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上下卷)》是一本秦大河/陈宜瑜编写,由科学出版社在2005年出版的书籍。

基本内容

定价:220 元

出版时间:2005年8月1日

装帧:精装

页数:986 页

书名: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上、下卷)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秦大河/陈宜瑜

开本:16 开

ISBN:703015777

简介

本书为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科学报告成果,全书分为上、下两卷。

上卷主要以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为依据,以东亚气候与环境变化为背景,对中国近百年到千年的气候、环境演变进行了评估,阐述了中国区域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基本事实以及相关的重大变化事件,并对中国气候变化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与人类活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应用气候模式对未来20年、50年、100年中国气候与环境变化趋势进行了预估。

下卷首先分析了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可能影响;其次评估了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中国各大区气候变化的情况与适应问题;探讨了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利弊关系,以及南水北调、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建设等重大工程的影响;最后进行了气候变化适应与减缓对策下的社会经济分析,并据此提出发展观念、决策机制、健全法制、环境建设和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咨询建议。

本书可供气象、环境、水文、生态等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政府管理部门有关人员以及高校师生参考。

目录

目录

第一章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

1.1气候和气候系统

1.1.1“气候”概念的演绎

1.1.2气候系统的构成及其演化

1.1.3 气候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

1.2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1.2.1自然界本身的气候变化

1.2.2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

1.3未来全球气候变化

1.3.1全球气候变化预测

1.3.2气候模式的发展和现状

1.3.3气候变化预测的不确定性

1.3.4未来50~100年气候演变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3.5气候变化与环境外交

1.4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区域响应

1.4.1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主要影响

1.4.2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

1.5IPCC评估报告和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

1.5.1IPCC背景

1.5.2 IPCC三次评估报告的主要科学结论和进展

1.5.3 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

参考文献

第二章中国的气候变化

2.1中国气候基本特征

2.1.1中国的地理特征

2.1.2中国的气候特征

2.1.3东亚季风

2.1.4东亚大气环流

2.2近两万年的气候变化

2.2.1末次冰期冰盛期

2.2.2新仙女木事件

2.2.3全新世大暖期

2.2.4全新世千年尺度的气候波动与气候事件

2.3近两千年的气候变化

2.3.1两千年来中国东部的气温变化

2.3.2两千年来中国东部降水量变化

2.3.3两千年来中国东部与西部气候变化比较

2.3.4中世纪暖期

2.3.5小冰期

2.4近百年的气候变化

2.4.11880年以来的气温变化

2.4.21880年以来中国东部降水量变化

2.4.31880年以来中国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

2.4.4气候变暖

2.5气候极端值与极端事件

2.5.1极端最高气温

2.5.2极端最低气温

2.5.3极端强降水(雨日)

