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中坝遗址位于重庆市于忠县境内,被誉为三峡库区最具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即使在全世界,也难找一个古遗址能连续不断地反映5000年古代文明的发展史,而中坝正是这样一个遗址,这里的文化堆积层厚达12.5米,历经了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南朝、唐、宋、元、明、清,完整地展现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位列199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并被誉为三峡库区最具价值的古文化遗址。
2021年7月,一部全方位反映中坝遗址考古发现的报告《忠县中坝》,由科学出版社首次出版。[1]
遗址发掘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1997年12月至1998年底对重庆市忠县中坝遗址的发掘中,首次发现了有明确地层关系的三星堆文化(三星堆文化与老关庙下层文化晚期阶段共存)―老关庙下层文化―哨棚嘴文化的地层叠压关系,初步建立了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时期的年代序列,对建立峡江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具有重要意义。
发掘首次在重庆峡江地区揭示出东周时期房屋居住遗址48座,其数量之多,上下叠压延续分布的现象,在同时期遗址中尚属罕见;房址均为地面建筑,平面多呈长方形,面阔3间,房址地面都经过加工处理。这批房址的发现对了解峡江地区东周时期的聚落形态、房址结构的发展和变化、生活方式等,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发掘还揭示东周时期墓葬23座、汉代龙窑5座,是四川盆地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龙窑,对了解汉代龙窑的结构、研究龙窑的起源、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地理位置
中坝遗址位于三峡库区腹地、重庆忠县县城正北6公里干井河两岸的台地上,遗址东西最长约350米、南北最宽约140米,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河水的常年冲刷,使遗址的主体部分沦为一座面积约7000平方米的孤岛,人称"中坝",故名中坝遗址。 5000年连绵不断的"通史"式遗址,其厚达12.5米、通史性的地层堆积,在世界上也是极其罕见的中坝遗址。[2]
出土文物
抢救性发掘日前圆满完成田野发掘工作,抢救出土的文物总量达20万件,相当于一个国内大型博物馆的馆藏品数量。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人员逐件向忠县文管所移交中坝遗址自1997年以来出土的文物。这些文物包括:陶、石、骨、铜、铁等质地的各类器物小件4035件,经过整理统计的出土器物144490件,另有陶片2643袋,总计约20万件。
中坝遗址文化层厚达12.5米左右,从上到下依次为清、明、宋、唐、南朝、汉、秦、战国、春秋、西周、商、夏和新石器时代,十分完整地展现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专家们称,像中坝这样的"通史"式遗址,在国内绝无仅有,在世界上也极其罕见。
挖掘工作
令人惊奇的中坝遗址考古工作最早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1987年,在四川省文物普查工作中被重新发现和确认后,立即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1997年,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抢救工作正式实施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担了该遗址的抢救性发掘工作。中坝遗址的出土文物总量,相当于一个国内大型博物馆的藏品数量。考古学者还首次发现了奇异的唐代"瓦棺葬"。
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介绍,忠县中坝遗址的发掘让考古专家们获得了非常丰富的不同时期的实物资料,证明了该遗址是三峡库区最重要的遗址。它的遗存共分为十二个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西汉、南朝、唐、宋和明、清,十分完整地展现了中国五千年连续不断、生生不息的历史。值得一提的是,众多难得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迹、遗物为研究三峡库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实物资料。专家们称,在此之前,国内考古界所发现的重大文物遗址或遗迹,要么是特定时代的,要么就是断代遗址;而像忠县中坝发掘的这样"通史"式的遗址,在中外考古发现中是空前的,在国内绝无仅有,在世界上也是极其罕见的。同时,该遗址也是我国经过考古发掘的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盐业生产类遗址,填补了我国考古发现遗址类型的空白。
