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殲-15戰鬥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殲-15戰鬥機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 殲-15

戰機類別: 重型艦載戰鬥機

首次亮相: 2012年11月25日

首次公開 2013年11月6日

首飛時間: 2009年8月31日

殲-15(英文:J-15,中文綽號:飛鯊"Fēishā",英文:Flying Shark,北約代號:側衛D型,英文:Flanker-D)是中國參考從烏克蘭獲得蘇-33戰鬥機原型機T-10K-3號機以國產殲-11戰鬥機為基礎進而研製和發展的重型雙發艦載戰鬥機。殲-15在戰鬥機世代劃分上屬於第四代戰鬥機改進型,即第四代半戰鬥機。

擁有可摺疊機翼的殲-15在外形上與俄制蘇-33非常相似,但殲-15融合了殲-11B的技術。在殲-11的基礎上新增鴨翼、配裝2台大功率發動機,實現了機翼摺疊,全新設計了增升裝置、起落裝置和攔阻鈎等系統,使得飛機在保持優良的作戰使用性能條件下, 實現了着艦要求的飛行特性。

2009年8月31日,殲-15首飛成功。2012年11月23日殲-15降落在遼寧號航空母艦甲板上,由飛行員戴明盟首降成功。[1]

基本簡介

殲-15戰鬥機(簡稱J-15),是中國研製的第三代戰鬥機,屬於重型艦載戰機,由瀋陽飛機工業集團設計。是由中國從烏克蘭購得的T-10K-3試驗機(蘇-33原型機)發展而成。外界普遍認為該機已成為中國艦載戰鬥機的首選型號,將部署在改裝完畢的中國遼寧號航空母艦以及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航母上。綜合網絡上的信息,殲-15在殲-11B基礎上研製並融合T-10K-3的技術,裝配鴨翼,摺疊式機翼,機尾裝有着艦尾鈎等艦載機特徵,其起落架強度很高,前輪能夠拖曳彈射。

該機配置國產AESA雷達、航電系統以及機體使用複合材料比蘇-33先進,該機具有遠航程、作戰半徑遠、武器酬載量大的優點可以執行對空、反艦、對地攻擊的戰力,一旦實現彈射起飛,性能接近美國F/A-18E/F「超級大黃蜂」式戰鬥機。

殲-15飛機是我國第一代多用途艦載戰鬥機,它具有作戰半徑大、機動性好、載彈量多等特點,可根據不同作戰任務攜帶多型反艦導彈、空空導彈、空地導彈以及精確制導炸彈等精確打擊武器,實現全海域全空域打擊作戰能力,各項性能可與俄羅斯蘇-33、美國F-18等世界現役的主力艦載戰鬥機相媲美,因此被譽為兇猛強悍的空中「飛鯊」。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蘇聯解體時,1143.6項目航空母艦(蘇聯以航空巡洋艦編列)庫茲涅佐夫級次艦瓦良格號的建設仍在船台上,完工度僅68%,蘇聯解體後在分家時出於「因地制宜的考慮」,瓦良格號由今天的烏克蘭共和國獲得。但由於烏克蘭經濟狀況不佳,無力繼續建造,工程就此停工,半途而廢。1998年,中國澳門創律集團通過競標,以200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瓦良格號。2002年3月3日,瓦良格號經歷航程15200海里、耗時4個月(123天)的艱難遠航後終於抵達中國遼寧省大連,爾後交予中國軍方。2005年4月26日,瓦良格號開始入役改裝。

至此,中國開啟了中國航母的發展紀元。然而,眾所周知,航空母艦是以固定翼艦載戰鬥機為主要武器的軍艦,中國有了航母,但並沒有艦載機以供瓦良格號使用,且當時中國本土機種中也沒有適合改裝當作艦載戰鬥機的的機種,於是中國發展一款配合瓦良格號使用的艦載機便提上日程。而在1996年12月6日,中俄達成協議,由俄羅斯提供技術與飛機零件,協助瀋陽飛機公司在中國生產蘇-27SK戰鬥機生產許可證的合同,協議規定首先由阿穆爾共青城製造廠提供全套部件,由中國組裝然後再逐步國產化。引進後中國改稱的機型稱為殲-11,該機是一型雙發動機、重型、遠程及全天候制空戰鬥機。殲-11與瓦良格號蘇聯原定配置的艦載機蘇-33師出同門,均發展自蘇-27戰鬥機,因此,以殲-11發展中國新一代艦載機成為最好的選擇。

研製歷程

蘇-33是蘇霍伊設計局在蘇-27戰鬥機的基礎上於1984年4月18日開始研製的為配合蘇聯海軍基輔級航空母艦改進型1143.5項目航空母艦而發展的艦載機,也是瓦良格號航空母艦的制式艦載機,設計初期稱之為蘇-27K,到1988年一共生產了9架原型機(Su-27K T-10-1-9),其中兩架在烏克蘭尼特卡艦載機訓練中心進行試驗。蘇聯解體後,這兩架蘇-27K被劃為烏克蘭所有,而烏克蘭無力進行蘇-27K的後續發展,只能進行封存。本世紀初,中國從烏克蘭獲得了其中的一架(T-10-K-3號機),這無疑加快了中國艦載機的發展。

2009年8月31日,首架殲-15原型機進行了首次試飛,且由中國研製的WS-10渦扇發動機提供動力。

2010年5月6日,殲-15進行了首次滑躍起飛,同年7月8日進行了第二次試飛。


2011年4月25日,第二架殲-15原型機進行試飛。殲-15戰鬥機有望於2015年之後服役。

2012年10月12日,網上首先曝光了一組殲-15艦載機觸艦復飛的照片,這是殲-15艦載機做為我國國產第一代艦載戰鬥機第一次公開曝光。2012年11月5日,國防報網站正式發布了關於中國航母艦載機觸艦起飛的消息。2012年11月23日,隨着飛行員戴明盟駕駛編號為552的殲-15艦載機在航母遼寧艦上成功觸艦復飛,殲-15艦載戰鬥機終於撥開神秘的面紗,充分展示在世人面前。2012年11月23日,殲-15降落在遼寧艦甲板上。2012年11月25日官方宣布航母順利完成艦載機起降訓練,航母平台和飛機的技術性能得到了充分驗證,艦機適配性能良好,達到了設計指標要求。

軍事地位

J-15戰鬥機很有可能成為中國遼寧號航空母艦的艦載機,與美國的F-18E/F、F-35C、法國陣風M型等歐美發達國家的主力中型艦載機型號相比,J-15的綜合技術性能並無絕對優勢,但重型艦載機帶來的攻擊半徑大、載彈量多、滯空巡邏時間長等優勢是十分明顯。

J-15被直接設計為艦載機種,而非某些機型是被改裝成為艦載機。這說明J-15在技術上完全能夠勝任航母的要求,與美國的F-18一樣,能將自身的戰鬥作用發揮到極致,這也使得J-15在全球同等戰機中占有一席之地。

艦載機作為航母作戰系統的最重要一環,研發過程相當不易。中國從研發之初就直面高難度挑戰,無論J-15的技術水平如何,對中國而言,它都是標誌性的一款新型戰機。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