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甸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中甸艾 |
中文学名:中甸艾 拉丁学名:Artemisia zhongdianensis Y. R. Ling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 纲:合瓣花亚纲 |
中甸艾,菊目菊科植物,生于海拔2700米附近林缘、缓坡灌丛中。 [1]
中甸艾形态特征
植株:多年生草本。高80-100厘米或更长,紫褐色或淡褐色,纵棱明显,分枝多,开展,枝长10-20厘米或更长;茎、枝被平贴的、短柔 毛。
叶:叶纸质,上面密被白色腺点及小凹穴,并被稀疏平贴的短柔毛,腺点易脱落,叶背密被灰白色微成蛛丝状的短柔毛及稀疏白色腺点;茎下部叶花期凋谢;中部叶宽卵形或卵形,长6-8厘米,宽5-8厘米,二(至三)回羽状分裂,第一回全裂,每侧有裂片4-5枚,裂片近 菱 形或卵状椭圆形,长3-4厘米,宽1.5-2.5厘米,第二回为羽状深裂,小裂片椭圆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2.5厘米,宽3-5毫米,先端钝尖,并有短尖头,边全缘或有1-2枚深或浅小锯齿,裂片基部宽楔形,下延,中轴有狭翅,叶柄长1.5-3厘米,基部有小型假托 叶;上部叶略小,一至二回羽状深裂,无柄;苞片叶羽状深裂或全裂或为3-5深裂或全裂,裂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
花:头状花序多数,近圆形或宽卵圆形,直径1-2毫米,无梗或有极短梗,下垂,基部有细小线形的小苞叶,在分枝的小枝上排成穗状花 序或穗状花序状的总状花序,在分枝上排成复穗状花序,而在茎上组成开展、具多级分枝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外层总苞片狭 小, 外层、中层总苞片卵形或长卵形,初时背面被淡黄色平贴的短柔毛,后稀疏,背面有绿色中肋,边狭膜质,内层总苞片长卵形,半膜质,背面近无毛;雌花5-6朵,花冠狭管状,檐部具2裂齿或无裂齿,花柱长,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钝尖;两性花6-8朵,花冠 管状,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钝;花柱与花冠近等长,先端2叉,叉端截形并有睫毛。
果:瘦果小,长圆形或倒卵形。
花果期:9-12月。
中甸艾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2700米附近林缘、缓坡灌丛中。
中甸艾分布范围
中甸艾命名来源
(植物研究)[Bull. Bot. Res. 8(3): 1.f.1: 1-8. 1988]
中国植物志:76(2):095
中甸艾本种提示
作者查阅了A.BurmanicaPamp.的模式标本(J.LLace,4385,存英国邱植物园标本馆),发现该种体态、叶、头状花序等特征与多花蒿A .MyrianthaWall.ExBess同,是该种的晚出异名,但与中甸艾迥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