发掘意义
中坝遗址确立了三星堆文化―老关庙下层文化―哨棚嘴文化的三峡库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发展序列,提出中坝文化的命名,可称为是三峡库区文化历史的一部缩影。
谜团初解
可能是早期盐业生产遗址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面对如此多的遗迹、遗物,都称"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为此,四川考古院与北京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等联手,共同研究,中坝之谜得以初步解开。
1997年,考古学者在商至西周早期地层发现了一种陶角杯的碎片和完整个体。考古学者最初认为它们是一种酒器,但是,它们在这一时期的地层中成为出土量最大的器物,考古学者迷惑了:它们是什么
随后,考古学者又发现了一种花边束颈圜底罐,此类器物陶质全是夹砂陶,几乎都饰绳纹。这类器物最早出现在商代,到战国时,已多到占出土陶器总量的95.98%以上。西周时期的遗址地层,陶片量比土还要多得多。它们又是什么1999年3月,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人类学专家提出:角杯可能是制作盐块的模子和运送时的容器。2001年,法国盐业考古专家指出,这类器物的底部部分,与他在非洲看到的盐业生产工具十分相像。
在对春秋战国时期地层的发掘中,考古学者还发现了一类长方形的水槽类遗迹,坑壁用黄色黏土加工,内壁常常留有灰白色钙化物的遗迹。最早发现时,他们把这类遗迹定性为墓葬,但随着发掘的继续,这类遗迹日渐增多,却始终未见人骨出土。
在中坝遗址发现的数以百计的房址也与其他遗址的截然不同。考古学者们怀疑,中坝遗址就是早期盐业生产遗址。
2001年,四川考古院将10多个检测标本送交专业部门进行成分分析,检测结果显示:在卤水中含有钙、镁、硫酸根,在中坝遗迹、遗物的钙化物中也存在。北京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对样品检测的结果证实了其准确性。
遗留谜团
窖藏、柱洞、尖底缸仍留谜团
中坝被初步确定为古代盐都,但一些谜团无法得出结论。
窖藏谜团: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地层,考古学家发现了数以百计的灰坑和窖藏,它们关系复杂。"像中坝这样密集分布和关系复杂的情况,在其他遗址中很难见到。"四川考古院孙智彬教授说。它们用来储藏什么,怎样储藏,还没有答案。
柱洞谜团:从遗址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春秋战国地层,专家均发现了一种奇怪的柱洞类遗迹。孙智彬说:"这种遗迹现象,我们从未见到过,也没有找到类似的资料记载。"
尖底缸谜团:敞口深腹尖底缸是专家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发现的主要器物,考古队曾安排两位有丰富经验的山西技工对这类器物进行拼对、修复,但经过近3个月的工作,一件也未能修补起来。
它的发现令人震惊,它的发掘令世界关注;它被誉为三峡库区最具价值的古文化遗址。我国已故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曾说:谁能解决它的性质问题,谁就应该被评为院士。它就是神秘的中坝遗址。现今,中外专家正试图携手破解其中的众多谜团。 中国历史博物馆、重庆三峡博物馆采用日本技术在中坝遗址整体截取12米深的地层剖面作为馆藏文物保存。
"整个遗址连接性很强,历代没有缺环。"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文史馆馆员陈丽琼女士说。瓷器是中国发明的,具有悠久的历史,原始瓷器可以追溯到夏朝。到了唐宋时期,瓷器迅速发展,不断地得到改进,瓷器的造型、图案、釉色等变得更加美丽和漂亮。而忠县中坝遗址出土的有全国各地的瓷器,浙江的越窑、龙泉窑,江西洪州窑,景德镇的湖田窑,安徽的繁昌窑,河南的湘州窑、临蓐窑等应有尽有,在发掘出土的这些瓷器中有许多是国内的孤品。
四川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孙智彬认为,从该遗址发掘出的成果来看,已创下六个全国第一:1.从全国古遗址来看,地层堆积最厚。2.延续时间最长。3.出土遗迹、遗物种类和数量最丰富。4.第一个经过科学、正规发掘,确认了的井盐生产遗址的遗址类别型。5.中坝遗址研究所涉及的学科门类看是三峡地区遗址中最多、研究内容最丰富的。6.开展了考古学、环境考古、盐业考古、动物考古、浮选、孢粉分析、石质鉴定等多项专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