2.6气候灾害

2.6.1干旱

2.6.2洪涝

2.6.3高温热浪

2.6.4霜冻

2.6.5东北低温

2.6.6寒潮

2.6.7雪灾

2.6.8热带气旋

2.6.9沙尘暴

2.7中国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联系

2.7.1区域和行星尺度气候的定义和决定因子

2.7.2近百年来中国与全球气候变化的一致性

2.7.3近百年来中国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差异性

2.7.4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气候变化的机理

参考文献

第三章冰冻圈与陆地水环境的变化

3.1西部冰川分布及其变化

3.1.1现代冰川分布特征与类型

3.1.2距今2.1万年(末次冰期盛期)的冰川规模与环境

3.1.3距今1万年以来的冰川进退波动

3.1.4小冰期以来的冰川变化

3.1.5近数十年来的冰川变化

3.2中国冻土及其变化

3.2.1中国现代冻土分布

3.2.2中国现代多年冻土类型及特征

3.2.3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变化

3.2.4西部高山多年冻土的变化

3.2.5我国高纬度多年冻土的变化

3.2.6近50年来我国季节冻土的变化

3.3季节积雪

3.3.1积雪空间分布现状

3.3.2积雪季节变化特征

3.3.3近50年来积雪年际变化

3.4中国河流

3.4.1中国河流概况

3.4.2外流河的特点及其变化

3.4.3内流河的特点及其变化

3.5湖泊与湿地

3.5.1中国湖泊

3.5.2中国沼泽湿地

参考文献

第四章中国陆地生态环境与山地灾害的变化

4.1森林

4.1.1现代森林类型、分布与特点

4.1.2天然森林的分布及变化

4.2草原

4.2.1草原的类型、分布与特征

4.2.2草原的变化及其成因

4.3沙漠和沙漠化

4.3.1沙漠和沙漠化概念及其类型划分指标

4.3.2现代沙漠(含沙地)和沙漠化土地分布现状

4.3.3末次冰期冰盛期以来沙漠和沙地演变过程

4.3.4沙漠、沙地及沙漠化演变的成因

4.4水土流失

4.4.1水土流失现状、类型和分布特征

4.4.2水土流失演化过程

4.4.3水土流失中自然侵蚀与人为加速侵蚀贡献率分析

4.5盐渍土与盐渍化

4.5.1盐渍土的类型、特点和分布

4.5.2盐渍化演变过程

4.5.3土壤积盐成因分析

4.6生物多样性

4.6.1生物多样性现状

4.6.2生物多样性的演变过程与成因

4.7山地灾害

4.7.1山地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4.7.2山地灾害的若干特点

4.7.3山地灾害的演变和成因

参考文献

第五章中国近海及海岸带气候与环境的演变

5.1近海气候特征与变化

5.1.1近海气候的基本特征

5.1.2近百年近海温度的变化

5.1.3近百年近海热带气旋的变化

5.2近海海洋灾害

5.2.1风暴潮灾害

5.2.2风暴浪灾害

5.2.3海冰灾害

5.2.4赤潮灾害

5.2.5海洋灾害的损失

5.3海平面变化

5.3.1历史海平面变化的基本特征

5.3.2近50年海平面变化趋势

5.4海底地貌与沉积

5.4.1海底地貌类型

5.4.2海底沉积相带

5.5海岸带环境演变

5.5.1海岸线的变迁

5.5.2现代三角洲的发展

5.5.3珊瑚礁

5.5.4滩涂湿地

5.5.5红树林

5.5.6海岸侵蚀

5.6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

5.6.1长江河口

5.6.2黄河口

参考文献

第六章海洋和陆面过程在中国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6.1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与环流变化及其在中国气候变异中的作用

6.1.1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6.1.2西太平洋暖池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6.1.3热带印度洋海温和南海海温变化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6.1.4黑潮区域海温变化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6.2海气耦合涛动与中国气候变化

6.2.1北大西洋涛动(NAO)

6.2.2北极涛动(AO)

6.2.3南极涛动(AAO)

6.2.4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

6.3陆面过程在中国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6.3.1陆面过程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

6.3.2植被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6.3.3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化

6.3.4土壤水分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6.4极地海冰和欧亚积雪覆盖对中国气候变化的影响

6.4.1北极海冰变异及其对东亚季风和降水的影响

6.4.2南极海冰变异的影响

6.4.3欧亚积雪影响及其与高原积雪的区别

参考文献

第七章青藏高原对中国气候和环境演变的作用

7.1青藏高原隆升

7.1.1青藏高原隆升研究

7.1.2目前关于青藏高原隆升的基本观念

7.2青藏高原区域气候特征及其变化

7.2.1青藏高原热力特征

7.2.2青藏高原动力特征

7.2.3青藏高原气候变化

7.3青藏高原作用与中国气候格局形成

7.3.1青藏高原热力、动力效应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7.3.2青藏高原与亚洲季风

7.3.3青藏高原与周边区域大气水分循环及其影响

7.3.4青藏高原影响与中国区域气候分异格局

7.4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7.4.1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环境演变的意义

7.4.2对湖泊江河水系演化的影响

7.4.3青藏高原冰川的发育及其对气候的反馈

7.4.4黄土高原的形成与沙漠的扩展

参考文献

第八章亚洲季风及其与中国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关系

8.1亚洲季风的形成及不同时间尺度的变率

8.1.1亚洲季风系统及其成员

8.1.2亚洲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

8.1.3亚洲季风的多时间尺度变率

8.2亚洲季风的异常及其与中国气候的关系

8.2.1夏季风的变率与中国旱涝的关系

8.2.2东亚冬季风活动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8.3东亚季风在中国区域气候与环境变化中的作用

8.3.1东亚季风对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

8.3.2东亚季风对中国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

8.3.3东亚季风对中国区域水循环的影响

8.4亚洲季风与全球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

8.4.1亚洲季风的遥相关型

8.4.2全球气候变化对亚洲季风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九章人类活动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9.1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

9.1.1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及其辐射强迫变化

9.1.2增强的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化

9.1.3增强的温室效应与中国气候变化

9.2人为气溶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9.2.1大气中气溶胶的光学特征和浓度分布

9.2.2气溶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9.3空气污染与大气环境

9.3.1中国空气污染物的若干特征

9.3.2中国大气环境的现状和趋势

9.3.3中国的酸雨

9.3.4空气污染物的其他影响

9.4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9.4.1过去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9.4.2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碳循环的影响

