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丹麥,為什麼同時擁有兩首國歌

丹麥

圖片來自網絡

中文名 : 丹麥

一個國家往往會選擇一首最能代表這個國家和民族的歌曲作為國歌。然而,被譽為「童話王國」的北歐國家丹麥卻是個例外,擁有兩首法定國歌——《國王克里斯蒂安》和《有一處好地方》。

而且,丹麥兩首國歌的風格截然不同,《有一處好地方》曲調柔和,歌詞也體現了宛如「童話王國」般的情調;但《國王克里斯蒂安》的曲調昂揚向上,振奮人心,歌詞似乎能展現出曾經維京海盜作戰的勇敢場面。

在奏丹麥國歌的場合中,更多使用的是《有一個好地方》。在2021年的東京奧運會上,丹麥男子羽毛球選手安賽龍擊敗中國選手諶龍奪金,頒獎儀式上奏的就是《有一處好地方》。

即便是在外交場合,丹麥國歌也是使用《有一處好地方》。另一首國歌《國王克里斯蒂安》的使用頻率很少,一般作為王室頌歌,用於王室慶典和新年慶祝的時候。 [1]

世界上目前還存在王室的國家很多,但為什麼偏偏丹麥卻選擇擁有兩首國歌呢?

目錄

王室頌歌誕生於戰爭年代

從現在來看,《有一處好地方》的使用範圍更廣,但《國王克里斯蒂安》的誕生更早。王室頌歌《國王克里斯蒂安》早在1780年就被定為丹麥國歌,這首歌歌頌的是在海戰中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的英勇事跡。而這段故事的主角,就是丹麥和瑞典這兩個曾經的北歐強國。

丹麥、瑞典和挪威的共同祖先是日耳曼人的一支——維京人。公元8-10世紀,維京人逐漸分化,相繼建立丹麥、瑞典和挪威。

這三個國家中,實力最強的丹麥壟斷了北海到波羅的海的貿易,稱霸北歐多個世紀。在鼎盛時期,1397年丹麥主導了囊括瑞典和挪威的「卡爾馬同盟」,對抗歐洲大陸的漢薩同盟。然而,在戰勝了漢薩同盟後,瑞典愈發不滿丹麥的霸主地位,1523年,瑞典宣布退出卡爾馬同盟。

瑞典獨立後,挪威成為了丹麥的一個省。瑞典通過國王古斯塔夫的兵器改革,對丹麥的北歐霸權發起了挑戰。

在17-18世紀的北歐爭霸戰中,瑞典多次擊敗丹麥,丹麥霸權地位逐漸削弱。《國王克里斯蒂安》這首歌就誕生於1643-1644年進行的托爾斯滕森戰爭。

1644年1月,瑞典軍隊在荷蘭人的幫助下一度逼近丹麥首都哥本哈根。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在丹麥危機時刻集結軍隊,阻擊瑞典人登陸,保衛哥本哈根。國王克里斯蒂安的堅持,為丹麥贏得了一絲喘息的機會,這位國王成為了丹麥軍隊心中的英雄人物。

1644年7月,丹麥和瑞典再次爆發了海戰。丹麥國王更是站在船上指揮戰鬥。在戰爭中,丹麥國王的船隻在多次被瑞典炮彈擊中的情況下依然堅持戰鬥。

這種精神鼓舞了丹麥軍隊的鬥志。《國王克里斯蒂安站在高高的桅杆上》(簡稱《國王克里斯蒂安》)正是這次戰爭中產生的。它昂揚的曲調,就像指揮戰爭的國王的精神一樣,成為了丹麥軍隊出征的軍歌。

不過,這場海戰中,瑞典和丹麥都沒有擊敗對手。17世紀中期,瑞典在三十年戰爭(瑞典加入新教聯盟,丹麥加入天主教聯盟)中戰勝丹麥,取得了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的領土,打破了丹麥對厄勒海峽的壟斷,瑞典和丹麥的北歐兩強對峙格局形成。

1648年,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去世。丹麥在北歐的霸權已經衰落,需要一首曲調亢奮的歌曲作為王室頌歌,激勵民族自尊心。其中代表丹麥軍人氣質的歌曲被下任國王所選中,成為了丹麥王室的頌歌。在那個沒有規定國歌的年代,王室頌歌幾乎等同於國歌。

《國王克里斯蒂安》誕生之初,只有歌曲、沒有歌詞。1778年,國歌結束了沒有歌詞的歷史。為了鼓舞不甘心失去北歐霸主地位的丹麥人民的鬥志,1778年,丹麥詩人埃瓦爾德為《國王克里斯蒂安》譜寫歌詞。

歌詞一共四節。前三節描述國王與瑞典征戰的歷史,深刻還原了海戰時期國王的英雄事跡。第四節則寫出了在國王的帶領下,丹麥人民不畏艱險,拿起武器爭取勝利的英雄氣概。

展現丹麥國王勇敢無畏的歌詞,配上昂揚的曲調,讓這首歌在丹麥廣為流傳。1780年,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六世宣布作為國歌使用。

在卡爾馬聯盟解體後的數個世紀,丹麥依然對收復瑞典、稱霸北歐有所企圖。《國王克里斯蒂安》的誕生和流行,恰恰表明了丹麥人英勇以及重奪北歐霸權的想法。

《有一處好地方》誕生

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傳播的自由平等思想席捲歐洲,嚴重衝擊歐洲封建體系。為了保住封建君主專制,奧地利、俄國、普魯士等封建國家在英國的主持下組成反法同盟。

