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臨夏回族自治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臨夏回族自治州位於黃河上游、甘肅省中部西南面,是全國兩個回族自治州和甘肅兩個民族自治州之一。

臨夏回族自治州成立於1956年11月,是全國兩個回族自治州和全省兩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之一,也是國家重點扶持的「三區三州」之一。總面積816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000米,最高處4636米,最低處1563米,年平均氣溫7.3℃,無霜期152天,年平均降雨量501.3毫米,屬溫帶大陸性氣候。[1]

基本情況

臨夏回族自治州轄1市7縣、124個鄉鎮、7個街道辦、1116個行政村、80個社區,戶籍人口242.65萬人、常住人口207.14萬人。州內有回、漢、東鄉、保安、撒拉等42個民族,東鄉族和保安族是以臨夏為主要聚居區的甘肅特有少數民族。

歷史文化悠久

臨夏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早在5000多年以前就有先民居住,是我國新石器文化最集中、考古發掘最多的地區之一。馬家窯文化、半山文化、齊家文化等文化遺址星羅棋布,因國家博物館珍藏的「彩陶王」出土於臨夏,被譽為「中國彩陶之鄉」。自秦漢以來就設縣、置州、建郡,古稱枹罕,後改稱河州,歷史上人才輩出,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文化資源稟賦獨特,黃河文化、彩陶文化、絲路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等交相輝映,有世界文化遺產炳靈寺石窟,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歌「花兒」,被譽為「中國花兒之鄉」。臨夏磚雕、河州賢孝、保安腰刀煅制技藝、蓮花山花兒會、松鳴岩花兒會等11項民間藝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磚雕文化之鄉」。

區位優勢明顯

臨夏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中原農區與西部牧區的過渡地帶,特殊的區位條件造就了地形地貌的多樣性、生物的多樣性、文化的多樣性,高峽平湖、炳靈丹霞、雪山草甸等構成了一幅雄渾壯麗的畫卷。近年來,隨着交通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臨夏已經全方位進入蘭州1小時經濟圈,3小時經濟圈可以覆蓋甘肅大部、青海寧夏四川部分地區,區域人口達3000多萬。

生態地位重要

黃河發源於青海,成河於甘南,成黃於臨夏。臨夏全境屬黃河流域,自古以來就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補給區和生態安全屏障,也是「大禹治水」的源頭。黃河自西北入境貫穿臨夏北部、流長124公里,境內有洮河、大夏河、湟水河等黃河一級支流6條、二級三級支流18條,著名的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三大電站庫區均在州內,保護生態環境,遏制水土流失,對於促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旅遊資源富集

臨夏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山青水秀、生態良好,共有各類旅遊景區、景點107處,其中國家A級旅遊景區17處,既有黃河三峽、松鳴岩、蓮花山、大墩峽等雄奇秀美的自然風光,又有炳靈寺石窟、齊家文化、八坊十三巷等絢麗多彩的文化名片,還有東鄉手抓、蓋碗茶、釀皮子、甜胚子、油炸食品等民族特色飲食,和政古動物化石的數量、品種、規模和完整程度占據了六項世界之最,被譽為「古生物的伊甸園」,是中國西部重要的休閒度假旅遊勝地,形成了「觀山水美景、賞河州牡丹、游八坊民居、享冰雪激情、溯化石秘境、御風雲滑翔、聽臨夏花兒、品民族美食」的對外形象。

商貿流通活躍

臨夏是古絲綢之路南道要衝、唐蕃古道重鎮、茶馬互市中心,是文成公主進藏的途經之地,素有「西部旱碼頭」、「東有溫州、西有河州」的美譽。臨夏緊靠蘭州、毗鄰藏區,是內地連接藏區的重要經濟通道,目前在西藏、青海、四川等藏區經商務工的臨夏籍人員達30多萬人,成為藏區與內地貿易的主要承擔者,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脫貧攻堅

2019年,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34.7億元、同比增長30.1%,整合涉農資金43.4億元、增長56.1%,全年有13.49萬人脫貧,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78%,403個貧困村退出,繼臨夏市2018年脫貧摘帽後,廣河、康樂、和政、永靖、積石山5個縣脫貧摘帽。集中開展「3+1+1」衝刺清零行動,持續推進控輟保學,義務教育鞏固率提高到97.23%,實施教育扶貧項目280個;完成123個鄉鎮衛生院、999個村衛生室標準化改造,貧困人口參保率達到100%;改造3488戶四類重點對象和1551戶新篩查危房,完成「十三五」1.47萬戶7.51萬人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建成7項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和22項攻堅清零維修改造工程。紮實推進產業扶貧,落實到戶產業資金7.1億元,扶持9.8萬戶貧困戶發展種養業。培訓勞動力3.4萬人次、輸轉51.3萬人次、勞務創收101.2億元,新建扶貧車間158家、累計建成266家、吸納就業近萬人,開發鄉村公益性崗位2246個,聘用護林員和草管員4769名。扶持發展旅遊扶貧重點村8個、鄉村旅遊示範村4個。新改建農村公路343.2公里,硬化村組道路2018公里,完成農村公路安保工程981公里。全州排危拆危5.6萬處,改造衛生戶廁2.8萬座,新改建行政村衛生公廁829個,創建清潔村莊270個。

