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為文願學桐城派(廖春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為文願學桐城派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為文願學桐城派》中國當代作家廖春波的散文。

作品欣賞

為文願學桐城派

很久以來,我就關注桐城古文派。通過孔夫子舊書網,購讀歸有光、戴名世、方苞、劉大櫆、姚鼐、梅曾亮、方東樹、曾國藩、張裕釗、吳汝綸、馬其昶、范當世、林紓、嚴復等代表人物文集,此前對所推崇的《國語》《左傳》《戰國策》《史記》《漢書》《後漢書》和司馬相如、揚雄、屈原、宋玉、賈誼杜甫韓愈、柳宗元、曾鞏、蘇洵、蘇東坡、蘇澈、歐陽修、王安石等名家詩文也愛不釋手。

桐城派繼承了中國主要文脈,雄霸清朝文壇兩百多年,成就文學名士一千二百多位。它提倡學習先秦、兩漢、唐宋八大家散文,主張義理、考據、詞章並重,要求言簡有序,清正雅潔,文以載道。歸有光的《項脊軒志》,方苞的《獄中雜記》《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記》等即為代表作,至今傳誦不止。

起源地桐城古稱桐國,因適宜種植油桐而得名。唐至德二年(757年),正式定名桐城,歷來人才輩出,享有文都盛譽。有道是樅陽出人,桐城出名。桐城派三祖方苞、劉大櫆、姚鼐和殿軍吳汝綸以及方以智、左光斗、阮大鋮、朱光潛等均是樅陽人,故樅陽素稱詩人之窟、文章之府、氣節之鄉。其實,樅陽原屬桐城縣境。1949年2月,分桐城縣為桐城、桐廬兩縣。桐廬縣後更名湖東縣,又恢復漢時縣名樅陽。2016年1月,樅陽縣劃歸銅陵市管轄。1996年8月,桐城縣改市,仍由安慶市代管。

桐城派興起與獨特自然地理、厚重歷史人文、尊崇儒家理學密切相關。浙蘇贛皖風光旖旎,尤以桐廬婺源一帶為甚,孕育世代文人墨客,積澱豐厚文化底蘊,影響了京津滬等地。桐城文派以書院為基地,以古文相傳授,尊重儒家文化,尊奉程朱理學,適應康乾盛世需要,獨領科舉考試風騷,素有天下文章出桐城之說。桐城派文人大多愛國,注重民族氣節和做人,為文關心和針對時政,對政治、學術、文學發展影響力強。民國時期,國力虛弱,西方列強侵襲,新文化運動深入,白話文推廣全國,桐城派走向衰落。

不過,凡事都要一分為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桐城派的積極作用不可低估,學繼程朱固有所陋,文宗韓歐何陋之有?我若做人為文如此,死而無憾矣。講究義法,言而有據,沉鬱頓挫,筆力雄健,亦我所求也。取法於桐城派古文,可得中華文化精髓,可覽千古文章風采,可成散文寫作高手。

現從網上搜索和查證得知,方苞、方以智、劉大櫆、姚鼐等宗師故居和墓地滿目瘡痍,竟無人修葺和守護,我不禁悵然淚下。他們的文章純淨秀美,聞名遐邇,靈魂卻棲息荒郊野外,雜草叢中。與帝王將相比,可謂天壤之別。然而,人的最大尊嚴在于思想,哪怕如一根葦草,也因睿智而偉大。從這個意義上講,桐城派文人必將流芳百世。 [1]

作者簡介

廖春波,重慶仲裁委國際仲裁員,萬州區司法局二級調研員、公職律師,自由譯者,愛好文學。

參考資料