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火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中火光:别称 中民,中俄,中广,中火光,中亥,中折旺,梅崇,
黄樟 (Cinnamomum porrectum (Roxb.) Kosterm.)又名:南安、香湖、香喉等
常绿乔木,树干通直,高10-20米,胸径达40厘米以上; ,属毛茛目,樟科、樟属常绿乔木,
树皮暗灰褐色,枝条粗壮,树皮暗灰褐色,上部为灰黄色,深纵裂,小片剥落,厚约3-5毫米,
内皮带红色,具有樟脑气味。枝条粗壮,圆柱形,绿褐色,
小枝具棱角,灰绿色,无毛。芽卵形,鳞片近圆形,被绢状毛。
形态特征
叶互生,通常为椭圆状卵形或长椭圆状卵形,长6-12厘米,宽3-6厘米,在花枝上的稍小,
先端通常急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或阔楔形,革质,上面深绿色,下面色稍浅,
两面无毛或仅下面腺窝具毛簇,羽状脉,侧脉每边4-5条,与中脉两面明显,
侧脉脉腋上面不明显凸起下面无明显的腺窝,细脉和小脉网状;叶柄长1.5-3厘米,腹凹背凸,
无毛。圆锥花序于枝条上部腋生或近顶生,长4.5-8厘米,总梗长3-5.5厘米,
与各级序轴及花梗无毛。花小,长约3毫米,绿带黄色;花梗纤细,长达4毫米。
花被外面无毛,内面被短柔毛,花被筒倒锥形,长约1毫米,花被裂片宽长椭圆形,
长约2毫米,宽约1.2毫米,具点,先端钝形。能育雄蕊9,花丝被短柔毛,
第一、二轮雄蕊长约1.5毫米,花药卵圆形,与扁平的花丝近相等,第三轮雄蕊长约1.7毫米,
花药长圆形,长0.7毫米,花丝扁平,近基部有一对具短柄的近心形腺体。退化雄蕊3,
位于最内轮,三角状心形,连柄长不及1毫米,柄被短柔毛。子房卵珠形,
长约1毫米,无毛,花柱弯曲,长约1毫米,柱头盘状,不明显三浅裂。
果球形,直径6-8毫米,黑色;果托狭长倒锥形,长约1厘米或稍短,
基部宽1毫米,红色,有纵长的条纹。花期3-5月,果期4-10月。
产地分布
产地:产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
生境:以下的常绿阔叶林或灌木丛中,后一生境中多呈矮生灌木型,
云南南部有利用野生乔木辟为栽培的樟茶混交林
海拔:生于海拔1500米。
樟树叶的功效与作用
1、功效作用
祛风,除湿,止痛,杀虫。治风湿骨痛,跌打损伤,疥癣。内服:煎汤,1~3钱;或捣汁、研末。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2、临床应用
2.1、《广西中药志》:枝、叶洗风湿。
2.2、《陆川本草》:杀虫。杀菌,治疥癣。
2.3、治鹅掌风:樟叶(鲜)水煎熏洗。(《福建中草药》)。
2.4、治烫伤起泡:樟叶、皮各适量。晒干烧灰,蛋清调搽。(《江西草药》)。
2.5、治面黄虚肿:樟树叶、大血藤。研末,每次五分,开水送服。(《湖南药物志》)。
2.6、治钩虫病:樟树嫩梢半斤。炒黄,水二斤,煎至半斤,次晨空腹温服。(《江西草药》)。
2.7、治阴疽:樟树鲜叶合冷饭粒捣敷患处。初期能消,如已化脓则能排脓。(《泉州本草》)。
2.8、《南宁市药物志》:祛风,化痰,杀虫。治寒性风湿骨痛,胃痛。外治跌打扑伤,散毒,行气,止痛。
2.9、治脚上生疮,此疮个个如小笔管大者:樟树叶,
捣熟,略掺拔毒丹,外贴樟树叶,连换。(《周益生家宝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