項目建設

2019年全州實施重點項目492項、完成投資143.7億元,招商引資項目142項、到位資金88.7億元。啟動實施「十大項目工程」,開工建設蘭臨合鐵路黃家嶺隧道、臨大高速公路、南陽渠提質增效及水系連通工程等重大項目,臨夏機場、蘭州至永靖至臨夏高速公路等重大項目取得重要進展,全面推進沿洮河經濟帶達板段整體開發、創造了項目建設的「達板速度」。折紅二級公路、康卓二級公路、永靖縣西山人飲提升工程、和政縣中南部人飲提升工程、臨夏縣南區人飲提升工程、康樂縣三岔河生態綜合治理工程、東鄉縣達板污水處理廠、廣河縣醫院住院部、積石山縣大河家中學等重點項目全面建成。

特色產業

統籌推進文化旅遊、傳統製造、商貿物流等產業,編制完成全域旅遊總體規劃,炳靈寺世界文化遺產旅遊區通過國家5A級評審,和政法台山和萬獸谷獲批4A級旅遊景區,創建黃河三峽省級旅遊度假區,舉辦「三區三州」旅遊大環線推介、全國滑翔傘錦標賽、河州牡丹文化月、臨博會、花兒臨夏馬拉松、冰雪體育旅遊節等活動,接待遊客2711.5萬人次、綜合收入133.2億元,分別增長28.9%和37.9%,臨夏州被評為「最美中國旅遊城市」和「2019中國最具魅力人氣旅遊城市」。培育引進農業龍頭企業22家,新組建貧困村合作社181個,建成光伏電站103座。糧食產量68.3萬噸,推廣糧改飼35.4萬畝,新建高標準農田6.2萬畝,新增「三品一標」認證產品18個。招商引進中荷國際鮮花港、廈門恆興黃河三峽文旅開發、甘肅西南部綜合倉儲物流中心、凱迪斯電梯、太陽城傘業、吉美包袋、廈琳鞋業等產業項目,規上工業增長7.3%、工業固投增長154.8%。

生態環保

紮實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啟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總體規劃及專項規劃編制工作。統籌推進造林綠化、水土保持、河道治理、土地整治、災害防治等生態工程,造林種草29.5萬畝,新建綠色通道573.6公里,治理水土流失54.5平方公里、河道71.8公里,和政縣被評為全國綠化模範單位。紮實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改造土炕、土灶和小煤爐6.1萬個,淘汰老舊機動車1萬輛。嚴格落實河湖長制,開展河湖「清四亂」行動,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有序推進工業用地土壤污染詳查,完成75個農村環境整治項目。

深化改革

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一網一門一次」改革、投資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新增市場主體9358戶。完成機構改革任務,組建運營4個國有投資公司。制定出台促進中小微企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減免各項稅費7.8億元,清理企業欠款10.7億元,投放小微企業貸款133.2億元。引導金融機構擴大本地放貸,年底貸款餘額452.9億元、增長5.3%,臨夏州被確定為全國59個財政支持深化民營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綜合改革試點城市之一。持續擴大對外開放,加強與各金融機構及甘肅建投、公航旅集團、中鐵二十一局、碧桂園集團、方大集團等企業的戰略合作,舉辦「中國光彩事業臨夏行」活動,赴20多個省市大規模開展招商,組織企業參加「一會一節」、蘭洽會、廈洽會等大型展會,開放發展、招商引資取得重要進展。

民生保障

民生支出占財政支出的80.8%。優先發展教育,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355所,招錄教師2899名、培訓2.5萬人次,引導4700名「兩後生」在州內外接受優質職業教育,創建省級示範性高中和幼兒園各1所,臨夏縣、廣河縣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縣創建通過省級驗收。實施州婦保院遷建、臨夏市醫院整體搬遷等項目,在各縣市掛牌成立省級三甲醫院分院,招聘醫技人員902名,引進醫療緊缺人才152名,培訓醫技人員5819人次。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新增城鎮就業2.4萬人,實施棚戶區改造6755戶。打通臨夏市15條「斷頭路」。全面加強社會治理,認真貫徹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創建,合力創建沿洮河-黃河民族團結進步提升帶,永靖縣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稱號。紮實開展城鄉綜合整頓整治十大行動,建立新型應急管理體系,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2]

