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战略对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中美战略对话是根据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于2005年8月正式启动的,是中美在战略和政治层面进行深入沟通的重要机制。
2021年3月18-19日,应美方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将同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在安克雷奇举行中美高层战略对话。[1]
事件背景
2004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美国总统布什在智利圣地亚哥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1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时举行会晤,就进一步推进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达成重要共识,并商定2005年实现互访,开展中美战略对话,加强两国在经贸、反恐、朝核等重要领域的磋商、合作与协调。
2005年8月1日,中美首次战略对话在北京举行。中美战略对话机制正式启动。这是中美建交以来双方首次举行此类高层定期对话。在中美首次战略对话中,双方就中美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与地区问题坦诚、深入地交换了意见,并一致认为,对话是有益的、建设性的,增进了相互理解。 此后,作为定期对话机制,中美战略对话定期在中美间轮流举行。中美双方利用这一战略对话机制在事关两国关系的深层次、战略性重大问题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沟通与交流,增进了彼此了解和信任,促进了双方在各领域的合作。双方多次重申,中美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美保持和扩大合作,对促进当前和今后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005年8月1日,中美战略对话在北京举行。双方就中美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与地区问题坦诚、深入地交换了意见,并一致认为,对话是有益的、建设性的,增进了相互理解。双方重申,中美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美保持和扩大合作,对促进当前和今后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005年12月7日至8日,中美战略对话在华盛顿举行。双方从战略角度,就国际形势、中美关系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进行了坦诚、深入和建设性的讨论,进一步增进了相互了解,扩大了共识。双方一致认为,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两国以建设性的态度看待和认识对方十分重要,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和合作领域不断增加,两国关系已远远超出双边范畴。
2006年
2006年11月8日,中美战略对话在北京举行。双方就中美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地区问题坦诚、深入地交换了意见。双方表示,在国际形势发生复杂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两国发展健康稳定的建设性合作关系意义重大。双方一致认为,中美战略对话有助于增进互信、扩大共识、拓展合作,推进建设性合作关系向前发展。
2007年
2007年6月20至21日,中美战略对话在美国华盛顿和马里兰州怀河会议中心举行。双方就事关中美关系的战略性、长期性、全局性问题,以及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坦诚、深入地交换了意见,并达成许多重要共识,增进了相互了解与信任。双方表示将坚定落实两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不断扩大共同利益,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加强交流合作,增进战略互信,共同确保中美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2008年
2008年1月17日至18日,中美战略对话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双方就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如何确保中美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加强两国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协调合作等问题坦诚、深入地交换了意见。双方同意,2008年中美双方将继续落实两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保持高层交往,深化对话与合作,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磋商与协调,妥善处理敏感问题,推动中美关系稳定发展。国防部外事办公室副主任丁进攻少将出席对话。这是中国军方首次派人参加这一对话 。
2008年12月,次中美战略对话在华盛顿举行。中国国务委员戴秉国与美国常务副国务卿内格罗蓬特共同主持对话,就在新时期如何保持中美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加强两国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协调合作等问题坦诚、深入地交换了意见,达成广泛共识。
2021年
2021年3月18日至19日,中美战略对话在安克雷奇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将同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举行中美高层战略对话。
当地时间2021年3月18日17时许,中美高层战略对话的首场会议正式结束,中方代表团已经走出会场,乘车返回下榻酒店。当地时间3月18日19时45分左右,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举行的中美高层战略对话第二场会谈正式开始。
美方在先致开场白时严重超时,并对中国内外政策无理攻击指责,挑起争端。美方发言时强行留住记者,发完言就立即要求记者离场,不想给中方留发言的机会。美方作为东道国,未奉行待客之道、不遵守外交礼仪在先,中方正面回击:“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我们把你们想得太好了”、“美国的这个老毛病要改一改了!”
视频
中美战略对话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中美举行第五次战略对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008-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