19世紀初,法國在拿破崙的指揮下,多次挫敗反法同盟的入侵,歐洲陷入拿破崙戰爭中。由於瑞典鐵礦石的主要市場是英國,因此瑞典站在反法同盟一邊,瑞典宿敵——丹麥則站在了法國一邊。

拿破崙戰爭後,站錯隊的丹麥受到了懲罰。1814年,丹瑞簽訂《基爾條約》,丹麥將挪威省割讓給瑞典。

失去挪威使丹麥喪失38.5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相當于丹麥本土面積的近10倍,而且丹麥也喪失了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所有領土。丹麥一下子從大國變成了「彈丸小國」。

丹麥開始重新思考國家的定位。1815年後,丹麥政府向全國徵集備選國歌。1819年,在所有備選國歌徵集中,由丹麥詩人亞當-奧倫什博格所寫的詩《有一處好地方》脫穎而出。

丹麥的國民心態發生了變化,不再一昧的追求霸權。奧倫什博格的詩歌頌了丹麥美麗蔚藍的大海、密密麻麻的山毛櫸林以及勤勞勇敢的丹麥人民,宛如童話世界。

《有一處好地方》一經推出,就受到了丹麥人民的歡迎,成為了丹麥備選國歌的歌詞。

1835年,丹麥作曲家克勒耶爾以丹麥民歌為基調,為《有一處好地方》譜曲。與之前的王室頌歌不同,克勒耶爾給這首詩詞譜上了歡快動人的曲調。

一首歌頌丹麥風景、人文,具有田園牧歌風情的歌曲就此誕生。這和丹麥「童話王國」的氣質格外契合。這首歌曲成為了民間版本的國歌。

雙國歌形成

《有一處好地方》在1835年完成了譜曲後迅速在丹麥民間流傳,丹麥官方的國歌依然是代表王室的《國王克里斯蒂安》。

《有一處好地方》從民間走向官方認可,跟丹麥的民主化有着密切的關係。19世紀40年代之前,丹麥跟歐洲大陸眾多國家一樣,都是封建君主專制國家。帶領丹麥對抗瑞典的國王克里斯蒂安在丹麥王室的地位很高。

1848年,起源於意大利西西里島的資產階級革命,嚴重衝擊了歐洲的君主專制制度。包括撒丁王國、瑞典在內的眾多君主國家走向了君主立憲道路。丹麥也受到1848革命的影響,選擇了君主立憲。

1848年,丹麥頒布歷史上第一部憲法。憲法限制君主的權力,設立議會並推行有財產限額的普選制度。憲法中規定的國歌仍然是《國王克里斯蒂安》。

19世紀50年代後,丹麥實行議會制度。但因為有限額的普選制度,早期的議會議員主要是王公貴族,包括資產階級在內的廣大群體被排除在議會之外。

19世紀末,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了工業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商人成為了丹麥工業資產階級。工業化的進一步深入,讓農業擺脫了傳統的人工耕種,走向了機器化耕作。一些掌握農業專業化技術的農民富裕起來,成為了富農階層。工商業資產階級和富農不斷發展壯大。

他們不滿足於現狀,要求進入議會,帶動了丹麥民主化運動的深入。越來越多人獲得了普選權並獲得了進入議會的權利。從1901年到1915年,隨着民主化的進一步深入,議員的門檻已經不再有財產和性別的限制。

民主化運動不僅席捲丹麥,瑞典也參與了其中。瑞典在同俄國的戰爭中,失去了北歐霸權。

隨着平民階層進入丹麥議會,關于丹麥國歌的爭議就被提上了議事日程。丹麥議員以及民眾形成了不同的看法。在一些人看來,《國王克里斯蒂安》歌頌的對象是丹麥王室,與君主立憲、民主自由的丹麥價值觀不符。

此外,《國王克里斯蒂安》將丹麥和瑞典的北歐爭霸戰作為背景,第一段的歌詞「擊沉敵人的連桅杆,煙霧瀰漫」恰恰是戰爭場景的再現。如今丹麥和瑞典都無意再爭奪霸權,彼此關係早就實現了緩和。因此《國王克里斯蒂安》已經不適合作為丹麥的國歌。

而富有田園風情的《有一處好地方》已在民間廣為傳唱。19世紀下半夜,隨着丹麥著名作家安徒生的童話作品的陸續發表,丹麥從此擁有了「童話王國」的美譽。

《有一處好地方》展現的場景恰恰與「童話王國」的形象相符。因此,一部分人認為丹麥國歌應選用《有一處好地方》。

丹麥保守派則持反對意見,認為《有一處好地方》的曲調過於委婉,不符合丹麥作為一個國家的特點。此外,歌詞主要歌頌風景和人民,對丹麥過去的輝煌隻字未提,它沒有表現出丹麥人民的驕傲。

而《國王克里斯蒂安》曲調雄壯,展現出曾經丹麥國王的英雄事跡,代表丹麥不畏強敵,保家衛國的精神。歌詞沒直接提及瑞典,不影響丹麥和瑞典發展友好關係。

加上《國王克里斯蒂安》作為丹麥國歌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因此保守派認為丹麥的國歌應該選用沿用已久的《國王克里斯蒂安》,而非陰柔的《有一處好地方》。

兩個陣容誰都沒能說服對方。1953年丹麥新憲法規定《國王克里斯蒂安》和《有一處好地方》均作為丹麥王國的國歌,雙國歌並存的局面形成。《國王克里斯蒂安》作為王室頌歌,往往用于丹麥王室慶典或新年迎新。

隨着民主自由觀念深入人心,展現了丹麥田園風情的《有一處好地方》更可以代表國家的形象,因此《有一處好地方》成為了丹麥在外交、文化交流以及體育比賽等多個場合演奏的國歌。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