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丹霞上堂法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丹霞上堂法语,头曰:“原来有心,何言无心,无心尽同谤。”师于言下大悟。

原文

“阿你浑家,切须保护,一灵之物不是你造作名邈得,更说甚荐与不荐。吾往日见石头,亦只教切须自保护此事,不是你谈话得。阿你浑家,各有一坐具地,更疑什么?禅可是你解的物?岂有佛可成?佛之一字,永不喜闻,阿你自看。(中略)今时学者纷纷扰扰皆是参禅问道,我此间无道可修,无法可证,一饮一啄各自有分,不用疑虑,在在处处有恁么的。若识得释迦,即这凡夫是,阿你须自看取。莫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夜里暗双陆,赛彩若为生?无事,珍重!”    这般说话,真是见地超群,悟境玄深,不愧石头之子。

初参石头,头问:“哪个是汝心?”师曰:“现言语者是。”头便喝出。经旬日,师却问:“前者既不是,除此外何者是心?”头曰:“除却扬眉瞬目将心来!”师曰:“无心可将来。”头曰:“原来有心,何言无心,无心尽同谤。”师于言下大悟。    觅心了不可得,即得安心竟,这是从上祖师已行规模,为啥这里却不然?且道是同是别?还是另有奥妙处么?头曰“除却扬眉瞬目将心来”这一句,却鞭策得紧,尽气力也搬不动,所以他只得道个“无心可将来”。这比他前番答的“现言语者是”已大为进步了。“无心可将来”,与从上祖师也不异,为啥不蒙石头老汉点头?这老汉反而说出“原来有心,何言无心,无心尽同谤。”这当然异于“现言语者是”,不然,怎得大颠言下大悟?可是大颠究竟怎的会悟?悟了又悟到个啥?这却必须努力一参。洞山答“主中主”语,有云:“恁么道即易,相续也大难。”师住后上堂云: “夫学道人须识自家本心,将心相示,方可见道。(中略)吾今为汝诸人分明说出,各须听受。但除却一切妄运想念,现量即汝真心,此心与尘境及守认静默时全无交涉。即心是佛,不待修治,何以故?应机随照,冷冷自用,穷其用处了不可得,唤作妙用,乃是本心,大须护持不可容易。”    这般说话,平实甚平实,难构却难构,念一遍似清风拂面,且道从哪里入?[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