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临沂郯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郯城县隶属山东省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临沂市南部,地跨北纬34°22′—34°56′,东经118°05′—118°31′。南部临近陇海铁路,为江苏省邳州、新沂、东海三市县所环绕,北半部与临沂市临沭、河东、罗庄、苍山四县区接壤,为山东南大门、齐鲁之通衢,是齐鲁大地与江淮地区交往的重要交通要道,为鲁南“咽喉”之地,素有“鲁南粮仓”之称。

郯城建置,始于郯国。1956年1月,郯城县人民政府改称郯城县人民委员会。1968年2月,又改名为郯城县革命委员会。1981年6月,更名为郯城县人民政府,隶属临沂地区行政公署。1994年12月,隶属临沂市。

郯城县属暖温带季风区半湿润大陆性气候,总面积1195.12平方公里,总人口94.1万人(2018年)[3],辖16个乡镇(街道、开发区、景区)、616个行政村。

201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26.7亿元,增长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4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149.3亿元,增长6.8%;第三产业增加值147亿元,增长5.8%。

== 历史沿革 == 

郯城建置,始于郯国。其建成公元前十一世纪。

战国时期,周威烈王八年(公元前418年),郯国为越所灭,其境入越。

周显王十四年(公元前355年),楚灭越后,其地又归楚。直至秦统一六国,郯国之名不复存在。

秦行郡县制。境地先属薛郡后为东海郡且郡治所在地,并在楚汉间有一短暂时期亦称郯郡。属秦末增置十郡之一。其辖境北近临沂,南至长江以北的扬州、秦州,东濒东海,西南到洪泽湖一带,为本县建置盛期之一。

汉承秦制。郯为县、郡和徐州刺史部治所。

王莽代汉,东海郡地一度成沂平郡。

魏晋南北朝时期,本县建置更趋复杂。先是三国魏黄初年间(220—226年),东海郡称东海国,郯县隶属关系仍旧。但,徐州刺史部治所,自郯移设彭城(今江苏徐州)。晋初,复称东海郡,郯县属之。晋惠帝时,又改称东海国。

隋,改郡为州。开皇初,郯郡废,郯县隶泗州。大业三年(607年),又改州为郡,泗州改称下邳郡,郯县又隶下邳。

唐,武德元年(618年),又行州县。武德四年(621年),郯县属泗州。贞观元年(627年),省入下邳,称郯城乡。“郯城”作为政区名,始见于此。元和间(806—820年),复置县时,遂以乡名为县名,称郯城县。而后又省入临沂县,仍称郯城,隶属河南道沂州。

郯城县自唐后期省入临沂县,历经五代十国、宋、金直至元前期,未再复县,其县原治所称“郯城”。在此长约500年的时期内,境域所属,随临沂县而易。

元末,郯城县复置。

明代,郯城县隶山东布政司兖州府沂州。下辖政区为4乡45社。

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兖州府之沂州划归直隶州。十二年(1734年),升沂州为府,郯城县隶沂州府。其下辖政区,清前期为4乡32社;中后期为4乡45社。

民国二年(1913年),裁府置道,郯城县隶济宁道,下辖5区48保。民国十四年(1925年),山东省由四道改为十一道,郯城县属琅琊道,辖区依旧。民国十七年(1928年),道废,郯城县直属山东省政府,其辖区改为5区44乡。民国二十七年(1936年),郯城县隶属山东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区更为7区45乡。翌年,其辖区又为5区45乡。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春),日本侵略军侵占郯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1月,八路军一一五师解放郯西之马头镇。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月,又攻克郯城。与此同时,郯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隶属鲁南行政专员公署。同年10月底,郯城复为日军侵占。民国三十年(1941年)2月,由于形势变化,县政府撤销。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4月,马陵办事处(县级政权)建立,隶滨海专署。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郯城大捷后,马陵办事处改称郯城县人民政府,隶属关系未变。同年10月,县政府隶属滨海专署二行署。此间民国三十年至民国三十三年(1941—1944年),根据斗争形势需要,在郯城县东部及西部增置了临沭、赵镈(苍山)二县。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4月,郯城县人民政府隶属滨海行署二专署,下辖10区2镇。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2月,郯城县为国民党占领,人民政府政区同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国民党政府政区按民国初年设置,后改为23乡2镇。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1月8日,郯城县全境解放,隶属鲁中南行署第六专署。1950年5月隶属临沂专区公署。1956年1月,郯城县人民政府改称郯城县人民委员会。1968年2月,又改名为郯城县革命委员会。1981年6月,复名为郯城县人民政府,隶属临沂地区行政公署。

