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花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丰花草 |
中文名称:丰花草 拉丁学名:Borreria stricta (L. f.) G. Mey. 科:茜草科 属:丰花草属 种:丰花草 性味归经:味苦,性凉 |
丰花草,中药名。为草科植物丰花草Borreriastricta(L.f.)G.F.W.Mey.[B.pusilla(Wall.)DC.]的全草。具有活血祛瘀、消肿解毒的功效。主治跌打损伤、骨折、痈疽肿毒、毒蛇咬伤。
信息
别称:长叶鸭舌癀、波利亚草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茜草目
分布区域: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
简介
丰花草,直立、纤细草本,高15-60厘米;茎单生,很少分枝,四棱柱形,粗糙,节间延长。叶近无柄,革质,线状长圆形,长2.5-5厘米,宽2.5-6毫米,顶端渐尖,基部渐狭,两面粗糙,干时边缘背卷,鲜时深绿色;侧脉极不明显;托叶近无毛,顶部有数条浅红色长于花序的刺毛。花多朵丛生成球状生于托叶鞘内,无梗;小苞片线形,透明,长于花萼;萼管长约1毫米,基部无毛,上部被毛,萼檐4裂,裂片线状披针形,顶端急尖;花冠近漏斗形,长2.5毫米,白色,顶端略红,冠管极狭,柔弱,长约1毫米,无毛,顶部4裂,裂片线状披针形,长1.5毫米,外面无毛,仅顶端有极疏短粗毛,里面被疏粗毛;花丝长1-1.5毫米,花药长圆形,花柱纤细,长2.5毫米,柱头扁球形,粗糙。蒴果长圆形或近倒卵形,长2毫米,直径1-1.5毫米,基部无毛,近顶部被毛,成熟时从顶部开裂至基部,隔膜脱落;种子狭长圆形,一端具小尖头,一端钝,长2.2-1.3毫米,直径0.5毫米,干后褐色,具光泽并具横纹。花果期10-12月。 产安徽、浙江、江西、台湾、广东、香港、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生于低海拔的草地和草坡。分布于热带非洲和亚洲。[1]
形态特征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15-60cm。茎纤细,单一或下部分枝;枝有4棱,棱上被毛。
叶对生;近无柄;托叶与叶柄合生,宽而短,顶有数条棕红色长刺毛;叶条形或披针状条形,长2.5-5cm,宽2.5-6m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两面粗糙,干时边缘背卷。
球状聚伞花序腋生;无总花梗;小花数朵至多朵;小苞片丝状,长于花萼;萼筒长约1mm,顶部4裂,裂片线状披针形;花冠白色,近漏斗形,花冠筒长1.5-2.5mm,里面无毛,顶部4裂,裂片线状长圆形,长不到1mm;雄蕊4,花药心形,伸出。
蒴果长圆形或倒卵形,长约2mm,直径1.5mm,先端被柔毛,成熟时从先端向下开裂;种子狭椭圆形,腹面有沟槽,暗褐色。生于空旷草地、山坡或路边。[2]
植物种属
草科植物丰花草。
分布区域
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空旷草地、山坡或路边。
药用价值
一、
功能
活血祛瘀、消肿解毒。
主治
跌打损伤、骨折、痈疽肿毒、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敷。内服:煎汤,10-15g。
化学成分
种子含脂肪酸,氨基酸,β-谷甾醇,熊果酸,芸香甙和槲皮素。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海南省全年均可采),鲜用。[3]
二、
拼音Fēnɡ Huā Cǎo
别名假蛇舌草、波利亚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草科植物丰花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orreria stricta (L.f.) G.F.W.Mey.[B.pusilla(Wall.)DC.]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海南省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一年生直立草本,高15-60cm。茎纤细,单一或下部分枝;枝有4棱,棱上被毛。叶对生;近无柄;托叶与叶柄合生,宽而短,顶有数条棕红色长刺毛;叶条形或披针状条形,长2.5-5cm,宽2.5-6m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两面粗糙,干时边缘背卷。球状聚伞花序腋生;无总花梗;小花数朵至多朵;小苞片丝状,长于花萼;萼筒长约1mm,顶部4裂,裂片线状披针形;花冠白色,近漏斗形,花冠筒长1.5-2.5mm,里面无毛,顶部4裂,裂片线状长圆形,长不到1mm;雄蕊4,花药心形,伸出。蒴果长圆形或倒卵形,长约2mm,直径1.5mm,先端被柔毛,成熟时从先端向下开裂;种子狭椭圆形,腹面有沟槽,暗褐色。生于空旷草地、山坡或路边。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空旷草地、山坡或路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化学成分种子含脂肪酸(fatty acid),氨基酸(amino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熊果酸(ursolic acid),芸香甙(rutin)和槲皮素(quercetin)。
性味苦;凉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消肿解毒。主跌打损伤;骨折;痈疽肿毒;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敷。内服:煎汤,10-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