持编制林业行业标准1项、参与地方标准编制3项,在竹林金针虫、黄脊竹蝗及竹笋夜蛾等害虫综合治理技术研究方面有重要进展 。

二、团队研究方向

该方向基于大数据的亚热带地区林业有害生物信息管理技术研究;基于组学及生态学的病/虫—寄主植物互作机制的研究;以经济林及珍贵林木隐蔽性害虫为重点的可持续控害功能及实现途径研究。

三、取得主要成绩

1.亚热带地区林业有害生物信息管理技术研究—竹子

查明了中国竹子害虫种类,明确了竹蝉、竹舟蛾等50余种主要竹子害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生物学[2]特性及发生规律,同时发掘了大量的可用于竹子害虫防治的生物天敌资源;构建了中国竹子害虫识别信息化平台。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中国竹子主要害虫》、《Insect Pests of Bamboos in Asia》及《Pests and Diseases of Bamboos》等专著3部。“中国竹子主要害虫的研究”、“一字竹笋象综合防治技术”等成果先后获得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2.亚热带地区林业有害生物信息管理技术研究—松、杉

明确了松梢螟、松毛虫及杉木蝙蛾等关于松、杉害虫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生活史及种群动态规律;摸清了松实小卷蛾等21种马尾松种子园种实害虫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揭示了松褐天牛等主要钻蛀性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及与松材线虫扩散的关系。松、杉树种害虫研究累计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1部,获得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及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

3.亚热带地区林业有害生物信息管理技术研究—经济林

查获油茶害虫256种,病害16种,采集天敌49种;山核桃害虫56种,病害32种,天敌16种;明确了90余种主要种类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构建了亚热带主要经济林(油茶、山核桃和香榧)重大病虫害网络信息与管理平台。油茶及山核桃病虫害方面累计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得梁希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

4.亚热带地区林业有害生物信息管理技术研究—快速鉴定技术

基于DNA-barcoding构建了竹林金针虫、茶籽象、栎实象、大竹象及山核桃黑斑病等难鉴定病虫快速鉴定技术

5.专食性昆虫遗传分化及寄主适应机制研究—黄脊竹蝗

发现了首例咀嚼式口器昆虫的趋泥行为,明确了黄脊竹蝗趋泥行为的性别策略,揭示了“黄脊竹蝗搜寻泥源是由‘嗅觉+视觉’共同作用”;揭示了N素、水分及Na盐驱动黄脊竹蝗趋泥的内在机制;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

6.专食性昆虫遗传分化及寄主适应机制研究—茶籽象

基于线粒体全基因组揭示了茶籽象及其姐妹群的遗传分化规律及内在机制;基于COI等基因分析了竹林金针虫、大竹象种群分化规律及内在机制;基于肠道微生物的宏基因组分析揭示了茶籽象适应寄主次生代谢物的内在机制。发表相关论文4篇。

7.高风险林业病虫专用生物农药的研发与应用—生物菌剂

已筛选出了包括绿僵菌、白僵菌在内虫生真菌23种/株及芽孢杆菌等真菌病害拮抗菌资源,部分菌种已研发出中试剂型;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

8.高风险林业病虫专用生物农药的研发与应用—引诱剂

成功研发了竹蝗、竹大象等多种害虫成虫诱杀剂,并成功应用于林业生产。

9.亚热带重大经济林病虫害综合控制技术研发与应用

成功研发了竹卵圆蝽、以竹林金针虫为代表的笋期钻蛀性害虫、以茶籽象为代表的油茶害虫及山核桃黑斑病等重大经济林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累计建立各类防治示范林20000余亩,培训技术人员1500余名;相关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梁希奖3项,发表论文20余篇,制定标准3项。

四、成员组成

团队现有成员5名,其中研究员2名:王浩杰、舒金平;副研究员1名:张亚波;助理研究员2名:张威、耿显胜。

参考文献

  1. 硕士生导师的选择原则和相处建议 ,搜狐,2021-09-28
  2. 生物学的那些事儿,搜狐,2017-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