1994年12月至今,隶属山东省临沂市。

地理环境

地质

郯城县地处沂蒙山南麓,当沂沭河断裂带南延部分。断裂带东侧两条断裂:昌邑——大店断裂、安丘——莒南断裂,均较清晰明显;西侧两条断裂:唐郚 ——葛沟断裂、沂水——汤头断裂,则隐伏于第四系复盖层下,并向西南延伸。这四条断裂走向基本平行通过县境,构成大型北北东向构造带。这一构造带晚期新构造活动中又被北西西向断裂所切错,致使区域地质更趋复杂。[10]

地貌

郯城县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南部、临郯苍平原腹心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地面平均比降为二千五百分之一,海拔26~58米。山区面积183.3平方公里,占郯城县总面积的14.1%,主要分布于东部马陵山一带,其次是西北部零星残孤山丘。

河流 境内河流属淮河流域沂河、沭河、中运河水系,流向多为自北向南,均为季节性河流,郯城县主要河道45条,全长620.7公里。沂河、沭河纵贯县境,为过境主要河道。其次还有分沂入沭水道、五里河、新涑河、武河、武河行洪道等;苏鲁边界出境河道有老墨河、白马河、沙沟河、浪清河、郯新河、柳沟河、黄墩河、黄泥沟等。基本具备承接客水、排泄内涝的功能。

气候 县境属暖温带季风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 依照气候学上之物候现象和气温变化划分四季,各季不等长。冬季最长153天,夏季次之92天,秋季最短57天,春季为63天。冬季寒冷少雨,为半干旱气候,夏季炎热多雨,为湿润性气候,春秋季为温暖宜人的半湿润气候。但随着地球大气趋于变暖和污染加剧,县内气温增高,降水减少,日照率降低。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3.1~13.7度之间,南部高于北部。气温的变化明显。县内降水量的特点是南部多于北部,中部最少。

5自然资源编辑 土地资源 1999年调查,郯城县土地总面积为196.8万亩,其中农用地面积139.3万亩,占郯城县土地总面积的71%。在农用地中,耕地面积120.2万亩,人均1.4亩,园地面积12.0万亩,人均占有0.08亩。非农用地面积57.5万亩,占郯城县土地总面积的29%。

水资源 境内水资源丰富。降水为地表水的主要来源,年降水量比较充沛集中。汛期易发生洪涝,而春秋又常出现干旱天气。河川径流量季节变化大,过境水的利用量较小。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富集程度很不均匀。[11]

矿产资源 郯城县因其在大地构造上的特殊地位,地层比较齐全,构造十分复杂,拥有得天独厚的成矿条件,矿产资源丰富。据资料统计,金属矿有铁矿,非金属矿有煤、金刚石、重晶石、石灰岩、建筑黄沙、建筑石材等。

铁矿:境内铁矿主要集中在县境中部十里乡小埠岭一带,故名“小埠岭铁矿”。截至2010年,该矿C级储量为162.8万吨,开采品位平均50%,最高可达64%。另有东北方向距该矿一公里处的马屯矿区,储量为18.5万吨。上述两区内矿石皆属自熔性磁铁矿,具有品位高、熔点低、有害成分少、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埋藏浅、易开采等优点。

金刚石:为境内代表矿种之一。截至2013年底,中国已发现的四颗特大金刚石中,有二颗出自郯城县境内。一颗是1981年8月在县内金刚石矿所发现,重124.27克拉,在四大钻石中位居第三,取名“陈埠2号”;另一颗是1937年秋天在李庄镇金鸡岭发现,重281.25克拉,为中国钻石之最,比位居第二的“常林钻石”几乎重一倍。

生物资源 境内生物资源丰富,除人工栽培植物和人工饲养的动物外,野生生物资源种类繁多,且有较强的适应性。

动物:截至2010年,县境内动物有600余种,主要有鱼类、爬行类、鸟类、兽类和昆虫类。随着人口的增长,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无计划的捕杀,野生动物日渐减少,有的已经绝迹或接近绝迹。


