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致公党上海市委员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中国致公党上海市委员会是中国致公党的地方组织。中国致公党上海市地方组织筹建于70年代末。1980年12月成立致公党上海市支部,1984年3月成立致公党上海市委。
概述
中国致公党是以归侨、侨眷中的中上层人士为主和其他有海外关系的代表性人士组成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该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爱国统一战线中的一个民主党派。
1989年底,中共中央制定了《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确定了民主党派[1]是参政党,制定了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和民主监督的总原则。
长期以来,在中共上海市委的领导下,致公党上海市委 从新时期任务和自身特点出发,组织党员积极参政议政,就上海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侨务政策,以及浦东的开发开放等问题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发挥了参政党地方组织的作用。同时充分利用与海外广泛联系的优势,积极开展海外联谊工作,促成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和人才,促成贸易和捐赠;并开展社会办学、科技咨询、扶贫支边等工作。
历史沿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政治、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统一战线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79年10月,中国致公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在上海、天津等大中城市建立致公党地方组织。1980年4月,致公党中央提出为适应新的历史时期任务的需要,拟在归侨聚居和台港澳同胞、国外侨胞进出比较多的上海,适当发展新成员,待条件具备时建立地方组织。中共中央统战部和中共上海市委表示支持致公党中央的决定。
1980年7月致公党中央主席黄鼎臣两次到上海,会见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领导,商讨在上海筹建致公党组织。黄鼎臣还会见当时担任上海市侨联主席的董寅初,说明将在上海建立致公党组织,希望董寅初能加入致公党,并主持筹建工作。1980年8月,致公党中央和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决定由董寅初主持筹建致公党上海组织的工作。1980年9月,致公党中央派秘书长邝明来沪指导筹建工作。邝明在沪期间会见了董寅初、叶鸿宝,以及叶骥才、施子年、庄昌贵、张宝琴、王清泗等,共同商讨筹建工作,决定进一步发展党员和明确筹备工作分工等。
1980年11月,致公党中央七届常委会三次会议决定再次派邝明来沪,全权代表中央处理建立组织事宜。邝明带来中央正式批准入党的8名党员名单,加上在1957年加入致公党的叶鸿宝夫妇2人,此时,上海已有10名党员。根据《中国致公党章程》规定,符合建立地方组织的条件。
1980年12月4日下午,假市侨联会议室(上海延安西路129号)举行上海市致公党党员大会,宣告中国致公党上海市支部委员会成立。
参加成立大会的党员有:董寅初、叶鸿宝、章元滨、施子年、郑竞辉、奕纪梁、王清泗、梅爱好、庄昌贵、张宝琴等10人。
致公党上海市支部成立后,侨界、大专院校、医卫、科研[2]等方面一批有代表性的人士,如林莺、陈失因、赵维粱、李浚洲、吴肇光、俞云波、林秀清、林铮墉、林文进、陈作义等加入致公党,并积极参与致公党建设,使新建立的致公党上海市组织得以较快发展,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到1984年初,已有党员204名。致公党中央随即决定成立致公党上海市委员会。
1984年3月,上海市致公党召开全体党员大会,成立致公党上海市委员会。至今已历9届。
机构领导
主任委员:张恩迪
副主任委员:邵志清、许复新、童丽萍、司徒国海、李麟学、张文明
秘书长:刘新宇。
参考文献
- ↑ 【党史家史】八大民主党派是如何最终形成的 ,搜狐,2021-12-30
- ↑ 科研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搜狐,2017-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