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国砚文化:砚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艾泽拉斯

《中国砚文化:砚雕》是《中国砚文化》系列图书中的第一本,是把砚和相关活动上升到艺术理论高度的一种尝试,是传统砚文化的继续和深入。

《中国砚文化:砚雕》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章节的内容:一、砚雕的历史、古代砚雕的流派及传承和发展;二、砚的基础知识,包括砚的构造、经典的砚式和传统砚式的主要要求;三、砚的制作,制作的前期准备、工艺流程以及如何包装;四、砚雕的艺术构成,艺术砚的设计与制作、不同类型的艺术砚的处理手法;五、相关砚雕的图片赏析。《砚雕》例证丰富,文字通俗,图片精美,全面介绍了砚雕历史、砚雕知识与砚雕技艺,兼具知识性与实用性,对砚雕工作者、砚台爱好、收藏与研究者具有参考价值。

基本内容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开本:16

ISBN:7535662048、9787535662040

出版日期:2013年6月1日

书名:中国砚文化:砚雕

作者:吴荣开

页数:147页

语种:简体中文

类型:艺术

品牌:湖南美术出版社

内容简介

《中国砚文化:砚雕》内容详实,例证丰富,文字通俗,图片精美,全面介绍了砚雕历史、砚雕知识与砚雕技艺,兼具知识性与实用性,对砚雕工作者、砚台爱好、收藏与研究者具有参考价值。湖南美术出版社在推出《中国名砚》丛书得到市场认可后,再次邀请作者主编《中国砚文化》丛书作为名砚系列图书的后续产品。

作者简介

吴荣开,男,汉族,一九七三年出生,江西婺源人,现为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其作品具有思想性和文化艺术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收藏价值。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述

一、引言

二、砚雕的历史

(一)萌芽于史前

(二)发展于两汉

(三)兴盛于隋唐

(四)卓越于宋元

(五)精繁于明清

(六)辉煌于当代

三、砚雕的风格及历史流派

(一)砚雕的风格

(二)历史流派

四、历史上的制砚名家

第二章 砚雕的基本知识

一、砚的基本结构

二、历史上的经典砚式

三、砚雕与一般雕刻的区别

(一)砚雕不应纹饰满身

(二)砚雕不宜做立体造型

(三)砚雕要选择专用砚材

四、现代砚雕与古代砚雕的区别

(一)器形更加丰富

(二)题材更加广泛

(三)技艺更加成熟

(四)风格更加多样

(五)艺术表现力更强

第三章 砚雕的基本内容

一、砚雕的设备工具

(一)砚雕的设备

(二)砚雕的刀具

(三)其他工具

二、砚雕的基本内容

(一)砚体的雕刻

(二)纹饰图案的雕刻

三、砚雕的雕刻技法和表现手法

(一)雕刻技法

(二)表现手法

四、砚雕的刀法及应用

(一)刀法的种类及表现效果

(二)砚雕刀法的应用

第四章 常规砚与艺术砚的雕刻

一、常规砚的制作过程

(一)整形

(二)起边

(三)铲堂

(四)挖池

(五)挖覆手

(六)修整

(七)刻花

(八)打磨

二、常规砚雕刻的基本要求

(一)材质的要求

(二)实用性要求

(三)工艺的要求

(四)比例的要求

三、艺术砚的创作步骤

(一)选料

(二)构思设计

(三)勾样

(四)出坯

(五)二次勾样

(六)粗雕

(七)精雕

(八)磨光

(九)刻字

(十)上光

四、艺术砚创作的评判标准

(一)创意要新颖

(二)设计要合理

(三)技艺要娴熟

(四)繁简要适当

(五)风格要鲜明

第五章 砚雕艺术

一、一般砚雕工艺与砚雕艺术

二、艺术砚的处理方法

(一)不同砚材的处理方法

(二)不同纹色的处理方法

(三)不同形状的处理方法

(四)不同肌理的处理方法

三、艺术砚的表现技法

(一)不同题材的表现技法

(二)意境的表现方法

四、砚铭和款识的表现技法

(一)砚铭的书写

(二)砚铭的镌刻

五、砚雕艺术中的几大关系

(一)整体关系

(二)主次关系

(三)虚实关系

(四)疏密关系

(五)线面关系

(六)粗细关系

(七)方圆关系

(八)动静关系

(九)刚柔关系

(十)守破关系

第六章 感悟砚雕

一、砚雕艺术的内外功夫

二、砚雕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三、我与砚雕

第七章 精品赏析

后记

后记

看着眼前即将付梓的书稿,我的心中百感交集。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出生在歙砚(龙尾砚)的发祥地—江西婺源。那时县里有个大畈鱼子砚厂,记得每当放学之后到那里去玩,看到那一块块青黛色的石头在刻砚师傅的雕刀下成为一方方纹饰精美、造型各异的砚台,不仅被深深地吸引以至痴迷,而且对师傅们羡慕崇拜得不行,梦想着自己将来也能有机会成为他们那样技艺精绝的人。说来也巧,在我高中毕业后,经朋友介绍我还真就进了砚厂当了一名制砚工人,圆了我的梦,并从此和砚雕结下了不解之缘,走上通往艺术殿堂的路。

在其后几年的工作中,我深得老师傅们的重视和厚爱,他们严格的教育和传授,使我的砚雕技艺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本功,特别是我在那里有幸结识了砚雕大师胡中泰并得到他的悉心指导,使我在砚雕的设计创作理念上有了很大提高。

但是相对而言,婺源毕竟是一个地域较为偏僻,文化积淀相对浅薄的地方。为了我的砚雕能有进一步的发展,在本世纪初期我来到北京。在北京我接触到不少砚界的专家、学者和同人,有机会阅读了许多与砚有关的著作,亲眼目睹了许多古今诸多砚种和各砚雕流派的精品,进一步加深了我对砚雕的理解,切实感受到中国砚雕艺术的博大精深,与此同时,也萌发出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把自己从艺以来学习砚雕的心得和感悟写出来,为砚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作点贡献。

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对我这个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来说,拿笔显然远比拿刻刀困难得多。但在众多专家和学者的鼓励下,在砚界同人和朋友的帮助下,在我自己坚定信念的支撑中,我还是在历经了两个寒暑后交出了这份答卷。为此,我在这里首先要感谢蔡鸿茹老师在百忙中为本书写了序言,还要感谢刘演良、姜书璞、刘克唐、胡中泰、李铁民等诸多老师提供的精美作品,为本书增色多多。限于篇幅之囿,还有许多老师、同仁、朋友不能一一具名,感谢你们提供的精美的作品图片。最后,我还要感谢郭兵、关键老师对本书的结构、文字进行的加工和润色。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自己毕竟年轻,学识和经验都差得很远,因此书中缺点谬误肯定难免,谨请大家不吝批评指正!

2013年3月 吴荣开于北京雪辰砚斋[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