植物:县内植物种类繁多。截至2010年,郯城县高等植物有121科764种,其中野生植物89科660种,栽培植物104种。各类植物中,林木树种中以杨、柳、槐多见,银杏、板栗最具代表性;药材有毛莨等百余种。小麦、水稻、玉米则为境内主要栽培植物。

药材资源 境内中药材资源丰富,截至2010年,境内出产中药材300余种,以植物性药材为多,动物性药材和矿物性药材种类不多,产量也较小。

植物性药材:羊蹄(土大黄)、天门冬太子参牛膝白芷、何首乌、地榆、防风、黄芩葛根山药、百部、百合、半夏、香附、茅根、元胡、杜仲、远志、枣仁、柏子仁、芫条花、柴胡、丹参、桔梗、苍耳、茵陈、鹅不食草、瓜蒌、兔丝子、紫苏、薏芯仁等。

动物性药材:土元、地龙、金蝎、刺猬皮、桑螵蛸、蝉蜕、蜂房、夜明砂、蛇蜕、僵蚕等。

矿物性药材:云母、钟乳石、朱砂、代赤者石、磁石、青蒙石等。

人口民族

人口

1959年,郯城县总人口即达47.93万人;1969年,郯城县总人口为63.16万人;1979年,郯城县总人口增至74.86万人;1989年,郯城县总人更达85.09万人;1999年,郯城县总人口已达96.45万人。建国50年,本县净增人口55.09万人,净增率达136.5%。此人口数字为建国前186年间所增人口的16.8倍。若以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数字338770人计算,郯城县1953—1999年46年间,即净增人口57.58万,净增率148.1%,更为建国前186年间所增人口的17.2倍。1497.6降至1312平方公里。 2010年,郯城县总人口92万人。2011年,郯城县总人口92.7万人。人口分布密度:从空间分布看,与山河相间之地貌特点一致,呈随山河走向疏密分布之特点。 马陵山绵延东境南北60余公里,约占郯城县总面积12%,此山区为县内人口密度最小地区,沂沭河川流县地腹心40~60公里不等,其干流两岸1公里之内为县人口最为稠密区,山河之间或两河之间涝洼地区,其人口密度介于二者之间。 从性别构成比来看,郯城县男女性别比为106.19:100。

2012年年末,郯城县总户数25.9万户,总人口94.1万人,非农业人口23.3万人,男性48.5万人,女性45.6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6.4:100。出生人口9733人,其中男性5328人,女性440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15‰。

民族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汉族548233人,占总人口的99.52%;回族2648人,占0.48%;其它有壮族6人,朝鲜族4人,满族2人,哈尼族1人。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汉族764884人,占总人口的99.54%,比1964年普查增长39.40%,年均增长1.86%;回族3481人,占0.45%,比上次普查增加31.46%,年均增长1.53%;其它民族为满族13人、壮族5人、朝鲜族4人、蒙古族1人。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郯城县有17个民族。其中汉族871079人,占99.52%;比1982年普查增长13.88%;回族4094人,占0.46%,比1982年普查增长16%;其它民族为蒙古族7人,朝鲜族3人、苗族11人、藏族2人、彝族10人、壮族7人、布依族4人、满族22人,侗族1人、瑶族2人,白族2人,哈尼族3人,傣族1人,傈僳族1人,土族1人。

2011年,郯城县汉族占99.54%;回族占0.45%;其它民族为满族、壮族、朝鲜族、蒙古族。

经济

综合 201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26.7亿元,增长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4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149.3亿元,增长6.8%;第三产业增加值147亿元,增长5.8%。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为9.2:46.2:44.6,第三产业占比提高0.5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 201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71.56万吨,亩产502.88公斤。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42.3万亩,其中夏粮(小麦)播种面积70.6万亩,单产448.6公斤,总产31.72万吨;秋粮播种面积71.7万亩,单产556.4公斤,总产39.88万吨。

2018年全年生猪存栏量下降27.8%。猪、牛、羊、禽出栏量分别为70.3万头、1.36万头、12.2万只和1782万只。全县猪肉产量为5.98万吨,牛、羊、禽肉的产量分别为287.5吨、164.1吨和2664.7吨。禽蛋产量为1782.4吨,其中鸡蛋1766.5吨。