9.4.3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十章未来人为气候变化的预估

10.1气候模式在未来气候变化预估中的应用

10.1.1当今气候模式的主要特征

10.1.2气候模式在未来气候变化预估中的应用

10.2全球气候模式预估21世纪中国气候变化情景

10.2.1全球气候模式与试验设计简介

10.2.2预估21世纪中国温度的变化

10.2.3预估21世纪中国降水的变化

10.2.4预估21世纪中国极端温度的变化

10.3中国区域气候模式预估21世纪气候变化

10.3.1中国区域气候模式和人类排放试验设计简介

10.3.2预估未来中国气温的变化

10.3.3预估未来中国降水的变化

10.3.4中国各地区气温和降水的变化

10.3.5极端天气事件的变化

10.3.6台风活动的变化

10.3.7综合预估结论

10.4中国海平面变化的预估

10.4.1全球海平面变化预估的主要进展

10.4.2我国海平面变化预估的主要进展

10.4.3预估结论

10.5未来气候变化预估中存在的问题与不确定性分析

10.5.1未来中国气候变化预估的可靠性

10.5.2对气候系统过程与反馈认识的不确定性

10.5.3气候模式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10.5.4未来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情景的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名词解释

缩略语

目录

第十一章气候与环境变化对中国影响的综合分析提要

11.1中国面临的主要气候与环境问题及其影响

11.1.1中国气候变化的区域异同性及趋势

11.1.2中国面临的主要气候问题与影响

11.1.3中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影响

11.2应对气候与环境变化的社会经济分析

11.2.1应对气候与环境变化的综合分析框架

11.2.2气候与环境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1.2.3适应气候与环境变化的重要举措及社会经济影响

11.2.4减缓气候与环境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气候环境未来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提要

12.1气候环境变化影响生态系统的过程与机理

12.1.1CO2倍增影响生态系统的过程与机理

12.1.2温度变化影响生态系统的过程与机理

12.1.3水分变化影响生态系统的过程与机理

12.1.4水热与CO2协同作用影响生态系统的过程与机理

12.1.5UV-B辐射变化影响生态系统的过程与机理

12.1.6臭氧变化影响生态系统的过程与机理

12.1.7人为干扰影响生态系统的过程与机理

12.2气候环境变化对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12.2.1气候变化对植被/生态系统的影响

12.2.2森林生态系统

12.2.3草原生态系统

12.2.4农田生态系统(水稻、小麦、玉米、大豆)

12.3气候环境变化对我国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影响

12.3.1.海岸湿地生态系统

12.3.2珊瑚礁生态系统

12.3.3红树林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农业、主要自然生态系统和水资源对气候环境变化的脆弱性分析提要

13.1农业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分析

13.1.1农业脆弱性的定义和评价范围

13.1.2农业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

13.1.3极端气候与环境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13.1.4农业的脆弱性与可持续性

13.1.5我国农业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评价

3.1.6适应性对策

13.2主要自然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

13.2.1自然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定义和评估

13.2.2植物的敏感性和中国生态环境的敏感带分布

13.2.3自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13.2.4脆弱性评估和脆弱区分布

12.2.5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对策

13.3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分析

13.3.1水资源系统脆弱性的定义及影响因子

13.3.2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13.3.3极端气候与环境灾害对水资源的影响

13.3.4水资源系统的脆弱性指标

13.2.5水资源系统的脆弱性及其分布

13.2.6应对气候变化的水资源适应性对策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气候与环境变化对生态和社会经济影响的利弊分析提要

14.1冰川、积雪、冻土未来变化的利弊分析

14.1.1冰雪变化的利弊分析

14.1.2冻土变化的影响

14.2植被生态系统变化的利弊分析

14.2.1森林变化的利弊分析

14.2.2草地变化的利弊分析

14.3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利弊分析

14.3.1气候变化对中国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历史借鉴

14.3.2国际研究成果对气候可能影响我国生物多样性未来变化的科学参考文献

14.3.3生物多样性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14.4土地退化的未来趋势及其影响

14.4.1未来气候变化对土地沙漠化的可能影响

14.4.2土地盐碱化

14.4.3水土流失变化的影响与未来趋势预估

14.5气候与环境变化对工业与交通部门影响的利弊分析

14.5.1气候与环境变化对工业原材料部门的影响

14.6.2气候与环境变化对食品制造与加工业的影响

14.6.3气候与环境变化对能源行业的影响

14.6.4气候与环境变化对交通运输业的影响

14.6气候与环境变化对服务业和居民生活的利弊分析

14.6.1气候与环境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14.6.2气候与环境变化对保险业与金融投资领域的影响

14.6.3气候与环境变化对医疗卫生行业的利弊分析

14.6.4气候与环境变化对居民生活的利弊分析

14.8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气候和环境变化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影响分析

提要.

