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中国画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画家

江苏宜兴屺亭桥人,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第一任中央美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徐悲鸿的一生,以他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杰

出的艺术成就和对中国美术事业的卓越贡献,深为世人敬仰。

宜兴徐悲鸿纪念馆,座落在宜兴亦园内,1988年10月26日开馆,著名书画家吴作人题写馆名[1] 。馆内常年陈列徐悲鸿生平介绍及其书画作品[2] ,并陈列有徐悲鸿的学生及当代著名书画家吴作人、李可染、黄胄、沙孟海、费新我等书画作品。开馆以来,已接待观众十余万人次,党和国家领导人李瑞环、乔石、宋平,书画界名人钱绍武廖静文尹瘦石等,以及许多海外朋友,都曾光临本馆。1914年,徐悲鸿来到上海,一位在中国公学担任教授的同乡徐子明曾将悲鸿的画推荐给夏日[3] 。。

中文名 :中国画家

出生地 :中国

外文名 :Chinese painter

目录 : 1黄宾虹 : 2徐悲鸿 : 3齐白石 : 4刘海粟 : 5张大千 : 6林散之 : 7张择端

1黄宾虹

(1865-1955)

现代杰出画家。名质,字朴存、朴岑、亦作朴丞、劈琴、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等。祖籍安徽歙县,出生于浙江金华。幼喜绘画,课余之暇,兼习篆

刻。6岁时,临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册,1887年赴扬州,从郑珊学山水,从陈崇光(若木)学花鸟。后居上海三十年,前二十年,主要在报社、书局任职,从

事新闻与美术编辑工作;后转做教育工作,先后任上海各艺术学校的教授。又曾在北京、杭州等地美术学院任教。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他的技法,行

力于李流芳,程邃,以及 残,弘仁等,但也兼法宋、元各家。所作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洗耳恭听练凝重,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

处,有纵横奇峭之趣。七十岁后,后画作品,兴会淋漓、浑厚华滋;喜以积墨、泼墨、破墨、宿墨互用,使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所谓“黑、密、厚、重”的画

风,正是他显著的特色。他的书法“钟鼎”的功力较深。其著作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古画微》、《画学编》、《金石书画编》、《画法要

旨》等,与邓实合辑《美术丛书》并有辑本《黄宾虹画语录》。 由于其在美术史上的突出贡献,在其90岁寿辰时,国家授予其“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荣誉称号。是

20世纪传统中国画(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四大家之一。有“再举新安画派大旗,终成一代宗师”之誉。

2徐悲鸿

1895--1953

江苏宜兴屺亭桥人,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第一任中央美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徐悲鸿的一生,以他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杰

出的艺术成就和对中国美术事业的卓越贡献,深为世人敬仰。

宜兴徐悲鸿纪念馆,座落在宜兴亦园内,1988年10月26日开馆,著名书画家吴作人题写馆名。馆内常年陈列徐悲鸿生平介绍及其书画作品,并陈列有徐悲鸿的学生及

当代著名书画家吴作人、李可染、黄胄、沙孟海、费新我等书画作品。开馆以来,已接待观众十余万人次,党和国家领导人李瑞环、乔石、宋平,书画界名人钱绍

武、廖静文、尹瘦石等,以及许多海外朋友,都曾光临本馆。现被命名为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宜兴市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

宜兴是徐悲鸿的故乡,宜兴人民为家乡哺育出这样卓越的艺术大师而感到光荣、自豪。徐悲鸿的光辉业绩永载史册,并将永远激励家乡人民奋发向上,开拓前进。

3齐白石

(1864--1957)

我国二十世纪著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湖南湘潭人, 原名纯芝,字渭清,兰亭,后改名璜,字萍生,小名阿芝,号白

