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造学社旧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中国营造学社旧址位于中国四川省宜宾市李庄镇以西约1公里处的坝上村月亮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辗转内迁至李庄的中国营造学社于1940年至1946年间租用了此处作为办公和生活用房。中国营造学社旧址原为张家大院,始建于清同治年间,为典型的川南民居建筑[1]。梁思成、林徽因于1944年在此处完成著作《中国建筑史》及《图像中国建筑史》。2002年12月27日公布为四川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发展历程
“中国营造学社”是朱启钤先生1930年在北京创办的一个专门从事研究保护中国传统建筑包括建筑技法和规范的民间学术团体。“中国营造学社”设法式、文献两组,分别由梁思成和刘敦桢主持,分头研究古建筑形制和史料。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日军向内地步步侵入,“中国营造学社”被迫南迁,辗转经过武汉、长沙和昆明。1940年,在深怀民族大义的李庄各界人民的邀请下,“中国营造学社”与国立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金陵大学、中央博物院一起迁入当时的南溪县历史古镇李庄镇。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中国营造学社”才迁回北京,与清华大学合办中国建筑研究所,梁思成不久成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
据有关资料介绍,“中国营造学社”在李庄的6年中,经费十分困难,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是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刘致平、莫宗江、陈明达、罗哲文等中国建筑历史学界和文物保护界的先贤们在此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完成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其中包括:编写了中国第一部完备而系统的《中国建筑史》;设计了江西南昌滕王阁;采用城市规划等方法,编修了《广汉县志》,开创了我国县志修编的新例;他们还参加了中央博物院的考古发掘,并编辑出版了社刊。1944年,梁思成还站在世界文化高度,为盟军编制了日本文物建筑名单,并在军事地图上标明,从而保护了日本的古城京都和奈良[2]。
视频
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中国营造学社前世与今生 ,搜狐,2017-03-12
- ↑ 川“中国营造学社”旧址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浪网,200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