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中山亭原为清朝中后期建筑,咸丰三年(1853年)重修,当时的清提督衙门府位于今天的市青少年宫,中山亭位置驻扎着保卫衙门府的“先锋卫士营”,因此这一建筑就叫做先锋厅。
1930年新建中山路,与先锋厅主楼相连建起了附属钟楼,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此建筑正式命名为中山亭。2002年初,黄兴北路拓宽改造,长沙市政府将中山亭保留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缮。2006年被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
历史
黄兴路北口与中山路相交的三角地带,名曰先锋厅,是长沙市区一处著名的历史地段。先锋厅正中矗立着一座高十余米的钟楼,称中山纪念亭,习称中山亭,这是长沙市区保存至今较有特色的一幢近现代著名建筑。清朝时,此处为一堵高厚的照壁,北面正对湖南巡抚衙门前的辕门大坪,照壁后即为巡抚衙门卫队先锋厅的营房,占地约数百平方米。辛亥革命后,清朝被推翻,原巡抚衙门改为湖南军政府,后又改为湖南督军署、湖南省政府,而照壁和先锋厅房屋则废弃不治。1930年2月,中山路修筑竣工,省建设厅又决定圈用照壁前后之余坪及先锋厅地,建设一座公园,并将照壁拆除,建一钟楼。工程于1930年3月破土,7月即告竣工。建成后的公园,因北向隔中山路正对省政府大门(今青少年宫西门),故称省政府前坪公园。钟楼立于公园中央,为一高16米的西式方形建筑,共5层,为纪念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命名为中山纪念亭。附楼南向3层。在此之前,长沙旧习相沿,向以天心阁城楼午炮为标准时间,每至午时,霹雳一声,惊天动地,于人民生活殊多妨碍。钟楼建成后,装上了从德国购进的电动标准时钟。人们从此经过,举目遥望,即可获知时间。所以,中山亭的建成又是长沙城市使用公共标准时钟之始。钟楼之后掘有椭圆形水池,深2米,周围砌砖栏,间以绿釉瓷柱。池外为草地,间植花木,而以水泥矮柱贯铁链以环之。(见图二)。在当时来说,这座公园钟楼高矗,池水清悠,红花绿草,尚不失为一处城市景观。1932年,市立民教育馆设于该处的附楼,下层为书报阅览室和游艺室,中层为办公室与教室,上层系平台,为民众茶园。因地点适中、交通便利,每天来馆民众达400人以上。
自清初以来三百余年,先锋厅因正对湖南最高军政机关大门,目击了发生在这里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如1910年震惊中外的抢米风潮,1911年的辛亥革命、湖南反正,1922年毛泽东领导的长沙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可以说是世事苍茫,饱经风雨。而高踞于此处的中山亭也历尽沧桑。1938年长沙大火,吞没全城;其后发生的中日四次长沙会战,炮火连天,中山亭依然昂首屹立。中山亭又是近70年来长沙城市变迁的历史见证。修建中山亭的当年,曾在其南向修了一条10米宽的马路,通往吉祥巷;又于两旁各修一支线,与中山路相连。1948年修筑黄兴中路,先锋厅又与八角亭、司门口连成一线,成为通途。
现状
2013年10月21日,历经近一年的“修旧如旧”后,长沙市中山亭现已重新开放。
此次修缮恢复原中山亭二层的结构,拆除了原来3.4米、6.6米两个标高处的楼面,在5.85米标高处设置钢筋混凝土楼板。同时,将楼梯起步恢复到进大门左边靠北向外墙处,与始建时的位置一致。实施了“亮化”工程,在一楼、二楼、塔顶安装了多盏投光灯。夜色之下,中山亭楼房的光芒与旁边高楼的灯光交相辉映,甚为靓丽。
正门前坪,左右各有一棵樟树,右边的樟树下立着两块大石头,上面分别刻着“平等”“博爱”。挨着亭子的右边是排成两列的雪松,雪松的后面是一棵老樟树,给中山亭增添了肃穆之感。
这次提质改造最大的亮点,便是新增加了一座孙中山铜像。铜像屹立在中山亭的正前门外,鼻子挺拔、嘴唇紧闭;一身中山装、脚穿大头皮鞋;右手拄着文明杖,左手握着一卷《建国方略》;眼睛深邃、目光坚毅。
视频
中山亭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中山亭将再修缮门前有请“孙中山,天下湖南,2012-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