石、白石翁、老白、又号寄萍、老萍、借山翁、杏子坞老民、齐大、木居士、三百石印富翁等,别号借山馆主者、白石山人、寄萍老人等。

齐白石家境贫困,世代务农,仅在12岁前随外祖父读过一段私塾。他砍柴、放牛、种田,什么活都干,12岁学木匠,15岁学雕花木工,挣钱

养家。那时雕花,差不多千篇一律,他突破陈规,"造出许多新的花样"。人称 "芝木匠",1882年他给一家雕花,在主顾家"无意间见到一部干

隆年间刻的《芥子园画谱》,五彩套印",非常高兴,一幅一幅地勾影,足足画了半年。 1888年,齐白石27岁时开始绘画生涯,先后从萧乡陔

、文少可、胡沁园、谭溥等人学画,从陈作埚读书,从王湘绮攻读诗文,任龙山诗社社长。1902年起,出游陕西、北京、江西、广东、广西。

七年间"五出五归",得见名山大川,画风由工转写,书法由何绍基体转学魏碑,篆刻由丁、黄一路改学赵之谦体。1917年二进北京,结识陈

师曾、姚茫父等,次年返湖南。1919年定居北京,从陈师曾劝,始行变法。1926年应林风眠聘于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任教。1936年游四川。

1937年自加两岁。60岁后定居北京,以篆刻卖画为生。这时期他与梅兰芳相识,第一次碰面时,齐白石为梅兰芳画草虫,梅兰芳则为齐白

石唱一段贵妃醉酒。抗日战争期间,北平沦陷,表示"画不卖与官家"。1946年重操卖画治印生涯,同年赴南京、上海举办个展,并应徐悲鸿聘

,任北平艺专名誉教授。1949年当选中国文联委员、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委员。1952年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曾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

称号。195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通讯院士"荣誉状。1956年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1957年,担任北京中国

画院名誉院长,同年9月16日谢世。卒年95岁。

齐白石是在各方面造诣都很高的现代绘画大师,他跨越了两个世纪,活到将近百岁。继清末民初海派画家之后,他把传统中国画推到了一个

新的高峰。他的人品、绘画、诗句、书法、篆刻,无不出类拔翠。他的风格对现代乃至当代中国画创作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 1963年被世界

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同年于中国美术馆举办《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诞生100周年纪念展览会》。1983年底至1984年1月于

中国美术馆举办《纪念齐白石诞辰120周年作品展览》。有《白石诗草》、《白石印草》、《齐白石作品选集》、《齐白石作品集》、《齐白石

山水画选》等问世。

4刘海粟

(1896—1994)

是杰出的美术家、教育家、美术史家、画家。江苏省武进县青云坊村人。刘海粟6岁读私塾、酷爱书画。14岁到上海,入画家周湘主持的背景画传习所学西洋画。1912

年11月在上海乍浦路创办现代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上海国画美术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前身),任校长,招收了徐悲鸿、王济远等高材生,并冲破封建势力,首

创男女同校,增加用人体模特和旅行写生。1918年到北京大学讲学,并第一次举行个人画展,收到蔡元培、郭沫若的称赞。

1919年他到日本考察绘画及美术教育,并出席日本帝国美术院第一次美展开幕式,回国后创办天马会。1920年10月代表中国新艺术界,赴日本参加帝国美术院开幕大

典,和日本画家藤岛武二、满国古四郎、桥本关云等交游论艺,其油画作品备受日本画坛重视和推崇,被称为"东方艺坛的狮"。

回国后,充实了美术院的课程和设备,成为当时国内美术最高学府,并著有《米勒传》、《塞尚传》,介绍西洋艺术,颇有影响。

1927年受军阀孙传芳迫害通辑,逃亡日本。朝日新闻社曾为他在东京举行画展。1938年春回上海,应上海中华书局之邀,写成八十万言的巨著《海粟丛书》六卷,分

《西画苑》、《国画苑》、《海粟国画、海粟油画》三部分,画论精辟,广为流传。

5张大千

(1899~1983)

中国现代中国画家。名权,后改作爰,号大千,小名季爰。1899年5月10 日生于四川省内江县。先世广东省番禺县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迁蜀,卜居内江。父张怀

