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剂--外用膏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中药制剂--外用膏剂
【核心提示】
外用膏剂系选用相宜的基质与药物,采用适宜的工艺过程与制法,制成专供外用的半固体或近似固体的一类制剂.此类制剂广泛应用于皮肤科与外科等.
外用膏剂系选用相宜的基质与药物,采用适宜的工艺过程与制法,制成专供外用的半固体或近似固体的一类制剂。此类制剂广泛应用于皮肤科与外科等。有的对皮肤起保护作用,有的对皮肤或粘膜起局部治疗作用,也有的透过皮肤或粘膜起全身治疗作用。
【外用膏剂的剂型种类】
包括软膏剂、膏药、橡皮膏三种主要膏剂。另外,类似软膏的制剂:糊剂及涂膜剂亦在此介绍。
【外用膏发展】
外用膏剂中的软膏与膏药在中国应用甚早。在《黄帝内经》(素问)“痈疽篇”中已有“疏砭之,涂以豕膏”的记载。汉代名医华佗在施用外科手术后,常习用“神膏”以促进伤口愈合。晋代葛洪所著《肘后备急要方》中有用豕脂、羊脂等与药料炼制膏剂的记载;同一时代龚庆宜著的《刘涓子鬼遗方》和齐•诸澄著的《褚氏遗
书》中对皮肤科用药方面均有重要发展,其中有多种“薄贴”的记载,已较广泛地应用皮肤吸收良好的动物脂肪作为软膏基质。唐代孙思邈著的《千金翼方》载有“乌麻膏”方,其组成有生乌头、麻油、黄丹及蜡。制法为“内油铜器中,微火煎之,至明旦看油减一分,下黄丹,消尽;下蜡令沫消以膏成……”由此可见,当时
已有了制备膏药的方法。宋代,由陈师文等撰、宋朝廷颁布发行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丸、散、膏、丹等中成药已趋完善。外用膏剂到明、清两代更有发展,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中已有40多种剂型,其中膏剂品种也不少;清代吴师机著的《理瀹骈文》是一部论述膏药的专著,对膏药的方药、应
用、尤其在制备工艺上均进行了较完整的总结,并有进一步的发展提高。如膏药种类,已不是单纯使用油脂与樟丹,而又创制出白膏药、胶膏药、松香膏药等。
外用膏剂不仅在中国创用很早,而且在国外应用亦比较早。尤其是近代,在软膏的基质与制法、橡皮膏等方面有了较快的发展。
[1]
【软膏剂的含义】
软膏剂系指将药物加入适宜基质中,制成容易涂布于皮肤、粘膜或创面的半固体外用剂型。
【质量要求】
质量要求是根据其剂型特点、用药部位与方法提出的。
①软膏剂应均匀、细腻(混悬微粒至少应为细粉)、无粗糙感。
②粘稠度适宜,易涂布,不融化流失。
③性质稳定,无酸败变质现象,能保持药物固有疗效。
④无不良刺激性,符合卫生学要求。
【产品类别】
1、黑膏药
黑膏药系以食用植物油炸取药料,去渣后在高热下与黄丹反应而成的铅硬膏。
2、白膏药
白膏药系以食用植物油与宫粉为基质,油炸药料,去渣后与宫粉反应而成的另一种铅硬膏。
3、橡皮膏
橡皮膏(亦称橡胶硬膏)系以橡胶为主要基质,与树脂、脂肪或类脂性物质(辅料)和药物混匀后,摊涂于布或其他裱背材料上而制成的一种外用制剂。如不含药的氧化锌橡皮膏,含药的伤湿止痛膏、神经性皮炎膏等。其组成如下:
(1) 裱背材料 漂白细布。
(2) 膏药料 主要由基质、辅料、和药物组合而成。
(3) 膏面覆所含的成分比较稳定,粘着力强,不经预热可直接粘贴于患部,亦不易产生配伍禁忌,对机体无损害,不污染皮肤和衣服,携带和使用均方便,患者乐于应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