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于1948年由杨成志教授创办。1949-1980年停办。1981年复办,1982年人类学系获得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 至2001年,人类学系考古学[1]、民族学两个专业已招收本科生21届,合计503人。文化人类学专业研究生,已毕业的16届100余人。文化人类学博士研究生已毕业5届,获博士学位7人。现职教师17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讲师5人。
机构设置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设有人类学博物馆、历史人类学重点学术研究基地、中国族群研究中心、岭南考古研究中心和民俗学研究中心等。
研究特色
该系的研究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人类学的综合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建立了完备的从本科到博士生的培养体系,编写了系统的教材,并在人类学各分支学科如都市人类学、医学人类学及一些有特色的研究如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民族考古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2)重视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如将自然科学研究的技术和方法运用到探索族群形成的生物遗传特征及其与文化的关系,与生态学[2]、经济学等学科结合探讨民族文化、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与生物学、物理学和古地理学等自然科学技术相结合,对早期人类的环境和生态进行研究。这些不仅是国内领先的研究,也是国际研究的前沿课题。(3)重视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的结合。人类学系专家在区域文化策划、综合社会评估、民族文化的自我传习和保护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主要研究成果有:《人类学方法论》、《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现代人类学》、《中国民俗学通论》、《现代都市人类学》、《医学人类学导论》、《中国族群与族群关系》、《澳门的族群》、《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民族考古学》、《文化人类学与南方少数民族》等。
视频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考古学的定义,搜狐,2020-11-30
- ↑ 专业介绍|生态学专业 ,搜狐,2019-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