歷史沿革

秦置枹罕縣。前涼始建河州。北魏改置罿罕鎮。西魏復置河州。1913年改為導河縣,1929年改稱臨夏縣,1944年設甘肅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9年8月22日臨夏解放。同年設臨夏專區,專署駐臨夏縣,轄臨夏(駐韓家集)、和政、夏河、寧定、永靖(駐蓮花城)、康樂(駐辛集)、洮沙、臨洮等8縣。1950年,由臨夏縣城區設臨夏市,專署駐臨夏市;撤銷洮沙縣,併入臨洮縣,並將臨洮縣劃歸定西專區;由臨夏、和政、寧定、永靖4縣部分地區設立東鄉自治區(9月25日),駐鎖南壩;原岷縣專區所屬臨潭縣劃入臨夏專區。轄1市、6縣、1自治區。

1952年臨潭縣駐地遷至舊城。1953年,臨夏市改為省轄市;寧定縣改設廣通回族自治區;將臨潭縣劃歸甘南藏族自治州;東鄉自治區改為東鄉族自治區。臨夏專區轄5縣、2自治區。1955年,廣通回族自治區改設廣通回族自治縣,東鄉族自治區改設東鄉族自治縣。臨夏專區轄4縣、2自治縣。

1956年撤銷臨夏專區,設立臨夏回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委員會駐臨夏市。將臨夏市和臨夏、和政、永靖、康樂4縣及東鄉族自治縣、廣通回族自治縣劃歸臨夏回族自治州;廣通回族自治縣改設為廣通縣。轄1市、5縣、1自治縣。11月19日,臨夏回族自治州成立。1957年廣通縣改名為廣河縣。1958年撤銷永靖、臨夏2縣,併入臨夏市;撤銷廣河、康樂2縣,併入和政縣;全州轄1市、1縣、1自治縣。

1961年,恢復臨夏(駐韓家集)、康樂、永靖(駐蓮花城)、廣河(駐太子寺)4縣;全州轄1市、5縣、1自治縣。1962年永靖縣由蓮花城遷駐小川。1973年撤銷臨夏市,併入臨夏縣。臨夏回族自治州政府駐臨夏縣。臨夏縣駐地由韓家集遷城關。臨夏回族自治州轄臨夏、永靖(駐小川)、和政、康樂、廣河(駐太子寺)5縣及東鄉族自治縣(駐鎖南壩)。

1983年,恢復臨夏市(縣級),以臨夏縣的城關鎮和城關、南龍、折橋、枹罕4個公社為臨夏市行政區域。臨夏縣人民政府駐地遷至韓家集。1996年,臨夏州面積8169平方千米,人口178萬人,其中回族占35.3%、東鄉族占18%,轄臨夏市和臨夏、康樂、永靖、廣河、和政5縣及東鄉族自治縣自治縣、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州政府駐臨夏市。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臨夏回族自治州常住總人口1828462人,其中,臨夏市202498人、臨夏縣348091人、康樂縣231721人、永靖縣192033人、廣河縣197428人、和政縣182924人、東鄉族自治縣256828人、積石山東鄉族保安族撒拉族自治縣216939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臨夏回族自治州常住總人口1946677人,其中,臨夏市274466人,臨夏縣326123人,康樂縣233173人,永靖縣180161人,廣河縣227466人,和政縣185083人,東鄉族自治縣284507人,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235698人。[3]

風俗民情

穆斯林婚俗

臨夏的回族一般只在伊斯蘭教內通婚,也允許回族男子娶非穆斯林女子為妻,但必須要女子嚴格遵守回族習俗。婚俗首先提親,由男方聘請媒人到女方家提親。第二步是送「訂茶」,男方要送羊肉、冰糖、衣料及化妝品,女方宰雞、煮羊肉盛情款待男方來賓,並相應回贈衣料、鞋襪等,同時確定送「大禮」的日期。第三步是送大禮,女方提出所要彩禮,聘金的數目,由媒人出面協商後置辦結婚禮品。

穆斯林節日

穆斯林的傳統節日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開齋節是甘、青等地回、東鄉、保安、撒拉族又稱之為「前爾德」,是伊斯蘭教各族人民的第一大節日。古爾邦節,即「獻牲節」、「宰牲節」或稱「忠孝節」,是伊斯蘭教的第二大節日,每年在伊斯蘭教曆十二月十日舉行。第三大節日聖紀節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誕生紀念日。

河州賢孝

河州賢孝又名河州調,是臨夏本土的一種說唱音樂方式。以書編唱,唱本大都採集於《三國演義》、《楊家將》、《封神演義》、《東周列國》、《西遊記》、《二十四孝》、《綠牡丹》等小說、評書、戲劇故事。

臨夏花兒

臨夏花兒是源於臨夏的一種高腔山歌,流傳於甘肅、青海、寧夏、新疆陝西、四川的部分地區。2004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臨夏州為「中國花兒之鄉」。

視頻

甘肅臨夏宣傳片, 臨夏回族自治州

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

參考資料

  1. 臨夏回族自治州2019-04-16 來源: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網
  2. 臨夏州概況2020-10-07 來源:臨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3. 臨夏州歷史沿革2016-06-27 來源:行政區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