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简称紫金山天文台、紫台,英语:Purple Mountain Observatory, CAS)是中国科学院在天文领域的一所重要研究机构。前身为1928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和由天文研究所建于1934年的国立紫金山天文台。1950年5月20日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是中国自己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天文学研究机构,是中国近现代天文学的发祥地,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

国立紫金山天文台旧址位于南京玄武区紫金山海拔267米的第三峰天堡峰上,由于灰霾和光污染[1]原因于20世纪80年代末改为科普教育基地,1996年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南朝刘宋初年开始,紫金山北麓余脉的鸡笼山建立了“日观台”,又称“司天台”,宋元明时期日观台经过多次扩建成为钦天台并添置了简仪、浑天仪等多样的仪器,此后随着明清时期政治中心的北移钦天台逐渐荒废。

1913年,从比利时学成归来的时任中央观象台台长高鲁首次提出在紫金山的最高峰筹集天文台。1927年民国政府在南京建立,高鲁向主持国立中央研究院工作的蔡元培提出兴建天文台,同年4月国立紫金山天文台正式开始筹建。1928年2月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成立,高鲁担任首任所长,并负责为研究所选址和添置设备。1929年高鲁历任后,余青松接任所长,他与建筑大师杨廷宝一起完成了对紫金山天文台的勘察选址和设计工作。1934年9月1日紫金山天文台正式竣工,紫金山天文台成为中国第一座现代天文台,竣工后的紫金山天文台也成为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的办公驻地。

194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后,次年4月6日在南京接管了包括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在内的5个研究所。1950年,根据中科院研究机构的改组方案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1950年5月20日张钰哲被政务院委任为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1938年至1946年紫金山天文台因抗日战争随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西迁至昆明东郊的凤凰山,抗战结束后天文研究所迁回南京时在凤凰山留下一个工作站成为了云南天文台的前身。

1949年后,紫金山天文台曾成立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地球物理所上海联合工作站,接管法国天主教耶稣会的徐家汇观象台和佘山观象台(后独立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相继于50年代成立的天津纬度站、北京授时台则在1962年发展为国家天文台的前身北京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主办的《天文学报》等刊物亦在1966年至1974年期间停刊。紫金山天文台在文革后才得到逐步恢复。

由于80年代末起,南京夜间光污染严重,紫金山天文台的晚间专业观测的功能受到严重影响,此外受到灰霾的影响天文台需要更为频繁的花费大量经费擦拭镜头,又考虑到紫金山天文台的主要观测工作,已由青海德令哈等外地优良观测台址承担,紫金山的天文观测项目逐步减少,除仅保留一些太阳黑子、太阳射电[2]、太阳光谱等白天进行的观测项目,主要以开放游客参观,担当天文博物馆的功能 。1996年,国务院将紫金山天文台以国立紫金山天文台旧址名义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视频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相关视频

紫金山天文台古代天文仪器天球仪
《今日科学》之樊莉平——紫金山天文台里的国宝(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