忠,早年从事教育,后从政,再改盐业。母曾氏友贞,善绘事,姊名琼枝,亦善画。兄弟10人,二兄张泽,别号虎痴,以画虎名于世。

张大千排行第八,7岁启蒙课读,9岁习画,12岁能画山水、花鸟和人物,见者呼为神童。13岁就读于新式学堂,至19岁与仲兄张泽留学日本京都,学习绘画与染织。

1919年,返上海,拜曾熙为师,因未婚妻谢舜华去世,痛而在松江禅定寺出家,法号大千。3月后还俗,奉命归川,与曾庆蓉结婚。婚后重返上海,从师于李瑞清,

曾、李二师以清末遗老提倡书法、绘画,对他影响颇深。曾熙始为他取名曰“猿”(亦写作猿),省作爰。张大千在上海结识吴昌硕、黄宾虹、王震、冯超然、吴观

岱、吴待秋、吴湖帆、郑午昌等。1924年,在上海首次举行个人画展。1929年筹办全国美展,任干事会员。1931年,与兄张泽一同作为唐宋元明中国画展代表赴日

本。次年,全家移居苏州,住网师园。其时,张大千潜心于历代名家杰作,尤沉酣于石涛,凡能得见,靡不心摹手追。1933年,应南京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艺术系

主任徐悲鸿之邀,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转年即辞职,专事创作。1936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张大千画集》,徐悲鸿作序,推誉“五百年来一大千”。1938年,

经上海、香港返蜀,居青城山上清宫,临摹宋元名迹。1940年,赴敦煌莫高窟临摹历代壁画,前后共计2年零7个月,共临摹276幅,并为莫高窟重新编号。1943年,出

版《大风堂临摹敦煌壁画》。敦煌之行,轰动了文化界,促进了艺术家、史学家对发掘敦煌宝藏的兴趣。抗战胜利后,张大千的作品先后在巴黎、伦敦、日内瓦和国

内各地展出,声名大震。1949年,暂居香港,游台湾,次年应印度美术会之邀赴新德里举行画展,并留居印度大吉岭年余,其间曾去阿旃陀石窟临摹壁画,以之与敦

煌莫高窟壁画作比较研究。在印期间所绘作品多精细工笔,且有《大吉岭诗稿》1卷。1951年返港,翌年迁居阿根廷;1953年,再移居巴西,在圣保罗购地150亩,建

中国式庄园——八德园,留居17年。1955年,所藏画以《大风堂名迹》4册在日本东京出版。1956年,首次欧洲之行,赴法国与毕加索会见。1957年,以写意画《秋海

棠》被纽约国际艺术学会选为世界大画家,并荣获金奖。此后,又相继在法国、比利时、希腊、西班牙、瑞士、新加坡、泰国、德国、英国、巴西、美国及香港等办

画展。1969年,迁居美国旧金山,修园名曰环筚庵。居美10年,是张大千创作的鼎盛期。1972年,在旧金山举办四十年回顾展。1973年,捐赠作品108幅给台北历史博

物馆。1974年,获美国加州太平洋大学名誉人文博士学位。1978年,移居台北,于台北外双溪筑摩耶精舍。晚年思乡而不得归,于1983年4月2日因心脏病逝世。

中国古代十大画家:顾恺之、李思训、王诜、米芾、米友仁、李公麟、倪瓒、王绂、徐渭、朱耷。

顾恺之(348— 409 )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

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

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李思训(651-716,一作648-713)唐代杰出画家。字健。汉族,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唐宗室孝斌之子。以战功闻名于时。曾任过武卫大将军,世称“大李将

军”。唐武德元年,叔良官拜刑部侍郎,并进爵为王。武德四年,突厥人入侵,李渊命叔良率五军击之。叔良被流矢射中而薨,死后被赠左翊卫大将军、灵州总管,

谥曰肃。

王诜(1036-1093后,一作1048-1104后)字晋卿,太原(今属山西)人,后徙开封(今属河南)。熙宁二年(1069)娶英宗女魏国大长公主,拜左卫将军、驸马都

尉。元丰二年,因受苏轼牵联贬官,落附马都尉。责授昭化军节度行军司马,均州安置,移颍州安置。元佑元年(1086)复登州刺史、驸马都尉。卒,赠昭化军节度

使,谥荣安。能书画属文,工于棋。其词音调谐美,语言清丽,情致缠绵。

米芾,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吴人,祖籍太原。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号米颠。书画自成一家。精于鉴别。曾

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米友仁是北宋书画家米芾的长子,深得宋高宗的赏识,他承继并发展米芾的山水技法,奠定“米氏云山”的特殊表现方式,就是以表现雨后山水的烟雨蒙蒙、变幻空

灵而见称。其父子二人有大、小米之称。早年以书画知名,北宋宣和四年(1122)应选入掌书学,南渡后备受高宗优遇,官至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高宗赵构曾命

