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临淮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北齐改己吾县置临淮县。隋大业初废临淮县。

唐长安四年 (704年),析徐城县置临淮县,属泗州。明初废入泗州。

金改钟离县置临淮县,属泗州。清乾隆十九年 (1754), 废临淮县并入凤阳县。

北齐置

北齐改己吾县置临淮县,为仁州治,治所在今安徽省固镇县东南四十里仁和集乡(一说在今安徽省怀远县西北三十里)。

隋大业初废临淮县。

唐置

唐长安四年 (704年),析徐城县置临淮县,属泗州,治所在今江苏省泗洪县东南,南对盱眙县 (今已沦入洪泽湖中)。开元二十二年 (734年)移泗州治此。南临淮水,西枕汴河,当南北交通冲要。

北宋景德二年 (1005年),移治今江苏省洪泽县西临淮乡,属泗州。

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复还旧治,仍为泗州治。

明初废入泗州。

金置

金改钟离县置临淮县,属泗州,治所即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北临淮关。

元改为钟离县,为濠州治。

明洪武二年(1369)改为中立县。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中立县为临淮县,属凤阳府。

清乾隆十九年 (1754), 废临淮县并入凤阳县。

(凤阳县临淮镇春秋时为钟离国都,秦朝设钟离县,东晋设钟离郡并为徐州治所,徐州更名北徐州在更名楚州再更名西楚州最后更名为豪州,因为豪河更名为濠河,故又更名为濠州,元初更名临濠府后复名濠州,朱元璋夺取濠州又更名临濠府,再更名中立府,最后更名凤阳府,府治迁往新城(今凤阳县府城镇),临淮则改为临淮县治,清末淮水淹没临淮城,临淮县并入凤阳县(府县同名),因靠近淮河,始称临淮关。建国初曾设临淮市,后并入凤阳县。古临淮城为六门,在清末被淮水淹没,建国初露出水面被拆除,至今只留些许遗迹,留下一些地名,如县衙大街、大东关南关等)[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