第二产业 工业

2018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至296家,实现工业产值580亿元,同比增长10.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精细化工、食品加工、电子信息、新材料、特色板材、纺织服装、机械产业、现代中医药八大产业共183家,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71.8亿元,占全部规模企业的73.2%。其中:化工企业15家,完成工业总产值56.8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3亿元;食品加工企业64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38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2.8亿元;机械企业45家,完成工业总产值90.1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5.4亿元。

建筑业

2018年全县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24家,其中施工总承包23家,专业承包公司1家。主要分布在3个乡镇,其中郯城街道20家,马头镇3家,李庄1家。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02亿元,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1.16万平方米、建筑竣工面积13.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房屋面积6.6万平方,从事建筑活动的从业人员1993人。

第三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

2018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其中一产投资增长5.3%,第二产业投资增长6.2%,第三产业投资增长8.9%。全县工业投资增长9.5%,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2.0%,民间投资增长9.3%,全县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41.7亿元,下降55.6%。

2018年全县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0.9亿元,同比增长66.8%;新开工面积42.3万平方米,增长27.8%。商品房销售面积55.1万平方米,增长42.3%;商品房销售额24.4亿元、增长49.8%。

国内市场、外经外贸

2018年全县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88家,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7.8亿元,增长7.9%。从行业看,限额以上批发业完成营业额50.6亿元,零售业完成营业额61.5亿元;住宿行业3.5亿元、餐饮行业2.2亿元。

2018年全县新增外贸经营权备案企业42家,全年实现进出口17.7亿元,同比增长26.68%。其中出口16亿元,增长30.7%;进口1.7亿元,下降1.4%。[

财税、金融

2018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1亿元、增长8.5%。其中,地方级税收收入11.4亿元,增长9.5%,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87.2%;增值税、改征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四项主体税种收入6.2亿元,增长10.3%,占税收收入比重为54.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6.5亿元,增长3.6%。国地税全年完成收入19.8亿元,同比增长7.0%。

2018年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87.2亿元,较年初增加26.6亿元。其中,住户存款242.6亿元、比年初增加21.5元。各项贷款余额178.8亿元,较年初增加30亿元,存贷比62.3%。外币存款余额折价为679.42万美元,较年初减少227.15万美元;外币贷款本月末余额折价为175.38万美元,较年初增加33.76万美元。

社会事业

居民生活 2018年全县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5.88,改善6.7%;优良天数204天,PM2.5浓度为56ug/m3。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98元、增长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511元、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20元、增长7.8%。全县居民人均现金支出21557元。其中,现金消费支出14024元,生产经营现金费用支出3644元,购置资产及非转移性支出8783元;食品支出3384元,衣着支出1014元,居住支出3079元,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1025元,交通通信支出2046元,教育文化娱乐支出1218元,医疗保健支出1870元。

劳动就业 2018年,城镇从业人员80835人,其中新增城镇就业7743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2597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347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071人,小额担保贷款发放金额2018万元,发放人数202人。全县事业编招考人数56人,公务员招考85人。[1]

社会保障 2018年全县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43015人,企业职工养老、机关养老人数分别达到4.3万人、1.8万人。职工医疗保险人数5.4万人,工伤保险人数6.1万人,生育保险人数3万人。全县卫生机构532处,其中医院18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09所,妇幼保健院、疾病控制中心各1所,专科疾病防治院2所。全县拥有床位数3315张,执业(助理)医师1281人,护士1509人。

文化事业 2018年,县图书馆1座,馆藏纸质图书245万余册;电影院3处,容纳量780人,数字放映机37台;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体育场馆1处,可容纳3000人。全县广播电视拥有栏目21套,其中电视栏目有12个,广播栏目9个。主要广播设备和电视设备61套,其中广播设备6套,电视设备55套。固定电话用户3.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66.3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17.9万户。

体育事业 2018年组建校园足球俱乐部,先后举办了多次省级与国家级足球赛事,全县校园足球运动水平整体提升。2018年,郯城一中女足在多次获得各种中学生足球赛事第一名之后,代表国家参加世界中学生五人制足球锦标赛,获得第七名。9月10日,教育部发布通知,认定郯城县为33个全国青少年足球试点县之一。[2]

参考文献=

  1. 年郯城8百度文库
  2. 郯城站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