他鉴定法书。但对鉴别书画“往往有一时附会迎合上意者”。工书法,虽不逮其父,然如王、谢家子弟,却自有一种风格。

李公麟 (1049-1106)北宋著名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汉族,庐江郡舒州(今安徽桐城)人。神宗熙宁三年进士,历泗州录事参军,以陆佃荐,为中书门下后

省删定官、御史检法。好古博学,长于诗,精鉴别古器物。尤以画著名,凡人物、释道、鞍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时推为宋画中第一人。李公麟因风痹致仕,

归居龙眠山庄,自作《山庄图》,为世所宝。传世作品有《五马图》等。

倪瓒 (1301~1374)元代画家、诗人。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居士、云林子,或云林散人,别号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莆闲仙卿、幻霞子、东

海农、无住庵主、绝听子、曲全叟、沧海漫士、懒瓒、东海瓒、奚元朗。江苏无锡人。倪瓒博学好古,家雄于财,四方名士日至其门。元顺帝至正初忽散家财给亲

故,未几兵兴,逃渔舟以免。入明,黄冠野服,混迹编氓。工诗画,画山水意境幽深。有《清閟阁集》,与黄公望、王蒙、吴镇为元季四家。

王绂 明](一三六二至一四一六)一作芾,又作黻。字孟端,后以字行。号友石,别号鳌里、又号九龙山人、青城山人,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少为弟子员,永乐初以善画蔫,供事文渊阁,拜中书舍人。以墨竹名天下,得石室(文同)、橡林(吴镇)遗法,为明朝第一。山水师王蒙、倪瓒自有一种风度,

用笔精到,超出幼文(徐贲)、天游(陆广)之上,而与蒙并驾。长江远山,丛篁怪石,有意所适,无不妙绝。作家士气皆备,然其人品特高,能不为艺事所役,虽

片纸尺缣,苟非其人不可得也。尝月夜闻邻笛,乘兴画幅竹访遗之。其人乃大贾,喜甚,与绒绮各二,更求配幅。绂笑曰:“我为箫声访,汝以箫材报。汝俗子

也。”索前画裂之。博学,工诗。卒年五十五。

徐渭(1521—1593)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

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民间也普遍流传他的故事传说,关于他年轻时如何聪明,后来如何捉弄

官宦等。

朱耷(约1626年—约1705年)明末清初画家,明朝宗室。号八大山人,又号雪个、个山 、入屋、驴屋等,入清后改名道朗,字良月,号破云樵者,汉族,南昌(今属

江西)人 。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绘画以大笔水墨写意著称,并善于泼墨,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在创作上取法自然,笔墨简炼,大气

磅礴,独具新意,创造了高旷纵横的风格。林散之

6林散之

林散之(1898年11月20日-1989年12月6日),原名林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清光绪二十四年夏历十月七日生于江苏省江浦县乌江桥北

江家坂村(今属南京市浦口区),祖籍安徽和县乌江镇七棵松村。建国初,林散之当选安徽省第一届人民大会代表,曾任江浦县(时属安徽,现改名为浦口区)农田

委员会副主任、江浦县副县长。六十年代初入江苏省国画院任专职画师。曾为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

名,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林散之也被称为“当代草圣”。1989年12月6日因病辞世,终年92岁。

林散之,自幼喜欢书画。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 1989年12月6日因病辞世,终年90岁。林散之是“大

