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天主教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臨沂天主教堂(The Cathedral of Linyi Diocese)又名「天主教臨沂教區主教府座堂」,原名為「聖若翰大教堂」、「聖母升天堂」。是山東省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它矗立在臨沂市區蘭山路中段,是臨沂天主教的中心。臨沂天主教堂是由德國諾廣訓神父聯合比利時和荷蘭等國教會籌資建設。於1903年破土動工,歷經近十年竣工,教堂寬17.5米,長43.2米,鐘樓高36米,整體面積為854平方米,可容納1000多人,是山東省唯一的羅馬式建築教堂,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
中文名 天主教臨沂教區主教府座堂
外文名 The Cathedral of Linyi Diocese
地理位置 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蘭山路97號
主要成就 山東省唯一一座古羅馬式大教堂
所屬宗教 天主教
教堂面積 854平方米
建造時間 清朝 光緒29年—中華民國 2年
建築風格 古羅馬式
建 造 德國 傳教士
所屬教區 天主教 臨沂教區
宗教領袖 房興耀 正權 主教
建築時間
1903年破土動工,歷經近十年的時間,於1913年(民國二年)工程竣工。由於當時正處在清末軍閥混戰年代,這給施工造成了很大障礙,據悉,教堂里的大石柱子是從沂水借沂河的「航道」,水運到臨沂的。包括祭台上的聖母像和古瓦等,也是從德國空運到臨沂的。修建教堂的工程款也是由德國、比利時和荷蘭等國的神長教友們,給予不斷地捐助[1] 。
建築過程
1892年,德國聖言會士魯南代理主教安治泰以及意大利籍福若瑟神父,將天主教信仰從沂水縣王莊傳入沂州府(今臨沂市)。1903年,德國神父諾廣訓來臨沂,在福若瑟神父的指導下,於1905年建成主教府樓群。1907年修建仁慈堂,收養女嬰。1903破土動工,歷盡十年,在籍福若瑟神父指導下,由德國籍諾廣訓神父,藉助德國、荷蘭和比利時等國教友的捐助,於1913年(民國二年),籌資建成了宏偉壯觀的羅馬式臨沂大教堂。
建築風格
古羅馬建築是古羅馬人沿習亞平寧半島上伊特魯里亞人的建築技術,繼承古希臘建築成就,在建築形制、技術和藝術方面廣泛創新 的一種建築風格。古羅馬建築在公元一~三世紀為極盛時期,達到西方古代建築的高峰。古羅馬建築的書籍和圖畫在明代末年開始傳入中國。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從意大利索來《羅馬古城輿圖》畫冊3卷,存放北京耶穌會圖書館。教堂內部為拱形圓頂,雕花柱頭,外部建有高低5個尖塔,正面中間為鐘樓,內設有三個銅鐘,鐘樓上有十字架。這座天主教堂是當時臨沂城最高的建築[2] 。教堂正面三門,並附有五塊石碑,上書「天主堂」、「萬有真源」、「掌管天地」、「真主聖殿」、「普照恩光」,由清末刑部主事王思衍所寫。大堂共有雕花彩色玻璃窗18個,正門內上方有大型管風琴,該風琴木質結構,文革時期被毀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