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食蜂郭公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中华食蜂郭公虫 |
中文学名:中华食蜂郭公虫 |
中华食蜂郭公虫 本科全世界超过4000多种。
形态特征
成虫:体深蓝色,具光泽,体、足均被白色软长毛。头部黑色,触角11节,丝状,端部3节膨大。前胸背板深蓝色,倒梯形,后缘收缩似颈。鞘翅密布细小刻点,具红黄色横带3条。 3对足均为深蓝色
幼虫:体小肥胖,略扁,有光泽,肉红色,2龄幼虫较透明,3龄后变为不透明,并随虫龄增长体色逐渐加深;头小,上颚发达额冠缝明显,呈“Y字”形;胸足短、行动较迟缓;臀板发达,尾突坚硬,骨化较强。
生态习性
1头雌虫一生可产卵数十粒到百粒;雌虫喜欢将卵产在较为潮湿的环境中。初孵幼虫不取食,1龄幼虫胸足发达,具很强的搜索寄主能立,善于爬行,一旦寻找到火红拟孔蜂的巢室,小虫立刻变得兴奋,凭其本能即能钻入巢室去取食火红拟孔蜂幼虫,直至结茧化蛹。若未找到寄主即会死掉。5龄体长已长至14-18mm,此后体长不再明显变化,老熟幼虫逐渐停止取食,身体变得更松软,随后在身体周围组一层土黄色的茧膜,逐渐进入滞育状态,等待越冬。[1]
生长繁殖
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于寄主巢内4月上旬开始做茧越冬。成虫翌年5月中旬陆续羽化出巢,成虫取食植物补充营养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开始交尾产卵;产卵通常在白天中午居多,将卵产在寄主巢室附近的土缝中。卵于7月上旬开始孵化,8月下旬幼虫开始老熟,逐渐进入越冬状态。 室温条件下,卵期约6~8d,幼虫期约260~280d,蛹期约40~50d;雄虫寿命约28~30d,雌虫寿命约35~40d。[2]
分布范围
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成虫和幼虫一般均为捕食性,是著名的天敌昆虫。
主要保护利用方法
早春保护:保留田边、沟边杂草,为天敌早春提供取食和繁殖的场所。 科学防护:采取各种驱虫、避虫措施,夏季在室内可点灭蚊器、擦花露水,较多的地方夏季悬挂蚊帐等防护措施。 科学驱虫:若停留在皮肤上,不要用手直接拍打它,应用嘴吹气将其赶走或请其他人员帮助驱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