器晚成”的典型。也正因为其出大名很晚,数十年寒灯苦学,滋养了其书之气、韵、意、趣,使之能上达超凡的极高境界。也因其书具有超凡脱俗的境界、深邃隽永

的意韵,才能使书界中人对之品赏愈久,得益愈多,感受愈深,认识愈深。他对现代中国书法艺术事业的贡献,真可谓“功莫大焉”。为了纪念这位当代杰出的书法

大师、诗人、画家,后人为其建立了纪念馆和艺术馆。

1984年5月15日,日本书道访华团拜访林散之,团长、日本书坛巨孹青山杉雨敬题“草圣遗法在此翁”为赠。同年,北京《瞭望》 周刊四十七期发表《草圣遗风在此

翁》评介文章。林散之“当代草圣”之称从此传颂四方。

林散之暮年患脑动脉及全身主动脉硬化,多次住院疗养,每当稍有好转,他便吟诗或作

书、作画。1988年九十一岁时,他向故乡江浦县捐献历年书法精品一百七十件、画四十幅及所藏古砚两方,江浦县为建书画陈列馆于求雨山。1989年7月病重。10月,

病情进一步恶化。他自知命数将尽,一天上午起床后突要纸笔,写下“生天成佛”四字。至12月6日,与世长辞,终年九十二岁。

林散之的父亲林成璋是一位天性诚厚、无意功名的读书人,其个性与学养对林散之有直接的遗传与影响。林散之三岁即喜写写 画画,五岁能对物写生,六岁入塾读

书。自此至十三岁,七年间读完《百家姓》《千字文》、孔孟的经典及《左传》《古文观止》《诗经》《毛诗》《唐诗》等,又习作文、属对、作诗,习字则从描红

入手,继临颜、柳名碑,十二岁已能为邻居写春联。课余又写生,或钩摹《绣像三国演义》《绣像水浒传》中人物,大胆而富有想象力。因其顽皮,童年时闹出不少

趣事。

林散之

林散之十四岁时其父病故,家庭生活艰难。此后,他发奋求学,先从和县陈姓廪生读书,继去南京从张青甫学画人像。十六岁时因疮疾返乡。诗文请教廪生范柳堂,

书法从师范培开,并习武强身,十八岁应聘在和县姐丈家教书,并从张栗庵学诗及文辞,尽读其藏书,书法亦获其指授。十九岁娶赵姓女,次年,赵氏病故。二十一

岁时大病垂危,幸张师精医道,获救。二十二岁被全椒富户盛家选为婿,妻盛德粹贤淑达理,善治家,使其专心文艺,相伴数十年,感情甚笃。

林散之二十三岁时分得祖产水田近四亩,宅后山地数亩和原住房十间。又购周围荒岗,辟为果园,并植大量树木,名其居日“散木山房”。是时,其诗书画已颇有名

声。

二十六岁时,他着手编著《山水类编》,至二十九岁时完稿。三十二岁时,经张栗庵介绍,辞去教书工作,赴上海从黄宾虹学画山水,至三十四岁,因家中经济困难,还乡,仍教书。当年秋,家乡水灾,他挺身而出,义务主持圩事,公正廉明,甚受拥戴。

1934年,林散之三十七岁。遵黄宾虹教导,为师造化,孤身作万里游,得画稿八百余幅,诗近两百首。次年撰成《漫游小记》,连载于上海《旅行杂志》。1936年游

虞山、扬州等地。1937年游黄山,得诗十六首,画稿若干幅。

林散之草书

1938年,家乡为日寇侵占,林散之举家逃难,数年间,随身携诗稿、碑帖与笔墨纸砚,流浪中仍作诗书画不辍。1945年抗战胜利,他不胜慨叹,曾作诗十九首记之。

解放后,林散之于1951年被选为江浦县人代会常委,作为国家干部在江浦工作、生活了十二年。其间于1956年出任江浦县副县长,1958年当选为南京市政协常委,

1959年当选为江苏省政协 委员。1963年,他正欲退休时,江苏省国画院聘其为专职画师,迁居南京,与画家钱松岩同住一幢两层楼房,林宅在楼下。从此,专心书画

创作,成果日丰。

1966年林散之六十九岁时,夫人病逝,林悲拗万分,顿使双耳失聪。是年,“文革”运动爆发,林孤身一人在南京生活,来往于南京、扬州、乌江儿女间,如此经历

了七年的流浪生活。1970年春节除夕,他在乌江镇浴池洗澡,不慎跌人开水池中,全身严重烫伤,救治四个月始愈,右手五指粘并,幸被抢救了拇指、食指和中指,

尚可执笔,因自号“半残老人”。

1972年,为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人民中国》日文版杂志拟编发“中国现代书法作品选”特辑。评选中,他的草书条幅《毛主席词·清平乐会昌》得到郭沫若、赵

朴初、启功等权威人士的高度评价,书名初震。是时他七十五岁。次年元月,《人民中国》第一号出版,其作品单独列于特辑首页,在日本引起巨大反响。此后,日

本书道界的访华团体来中国,都以能拜会林散之为荣,对其书推崇备至。是年3月,他自江浦重返南京。1975年,他应荣宝斋之邀去北京,以其诗集《江上诗存》手稿

奉请赵朴初、启功教正。赵为作颂诗,启功为撰序文,给予极高赞誉。四年后,南京教师进修学院为之刊印三千册,从此流传海内外!