15.1气候和环境变化分区分区原则与方法

15.1.2分区结果

15.2气候和环境变化对华北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15.2.1战略地位

15.2.2气候和环境变化的主要问题及影响

15.2.3主要对策

15.3气候和环境变化对东北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15.3.1战略地位

15.3.2气候和环境变化的主要问题及影响

15.3.3主要对策

15.4气候和环境变化对华东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15.4.1战略地位

15.4.2气候和环境变化的主要问题及影响

15.4.3主要对策

15.5气候和环境变化对华中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15.5.1战略地位

15.5.2气候和环境变化的主要问题及影响

15.5.3主要对策

15.6气候和环境变化对华南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15.6.1战略地位

15.6.2气候和环境变化的主要问题及影响

15.6.3主要对策

15.7气候和环境变化对西南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15.7.1战略地位

15.7.2气候和环境变化的问题及影响

15.7.2主要对策

15.8气候和环境变化对西北区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15.8.1战略地位

15.8.2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影响和对策

15.9区域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的综合分析

15.9.1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生态与环境变化挑战

15.9.2中国区域生态与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15.9.3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主要战略对策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气候和环境变化与我国重大工程建设和经济发展关系的分析提要

16.1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重大工程与经济建设的影响

16.1.1沿海地区的基本特点

16.1.2气候变化对沿海地区的影响

16.1.3对策措施

16.2气候变化与长江旱涝灾害及三峡工程的关系

16.2.1长江流域的历史暴雨洪水

16.2.2长江流域的干旱及枯水径流

16.2.3长江流域旱涝灾害的主要因素

16.2.4气候变化对长江流域洪水及枯水的可能影响

16.2.5气候变化对三峡水库运行风险的可能影响

16.2.6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

16.3华北水资源短缺与南水北调

16.3.1影响华北水资源短缺的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

16.3.2近50年华北地区径流变化

16.3.3南水北调三条路线及其调水量

16.3.4气候变化对南水北调工程调水量的可能影响

16.3.5华北水资源短缺的适应对策

16.4气候与环境变化对山地灾害影响的利弊分析

16.4.1对崩塌滑坡泥石流影响的趋势

16.4.2对高寒山地冰雪灾害的影响

16.4.3山地灾害发展态势及防御对策

16.5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寒区工程的影响

16.5.1冻土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16.5.2气候变化对寒区工程稳定性的影响

16.5.3寒区工程稳定性对策

16.6气候变化与西北沙漠化防治及水土保持

16.6.1气候变化与西北干旱区的沙漠化

16.6.2气候变化与西北半干旱区水土流失

16.7气候变化与退耕退牧还林还草

16.7.1气候变化与自然地带的位移

16.7.2依据地域分异规律实施退耕退牧还林还草

16.7.3退耕退牧与三北防护林建设

16.7.4调整干旱半干旱区的土地利用结构

16.8气候变化对内陆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影响

16.8.1内陆河流域水资源与环境变化

16.8.2内陆河流域综合治理及其环境生态效应

16.8.3未来气候变化对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的影响

16.8.4流域综合治理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分析

16.8.5流域综合治理对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

参考文献

第十七章减缓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分析提要

17.1减缓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17.1.1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之一

17.1.2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17.1.3中国可持续发展与减排

17.1.4可持续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17.1.5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的伴生效益

17.2排放情景分析

17.2.1情景方法论

17.2.2情景定义和主要假定

17.2.3情景结果

17.2.4全球减缓情景

17.2.5减缓情景政策

17.2.6不确定性分析

17.3中国温室气体减排对策

17.3.1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的主要领域

17.3.2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减排增量成本

17.3.3碳减排的宏观影响

17.4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综合分析

17.4.1减缓与适应综合分析的必要性

17.4.2减缓和适应的差别和联系

17.4.3减缓和适应的协同

17.4.4适应性排放问题

17.4.5减缓和适应的权衡取舍

17.4.6减缓、适应与可持续发展

17.5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政策建议

17.5.1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

17.5.2应对气候变化我国面临的挑战

17.5.3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机遇

17.5.4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名词解释

缩略语[1]

参考文献

  1. 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道客巴巴网,201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