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臨界點乾燥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臨界點乾燥法是中國科技的一個名詞術語。

漢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沒有間斷的古老文字系統[1],直到現在我們仍在使用。其不單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表述用具,更是五千年悠久文明的記錄者、傳承者。可以說,漢文字是中華民族古老悠久、博大精深文明的「活化石[2]」。

名詞解釋

臨界點乾燥法(critical point drying)是為防止乾燥時由於水界面急劇移動而使樣品發生細微變形,在沒有氣體和液體界面的臨界狀態下除去樣品中液體的方法

由Anderson創造的。把用Kleinschmidt法展開的樣品裝置在鋪了支持膜的電鏡觀察用鋼網上,通過脫水操作,最後用乙酰胺置換,放入臨界點乾燥裝置(高壓密閉容器)中,注入液態二氧化碳,在31℃、72.8個大氣壓的臨界狀態下乾燥。

科技名詞

科技名詞是指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類名詞、術語,屬於科技術語。

科技名詞是科學技術形成、記錄、積累、交流、傳播的前提和基礎,是科學思維的基礎和工具。統一、規範科技名詞是國家科技基礎條件的重要內容,是推動科技創新和構建新時代中國科技話語體系的基礎性工作,也是中國融入全球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性舉措,意義重大而深遠。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