林散之第一草书

由于林散之在艺术上取得的卓越成就及其重大的社会影响, 1978年,他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书名大震后,他创作更勤,应人索请或参加展览,大量作品流传四方。

全国第一、二、三、四届书法展,他均出以精品。此外,1980年,先后在南京、合肥举办个人书画展,展出作品一百四十件。1982年,又在南京举办其祖孙三代书画

展。

数年间,林散之又创作了多幅巨制。如1980年他八十三岁时以丈二宣整幅作草书横披《自作诗·论书》,雄肆苍浑。1987年他九十岁时又以丈二宣整张作行草书条幅《自作诗·看长江大桥工程》,端秀苍劲。同年又为峨嵋山重修金顶书“金顶”二字,字径约二尺。又为福建妈祖庙以隶书写“和平女神 海峡之岛”八个大字,每字均用整张四尺宣写成。其巨作之雄风雅韵,感人至深,叹为观止。

1977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其草书毛主席《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念奴娇·鸟儿问答》合册。1981年,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林散之书画集》。1985年,安徽黄山书社出版《林散之诗书画 选集》,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林散之书法选集》。1986年,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其草书《论书诗卷》。

1984年5月15日,日本书道访华团拜访林散之,团长、日本书坛巨孹青山杉雨敬题“草圣遗法在此翁”为赠。同年,北京《瞭望》 周刊四十七期发表《草圣遗风在此翁》评介文章。林散之“当代草圣”之称从此传颂四方。

林散之暮年患脑动脉及全身主动脉硬化,多次住院疗养,每当稍有好转,他便吟诗或作

书、作画。1988年九十一岁时,他向故乡江浦县捐献历年书法精品一百七十件、画四十幅及所藏古砚两方,江浦县为建书画陈列馆于求雨山。1989年7月病重。10月,

病情进一步恶化。他自知命数将尽,一天上午起床后突要纸笔,写下“生天成佛”四字。至12月6日,与世长辞,终年九十二岁。

林散之先生为何会葬在采石矶呢?一是林散之先生终身钦慕李白的人品和才艺。1982年清明节,林先生曾为迟逝的盛夫人题写过一篇墓记:“翠螺山色阳晴变,扬女

潮声近近连;身后一杯平静土,共君永此傍青莲。”(翠螺山即采石矶,李白为青莲居士)。把墓地选正在太白楼之侧,取诗仙为邻,诗书两绝,成万世嘉话;二是

林散之本籍为安徽和县乌江,出生于南京江浦乌江(此乌江即项羽自刎处,两个乌江虽分隔两省,其实只相距13公里),取采石矶隔长江工具相望。林散之生前曾十

数次登临采石矶,寻访前人遗址,面临滚滚长江,遥望家乡,写生做画,抒情赋诗,情无所系。采石矶正在林先生心外属其家乡范围。

7张择端

张择端(1085年—1145年),字正道。汉族,琅邪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著名画家。

《清明上河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作者张择端。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汴

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这幅长卷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

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迷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

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春光。疏林薄雾,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令人感

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

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有间"王家纸马店”,是卖扫墓祭品的。河里船只来往,首尾

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紧张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因状若飞

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或用竹篙撑,或用长竹钩住桥梁,或用麻绳挽船,或忙着放下桅杆以顺利通过桥拱。邻船的人也指指点点像在大声吆喝

着什么。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紧张议论,期盼大船顺利通过。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屋宇鳞次栉比。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的专门经

营,还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整面修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

流不息。做生意的商贾、看街景的士绅、骑马的官吏、叫卖的小贩、乘轿的大家眷属、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问路的外乡游客、听说书的街巷小儿、酒楼中狂饮的豪

门子弟、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五米多长

的画卷里,共计描绘了五百五十多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

特征。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 词条标签: 画家 中国 艺术家

视频

中国手指画家:韩隐上传于 2021-09-06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