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微子天文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微子天文學是中國科技名詞。
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系統,一是5500年前兩河流域蘇米爾人創造的楔形文字[1],二是5000多年前尼羅河流域古埃及人創造的聖書字[2],三是3300年前中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四是1500年前起源於中美洲的瑪雅文字。其它文字都早已消亡,只有中國文字的發展未曾斷裂,從商代一直傳承至今,漢字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文字,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名詞解釋
天體物理學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恆星上可能發生的中微子過程以及這些過程對恆星的結構和演化的作用。中微子是一種不帶電﹑靜止質量為零的基本粒子。早在研究原子核的β衰變時就從理論上預見到中微子的存在,但直到1956年才在實驗中觀察到。中微子和一般物質的相互作用非常微弱,除某些特殊情況外,在恆星內部產生的中微子能夠不受阻礙地跑出恆星表面,因此,對恆星發射的中微子進行探測,可以獲得有關恆星內部的信息。
在恆星演化的晚期,中微子的作用有:發射中微子,帶走了大量的能量,加快了恆星演化的進程和縮短了恆星演化的時標;對超新星爆發和中子星形成可能起關鍵作用。例如,有一種看法認為:在一個高度演化的恆星內部,通過逐級熱核反應,一直進行到合成鐵。進一步的引力坍縮,將使恆星核心部分產生強烈的中子化,而放射出大量中微子。由於中性流弱作用的相干性,鐵原子核對中微子有較大的散射截面。
因此,強大的中微子束會對富含鐵原子核的外殼產生足夠大的壓力,將外殼吹散而形成猛烈的超新星爆發。被吹散的外殼形成星雲狀的超新星遺蹟,中子化的核心留下來形成中子星。 恆星離我們十分遙遠,以目前的探測技術還無法接收到它們發射的中微子流。只在超新星爆發使中微子發射劇增時,才有可能探測到。除了恆星以外,在類星體﹑激擾星系以及宇宙學研究對象中,也存在許多有關中微子過程的問題。
參考文獻
- ↑ 楔形文字發現後,明明300年沒人能看懂,後來為何突然被破譯了?,搜狐,2022-10-03
- ↑ 啥是丁頭字?聖書字?腓尼基創造了世界最早的字母?還是西奈體?,搜狐,2017-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