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中央大學”的版本间的差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SYM讨论 | 贡献
(添加{{copyedit}}和{{expand}}标记到条目)
1个标签巡檢工具
第1行: 第1行:
 +
{{copyedit|time=2019-08-26T09:22:45+00:00}}
 +
{{expand|time=2019-08-26T09:22:45+00:00}}
 
'''中央大學''',位於台灣桃園市[[中壢]]區。1915年創立至今,歷經100多年的耕耘,目前學生人數約1萬2000人。國立中央大學源於清末兩江總督張之洞在南京籌辦的三江師範學堂。民國四年,正式創校為國立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當年的校長郭秉文,師承哲學家杜威,率先在大陸提倡現代教育觀念和科學的教育方法。歷經多次改制與更名,自南高師到東南大學、第四中山大學,最後定名中央大學。中央大學因規模宏大、院系完整、師資雄厚,為東南學術重鎮,素有「北北大、南中大」之稱。中央大學曾因戰亂頻仍而跋履遷徙:對日抗戰時期,羅家倫校長自南京四牌樓西遷重慶沙坪壩,維持戰時最完整的大學;國共內戰後,中大自南京輾轉在台復校。民國51年,中央大學終得在台復校,初期設址苗栗二坪山,成立「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戴運軌所長接掌校務,於篳路藍縷間奠定學校發展基礎。民國57年遷址中壢雙連坡,恢復大學部並改名為「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民國68年正式復名為「國立中央大學」。<ref>[https://www.ncu.edu.tw/about/history 中央大學]</ref>
 
'''中央大學''',位於台灣桃園市[[中壢]]區。1915年創立至今,歷經100多年的耕耘,目前學生人數約1萬2000人。國立中央大學源於清末兩江總督張之洞在南京籌辦的三江師範學堂。民國四年,正式創校為國立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當年的校長郭秉文,師承哲學家杜威,率先在大陸提倡現代教育觀念和科學的教育方法。歷經多次改制與更名,自南高師到東南大學、第四中山大學,最後定名中央大學。中央大學因規模宏大、院系完整、師資雄厚,為東南學術重鎮,素有「北北大、南中大」之稱。中央大學曾因戰亂頻仍而跋履遷徙:對日抗戰時期,羅家倫校長自南京四牌樓西遷重慶沙坪壩,維持戰時最完整的大學;國共內戰後,中大自南京輾轉在台復校。民國51年,中央大學終得在台復校,初期設址苗栗二坪山,成立「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戴運軌所長接掌校務,於篳路藍縷間奠定學校發展基礎。民國57年遷址中壢雙連坡,恢復大學部並改名為「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民國68年正式復名為「國立中央大學」。<ref>[https://www.ncu.edu.tw/about/history 中央大學]</ref>
  

2019年8月26日 (一) 17:22的版本

中央大学,位于台湾桃园市中坜区。1915年创立至今,历经100多年的耕耘,目前学生人数约1万2000人。国立中央大学源于清末两江总督张之洞在南京筹办的三江师范学堂。民国四年,正式创校为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当年的校长郭秉文,师承哲学家杜威,率先在大陆提倡现代教育观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历经多次改制与更名,自南高师到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最后定名中央大学。中央大学因规模宏大、院系完整、师资雄厚,为东南学术重镇,素有“北北大、南中大”之称。中央大学曾因战乱频仍而跋履迁徙:对日抗战时期,罗家伦校长自南京四牌楼西迁重庆沙坪坝,维持战时最完整的大学;国共内战后,中大自南京辗转在台复校。民国51年,中央大学终得在台复校,初期设址苗栗二坪山,成立“国立中央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戴运轨所长接掌校务,于筚路蓝缕间奠定学校发展基础。民国57年迁址中坜双连坡,恢复大学部并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民国68年正式复名为“国立中央大学”。[1]

校史

图片来源:中央大学

学生分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